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84岁老人护林54年只为感恩
· “长不大”的作家是个年轻妈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1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84岁老人护林54年只为感恩
  夜色中的莽岭,伸手不见五指。一条从山脚进山的羊肠小路,在山间蜿蜒盘旋。每天凌晨四点,两个微驼的身影会一前一后出现在这条小路上。陕西洛南县三要镇的村民都知道,那是王生金去巡山护林了,走在后面的是他的老伴刘富菊。

  老宅前,是一大片由老人亲手栽种的竹林。今年立秋那日上午,老人巡山归来,我们就在老屋和竹林间的空地上,听老人回忆自己的人生。

  →王生金老人

  赤贫夫妻

  眼前的老人鹤发童颜,红光满面,说话时,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我已经84岁了,如今是村上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人。60岁的时候,我可真没想到,自己能活到今天,还没聋没瞎吃得下睡得着。想想我父母,真是可怜,还没活到我现在一半的年龄。”

  “我和老伴都是洛南三要镇五星村(后改为三要社区)的人,老伴一岁多时父母死了,成了孤儿,家里一间茅草房,没多久也倒了。刘富菊出嫁的表姐见她可怜,把她带到自己家里养了几年。”

  王生金5岁时,家里发生变故,母亲因劳累过度,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不幸患病过世;三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王生金在兄嫂的照顾下艰难度日,可没过多久,王生金的大哥和侄子被当作壮丁给抓走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王生金已开始在外打零工。“衣裳烂得不能再烂了,补丁摞补丁,没鞋穿,干活时就撂个光脚片子。只要能给点吃的,活都抢着干。放牛拾柴、担水浇粪、种地割麦,地头就是炕,人到哪儿就睡在哪儿。”“我大哥后来逃了回来,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侄子的一点消息。”

  刘富菊在16岁时,村上的好心人牵线搭桥,让刘富菊和王生金跪拜天地,并在父母牌位前磕了头,结为夫妻。婚后两人依然居无定所,一无所有。

  成为护林员

  1946年,陕南游击队经常活跃于洛南县古城、三要及丹凤县的峦庄等地。

  与此同时,国民党地方武装也开始了疯狂的“清剿”,就在“清剿”呈白热化的时候,王生金在山上意外遇到了游击队员。“那年冬天,我为多拾点柴火,一直往深山里走,不知走了多远,遇见几个带枪的年轻小伙。”

  “他们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一共5人,每个人手里都端着枪,穿着和我一样破旧的衣服,但整整齐齐。我当时吓坏了,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一个三十岁模样的人对我说,他们是解放军游击队,叫我赶紧回家吧,不用害怕,也不要对别人说见过他们。”“回来后,关于见到游击队员的事,我不敢跟任何人说,包括我媳妇。”

  1948年12月25日,商洛武工队以游击战术牵制敌人,并摧毁了敌行政机构,取得反“清剿”斗争的彻底胜利。

  1949年9月23日,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河滩召开有5万多人参加的“祝捷大会”,庆祝洛南县全境解放。

  10月1日,全县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放后,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王生金家分得3亩地、3间房和一些生活劳动用的工具。“自己有地有房了,不用再四处漂泊挨饿受冻,这是我和媳妇以前做梦也没想到的事。”安家落户后不久,王家又添喜事,大儿子王百顺呱呱坠地。

  日子过踏实了,王生金心里开始琢磨其他的事。好日子是党和毛主席给的,自己也该做点什么,要不然觉得心中有愧。“解放前莽岭山是一片荒山,别说树了,连草都没有。”

  1955年春,毛主席向全国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王生金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护林员。

  王生金护林,老伴从没反对过,她不单是为丈夫准备吃喝,还常替王生金向村民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发动大家共同上山植树。老伴指着漫山遍野的树说:“原来这里一棵树都没有,他不仅栽树,更是没白没黑地护林,害怕栽的树被人偷伐了。”1965年,因为造林护林工作突出,王生金被评为全国造林英雄,还入了党。

