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谁的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2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谁的南京
新南京背后的3392位市民规划师
24小时读者热线:96060 都市圈圈网www.dsqq.cn

星期柒新闻周刊

Sunday in Depth

责任编辑:陶维洲 美编:时芸 组版:唐龑

快报记者 路军 摄

  没有哪个城市像南京一样,活跃着这么一大批关注城市建设的市民。

  盖星石在南京规划界颇有名气。他不是规划师,更不是什么领导,甚至连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不是,只是一名普通市民。年过花甲的他,10多年来为南京的城建规划写下了三百多封、四五十万字的建言书。“他的不少想法,确实很有见地。现在,我们经常把他的建议挂在规划局内部网上,要求大家好好学习、研究。”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叶斌说。

  叶其江,67岁,一口气给《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草案提了十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绿化、交通、水质保护、市区地面沉降、古城墙保护维修等多个方面……

  在南京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徐明尧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从今年7月2日至7月31日进行《总规》草案公示的30天里,共收到3392份市民意见,密密麻麻地“浓缩”起来,仍然足足打印了427页,沉甸甸的分量令人动容。

  从石沉大海到每封必回

  盖星石退休前的工作是江苏省药物研究所高级政工师,跟城建、规划不搭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处在进行大规模建设,劈山填河。南京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可是一些变化,让盖星石觉得很不解。就拿母校四中来说,校园里原来有座山,叫菠萝山,树苍翠葱郁,把教室都遮住了。可后来,整座山被平掉,变成了大操场。再看五台山这边,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高楼。1992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公示,看完规划,盖星石认真地写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十点建议》寄给有关部门,这是他递交的第一份城建规划建议。

  不久规划部门专门开了个市民座谈会,邀请了十来个市民,盖星石也在其中。可惜,会议时间不长,轮到他发言的时候,已经没时间了。从此,他开始频频建言,写了很多,但都石沉大海。

  盖星石很郁闷:想为南京的规划发展出点力,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不管提得对不对,好不好,总该有个反馈吧。

  他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有些灰心。“那时候的公示,只公示一部分内容,群众提了意见,只有一个总的回复。事后,究竟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有没有被采纳?也不知道!”

  开始对市民意见有所重视,是在2002年以后。

  最明显的转变是:每封信都有回复了。无论是写了厚厚一封信,还是只提了一条建议,工作人员都会打个电话来。

  公示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总体规划,各类详规也变得透明。盖星石的“任务”开始变得更加“沉重”了,原来一年最多写四五封建言书,现在忙坏了,凡是有规划展示,他必定会骑着自行车赶过去看,回家再认真地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年下来,得写好几十封。

  业余的给专业的当“老师”

  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最初的建议,老盖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以及平日的思考来写。从1993年起,他就开始自学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课程。

  “了解南京城市发展规律,才能提出更有建树的意见。”盖星石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自费订阅《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国外城市规划》《经济地理》等专业期刊,系统自学大学专业教材和理论书籍,查资料,记了许多笔记,填写了一摞读书卡片。10多年来,除工作加班外,他的大多数节假日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光读书还不行,实地察看更重要,老盖经常骑着自行车四处转。2002年10月,仙林新市区总体规划和仙鹤片区规划公示,他很好奇,规划上的大学城看起来很不错,那里究竟是什么状况?为了解仙林地貌,周末他就去了。“当时的仙林,只有一些零星建筑,马路倒是很宽,可才开始建,一不小心,竟然骑到一大堆浮土里了,连车带人陷了进去,好不容易才爬出来。”

  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盖星石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也走遍了南京至镇江、至马鞍山沿线的大城小镇。

  盖星石研究最多的是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其中核心问题是南京作为特大城市的控制与发展问题。“我最反感的,就是有人炫耀‘南京城长胖了’,要知道,对城市来说,肥胖也是一种病!”

  “他是业余身份,专业水准。”规划局的同志很服气。他的许多建议,被挂到局里的内部办公网上,局长要求每个员工认真研读。业余规划师成了这些专业规划人的老师。

  关心规划的,不再只是老面孔

  玄武门外,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现在,大大小小的南京城市建设规划,都是在这里向公众敞开。

  像盖星石这样的老面孔,工作人员都认识。“以前,来看规划的人不多,常来的,我们都认识。”一名工作人员说,不过,现在不同了,关心规划的人越来越多,每天会有好多新面孔涌进来。

  “南京原本就是每个市民的南京,应当扩大公众参与面。”这一直是盖星石的希望。新一轮规划修编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多了不少“盟友”。公众参与度之高,前所未有。

  在南京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徐明尧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厚厚一摞的公众意见。有的很长,洋洋洒洒十多页纸、上万字;有的只有几句话,一页纸上汇集了十几个人提出的不同意见。“有的是寄信过来;有的,送到了规划展览馆现场;有的,通过网络留言。”徐明尧解释着这些材料为何格式各异。

