第A10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赵晶夫:最担心的是项目不按规划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赵晶夫:最担心的是项目不按规划做
  南京是谁的?这次城市规划修编给出答案:它是每一位南京人的。对草案公示后的“轰动效应”,赵晶夫一连说了几个“没想到”。作为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规划局局长,公众的参与热情给他带来信心和动力,更带来压力。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对记者感叹:“压力不小!”随着草案公示结束,两年修编中的群策群力、争论交锋、艰难取舍,转眼尽成回忆。新的一页开启:一份好的规划一旦开始落地,面对更多的往往是挑战。

    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建议越来越多

  拿到手的各类建议,让赵晶夫这个多年的“老规划”明显感到“不一样”:以前征求意见,要么是句“同意”的简单回应,要么就是围绕个体利益提建议,比如“××路应该修到我家门口”。但近年来,这一现象悄然改变,这次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建议越来越多。

  星期柒新闻周刊:规划公示的结果您关注了吗?面对各方意见和评价,心里什么感受?

  赵晶夫:这次城市规划修编参与的公众之多,前所未有!我仔仔细细看了打出来的各类建议,3000多份共几万条,而且所提建议的质量也明显提高。以前征求意见,往往给我们写“同意”“很好”。这次不一样,意见都较具体。看来广大市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和研究都比较透。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预想到会有这么轰动的效应、这么高的参与度吗?

  赵晶夫:没想到!以前规划也经常讲“公众参与”,但究竟有多少不清楚。这次除了市民自发去看我们的规划展示,还有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单位组织职工去……到这个份上,可以想象,有太多人关注南京的发展!

  星期柒新闻周刊:想必压力很大吧?

  赵晶夫:压力确实很大!有这么多人关注城市规划,作为一个规划局长,得承担多大责任啊!不仅有责任,还有使命。不是把规划弄完就行了,还得组织和实施。但同样,我也更有了信念和底气!这么多人在关注和关心这个城市,我们肯定能把事情做好。

  最满意规划真正能落地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份规划中,您最满意的是什么?

  赵晶夫:最满意的,是通过这次规划测出了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还有城市各区域职能分工。“人口规模”,过去这个数字也有,但不很准。这次我们测算出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是1060万人。有了这个目标,所有规划都围绕人来进行。例如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置和指标,都根据人来决定;产业结构、人员分工,所有设施的配套也是如此。其次是“用地规模”。南京就这么大,究竟还有多少地可用?这次我们测算出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是1050平方公里。

  另外,我们还总结了一下这么多年的规划,把城市各区域的职能分工明确了下来。过去我们的开发区到处都是,这次不行!比如汤山的特色是温泉,而不是搞开发区……今后开发区不能像过去那样集聚,各个乡镇、村镇也都有明确的产业分工。这样我们的规划才真正能落地,而不是一看就很雷同。

  最担心项目不按规划做

  星期柒新闻周刊:各方有建议也有“挑刺”,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赵晶夫:我担心的主要是建设项目。一个城市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实际就是解决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近期的项目,能不能按我们的规划去做,这是我最担心的。比如说,有一些大建设项目来了,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可能有点矛盾,但它又能带来很大产值、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你说到底要还是不要?你若不要,它就跑了;若是要,它又有点不完美,这是最犯难的。

  到底怎么取舍?那么大个产业链,一说就是多少多少个亿,如果一口一个“不要”,人家会讲你到底还搞不搞经济发展。再比如要取消一些开发区,它们是乡镇命根子、唯一的产值来源,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来讲,

  南京的“魂”何时都不能丢

  我们还是坚持开发区不能遍地都是。

  最不担心环保意识

  星期柒新闻周刊:最不担心的呢?

  赵晶夫:我最不担心的是环境建设。大家对环境建设认识提高到了统一高度。不管是乡镇还是哪一级,一说环境建设,意见很一致。绝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发生为了项目过度污染环境的现象。这一点也是规划在指导思想上的最大改变之一,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讲到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赵晶夫首先想到了土地,“这次规划,我们新增270多平方公里土地,但这是未来20年的,要是一年就把它用完呢?”他一拍桌子,“那也就真完了!”

  星期柒新闻周刊:能否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您心目中未来20年南京的摸样?

  赵晶夫:未来20年可能是南京发展最快的时期。我感觉南京必定会建成一个集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型城市。

  星期柒新闻周刊:为什么您会选“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这两个词?

  赵晶夫: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这个文脉、这个“魂”,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确实也很时尚,但古都特色是我们的“魂”,要把这个城市的“记忆”传下来。它记录了这个城市的昨天,和人们奋斗的历程。但是如果我们不享受现代物质文化的进步成果,那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意义。

  20年的地不能一年就用完

  星期柒新闻周刊:要实现“未来新南京”,您认为当前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赵晶夫:最大的挑战,是规划容量的控制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就像刚才讲的,来了项目建还是不建,很难取舍。这次修编我们新增加了270多平方公里,但这是未来20年的,如果你一年就把它用完呢?那也就真完了!后面也不要搞了!这也是最大的挑战和考验。不只是对规划部门,对每个执政者都是考验。如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在这里。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时应坚持什么?

  赵晶夫:城市发展肯定有一定过程和阶段,就像当年24座天桥,完成历史使命后就拆掉!当规划能够兼容时,规划就要“放”一点。但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污染项目,无论是多少投资,都要一票否决,没话好谈!

  公交地铁连通“一主三副”

  星期柒新闻周刊:落实未来20年的规划,当前最迫切要解决什么?

  赵晶夫:我觉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交通问题、人口疏散问题。南京在城墙范围内是42平方公里,现在大概住了151万人口,每平方公里3万多人。然而按通常规划应该是每平方公里1万多人,在全国我们是最密的城市之一!这么多人口、这么多车辆集中,如果交通再跟不上,城市势必运转不起来。早上8点上班,9点还没到,严重到了一定程度,城市就要瘫痪。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赵晶夫:这次我们下了大力气。上一轮规划,全市轨道交通是433公里13条线,这次搞了16条线,远期17条线,650多公里,而且地铁线网密度要加大。正因为认识到了交通对未来城市的影响,我们必须超前规划、超前准备。

  星期柒新闻周刊:从这个角度讲,规划中的“一主三副”也应该是人员疏散的手段之一。

  赵晶夫:是的。我们原是“一城三区”,这次改为“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三个副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动较大

  星期柒新闻周刊: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赵晶夫:有根本性区别。“摊大饼”式的发展易导致城市极不方便,我们这次提出打造三个副城,中间用巨大的隔离带区分开,这样城市就不会那么大,而且还留下了巨大走廊,保证未来城市的发展空间。如果继续“平铺”发展,今后不管谁来“规划”都没有空间了,只能继续外扩,一圈一圈扩到高淳……

  过去的“三区”,说来说去还是“区”的概念,而三个“副城”不同,按照“城区”、城市的标准来建,包括住宅、商业、就业、上学、就医等,配套和设施就完全不一样了。

  星期柒新闻周刊:到时,主城和三个副城之间的要素流动靠什么?

  赵晶夫:用地铁、公交把它们连接起来。

  星期柒新闻周刊:江南江北的发展差距,“过江通道”起的作用会有多大?

  赵晶夫:这次规划留了16个过江通道,其实别说16个,未来城市发展可能20个都不满足,关键还是要解决江北的功能定位问题。这次规划修编,我们明确和强调了江北要坚持独立发展。你想想,如果外商在江北高新区投资,吃饭接待没有好饭店,还得跑到江南来,显然不行。这也不是一个交通问题就能解决的,江北自身必须能留得住人。

  从2007年7月到2009年7月,启动修编到草案公示整整两年。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团队,演奏了怎样一支“超强协奏曲”?赵晶夫给记者拿出一页纸,上面排出的是一个超强阵容,部门和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凝聚他们的神奇力量只有一个:南京,未来。

  星期柒新闻周刊:规划草案大大小小改了几稿?您的记忆中,印象最深、改动最多的是什么?

  赵晶夫:具体多少次想不起来了,大改动至少十稿以上。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块内容改动较大。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究竟怎么保护?是把老城南“保下来”就行了,还是该有别的措施,这些争议一直较大,改动也较多。

  星期柒新闻周刊:现在拿出的这一稿,您认为改好了吗?

  赵晶夫:我们认为改好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要把那些城墙、那些山水“统”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单独的某一处遗迹比如城墙,只是种记忆,说它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话,太“单薄”。我们认识到,在城墙范围之内,把所有文物古迹梳理挖掘出来,再用点、线、面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有价值了。

  超强阵容配合超强协调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次规划修编阵容强大。整个团队是如何组成的?前后有多少人参加?

  赵晶夫:这次修编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参与编制的机构有30多家,成员单位有60多个;领衔专家有40多个,省内外、国内外的都有,包括多位知名院士,仅教授副教授职称以上的就150多个,全部技术人员超过400个。

  星期柒新闻周刊:省外专家对南京是否真正了解,他们哪些重要建议被采纳吸收?

  赵晶夫:确实,不是所有专家都对南京十分了解。我们之所以请他们来,有的是为了学习他们的理念和经验,比如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等。再比如,我们以前觉得应该把主城的鼓楼医院做得巨大,就能缓解看病排队问题。但有专家提出,你们的鼓楼医院为什么就不能在江宁搞一个、江北搞一个?否则江宁、江北的人还得涌到城里,城里不是永远堵吗?现有的资源应该重新分配。诸如此类,基本上在规划草案中都得到了体现。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么多部门和单位参与规划,靠什么把它们组织起来、协调配合好?

  赵晶夫:市里专门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总规修编领导小组,还成立了修编办。开会以修编办名义召集,一开始规定就很严。各部门和单位都把各自最好的东西拿来,你把它们纳入了规划,最后人家也高兴。

  星期柒新闻周刊:部门中例如民政、气象等,都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规划中刚纳入的,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怎样?

  赵晶夫:非常重要。现在是多元社会,民政部门提供的信息包括还有多少人要就业、还有多少低收入家庭和残疾人士等,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我们的规划要以人为本,住房保障等规划都要为这些群体去考虑;有了气象部门参与,南京一年的降水量是多少,我们在安排地下管网密度、流向、管径大小时就有数了。还有南京的“空气走廊”,关系到产业布局时,哪些放在上风口、哪些放在下风口……总之现在做规划,是融合经济社会、天文地理的一个综合工程。

  □快报记者 郑春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