  其实,规划征询到的市民意见,远远不止这短短30天公示期收到的3392份。

  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展开之前的2007年,规划部门就开始向市民征集“规划金点子”;今年年初,18个专项规划又征询市民意见。为了扩大参与面,规划部门还特意到社区、单位发放了大量的咨询问卷,列出总体目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绿化系统完善、城市交通改善、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中心区发展建设等六个市民最关心的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三至四个选项,让市民可以快速选择符合自身意愿的选项。调查活动最终回收问卷15965份。

  市民“挑刺”写进规划

  8月,一份关于《总规》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出炉。

  “市民最关心的内容是保护好山水自然资源,此外新都会规划目标、16条轨道交通线、南京城市职能定位等等,都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徐明尧指给记者看,不少市民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已经被采纳进总体规划。

  比如,关于城市发展方向问题,很多市民,尤其是江北地区的居民表达了强烈愿望,希望通过加快江北地区的发展,使南京真正承担起辐射和服务安徽、苏北地区的责任。这些意见,在城镇远期发展定位和政策建议中都有所体现。但也有很多市民提出南京未来向南发展,认为向南不仅空间开阔、自然条件好,而且有机场和铁路南站枢纽的依托,主张大力发展东山副城。这样的意见,在近期发展策略中予以充分体现。

  67岁的叶其江,一口气提了十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绿化、交通、水质保护、市区地面沉降、古城墙保护维修等。他的意见,也被采纳了好几条。比如江北沿江环境污染的问题,建筑抗震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我平常看到、感受到的身边事。”叶其江说,江北化工厂集聚的地方,空气特别差,有些地方甚至连草都不长,每次回老家,看到这些情况,就很痛心。沿江工业的布局不改变,污染不治理好,南京怎么迈进长江时代?“以前流行过一句话,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决策太随意了!现在有规划法,那就得严格按着规划办事。规划才是城市建设的龙头。”

  网友“wgf”,提出一个很具体的建议:在六合雄州镇增加一个三甲医院,因为一所三级医院根本无法满足江北市民的就医需求。这名网友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不过,他的意见已经被写进规划。规划人士调查发现,他提得很有道理,江北副城是个狭长的带形城市,从北到南,距离相当远。因此,新规划中,在北边又增加了一所医院。

  到底有多少市民意见被吸纳进了《总规》之中?“我们将每条意见都及时进行了录入和分类,由负责相应专项内容的同志进行核实采纳。属总体规划的意见,均逐条进行了落实。”徐明尧解释,还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但不属于目前修编的总体规划内容,还计划在今后的详规里再作参考。

  ■意见建议连连看

  部分被采纳的

  市民意见

  叶其江

  (原单位江苏省测绘局,现已退休)

  保护南京段长江水质及防止江北沿江环境污染,应提上全市的重要议事日程。江北沿江全为化工企业,南化、扬子乙烯、六合化工园,造成沿江、沿岸污染严重,空气灰暗,气味难闻,多家烟囱冒黑烟……建议有关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彻底解决污染问题。若不解决,影响饮水安全,也严重影响沿江旅游风光带规划方案落实。

  盖星石

  (原江苏省药物研究所高级政工师,已退休)

  关于南京都市圈协作策略。建议增加“重点协调产业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这一条。在区域协作这个问题上,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应该是重中之重。应当通过协调整合,超越省市区划门槛,使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整合提升。比如南京沿江从板桥、滨江到安徽马鞍山,基础产业已经基本连成一片,应当形成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一体化的基础产业带。

  金海峰

  (鼓楼区四卫头市民)

  据统计,2005年南京市老年人口已达总人口的17.3%,预计2020年将超过总人口1/5,2030年将达总人口的1/3左右。有媒体报道,目前无锡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逾84万,其中一成多老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意愿,约需床位9万张,而该市却不到1.7万张。南京的状况如何?缺口估计也不小。因此,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中要有相应的位置,建议分别对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和长期(至2030年)的养老设施建设作出统筹规划,以适应快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需要。

  吴伟

  (139××××9602)

  希望能更多关注教育方面的:如幼儿园、小学、中学资源分配等。

  唐聿彤

  (未留相关联系方式)

  南京主城人口过多,而江宁浦口又过少,不利于南京大都会的建立,建议尽快完善江宁等地的配套建设,如商业街、医院、学校等,以利于疏散老城人口。老百姓不在城外买房,一是怕污染二是怕生活不方便。所以我认为政府若能在城外规划一个无工厂且生活配套完善的区域,将能有效吸引人们前往。

  张有龙

  (159××××6109)

  如果南京想做大做强,江北必须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南京都市圈的整体实力,也可以把宁镇扬这个板块带动起来,从而辐射苏北,带动安徽的发展,使南京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毛丽萍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