  “活人墓”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居住在莽岭山上的几十户村民,都陆续搬到了山下。可王生金任凭大家怎么劝说,就是不愿意离山。“他给儿孙们说,他在山上住惯了,离不开那里,其实他是离不开他的那些树,树对他来说,比自己的儿孙都亲。”刘富菊说,为了支持老汉的选择,自己也跟着他一起留在了山里。

  巡山护林时,王生金不但经常光着脚走山路,还光着脚爬树,大冬天,在雪地里走也不觉得冷。“年轻时,没有鞋穿,只能慢慢习惯,现在习惯了光脚,又嫌穿鞋费事,索性光着脚还觉得舒坦。”因为光脚巡山,王生金得了个“赤脚山神”的美名。

  常年巡山护林,少不了磕磕绊绊,王生金全身上下没少受过外伤。1987年12月25日,山上突然起火,王生金立刻赶到火场,脱下棉袄,光着身子扑火,当山底的乡亲赶到时,火已被扑灭,但王生金却倒在灰烬中不省人事。更严重的一次是1988年3月28日,这天天刚擦黑,王生金巡完山准备返回,因刚下过大雨,山路很滑,路过仙人崖时,老人脚没踩实,滚落到几十米的山涧,第二天早上,一位进山打猎的村民,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立即将其送到医院抢救。

  老人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医院几次下达了病危通知单,大伙都觉得老人可能不行了。王生金所在的后坪组还组织乡亲们为他修建了墓地,立了碑。但到了第四天,老人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当护林员54年,王生金和村民们一起造林一万七千多亩,村里人说,他在山上给子孙们开了个“绿色银行”。虽然他只是三要社区后坪组的护林员,但他看林的区域却涉及当地岭南、岭北的全部林区。

  在老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他所管护林区的油松覆盖率达90%以上,成材林木经济价值达千万元以上。

  “我很知足”

  2009年6月12日,是王生金老人84岁的生日,这一天三要街村委会院内格外热闹。

  村委会要给王生金办祝寿会,这在三要街村还是破天荒头一回。

  三要街村为王生金老人过生日的消息传出后,不仅居住在附近的乡亲前来贺寿,洛南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林业局的有关领导也相继赶来。“我还在山上护林子呢,没记起来过生日的事,有人跑到山上找我,叫我赶紧下山,说村委会要给我开祝寿会,还说县上也来人了。我心想,我也没干啥,政府和乡亲们却对我这么好,觉得很过意不去。”“祝寿会上,看到这么多人给我贺寿,我特别高兴。祝寿会头一天,县上的刘文亮书记才来看过我,第二天大伙又给我过生日,我觉得无以为报,就希望自己能再多活些年,能替大家把这些林子守好,看好。”

  村主任李福寿用“勤劳、质朴、善良、厚德、无私”概括了老人的一生,镇领导为王生金老人披红戴花,还向老人赠送了生日礼物,大家对王生金的事迹更是由衷地赞叹和钦佩。

  老人依旧重复着他曾说过很多次的话:“我原本想这辈子只要不吃草根树皮就满足了,但党和政府把我看得这么好,送吃送穿的,我惭愧啊!人要知恩图报,做出这点成绩,我不图别的,就算为子孙后代留个纪念。”“我很知足,虽然这辈子没去过西安,最远就是洛南县城,可我不羡慕城里的生活,我是个农民,是个护林员,这里就是我的‘世外桃源’。”

  见识老人巡山

  记者想跟着老人巡山,却死活跟不上他的脚步,才十几分钟,就远远落在老人身后。“你们别爬了,山上没路又刚下过雨,脚下滑。”“那你老人家也别上了,少巡这一天,也出不了啥事。”“那可不行,每天要看到这漫山遍野的林子安然无恙了,我才能睡得着觉。”

  走到半山腰,看见一座破败的土地庙,老人问:“知道从山下到这里多少步吗,告诉你们吧,从山脚到土地庙627步,从土地庙再到我住的地方,是672步,哈哈……我用步子量的,数了无数次了。”

  又走了三四百米,他手指着北岭山脚下一片林子说:“1988年摔昏迷时,乡亲们给我修的墓地就在这儿,碑子都刻好21年了,可我还活着。”说着,他又哈哈大笑起来。

  穿过一片麦地,果然看到一座墓碑,上面刻着“老翁永眠九泉笑,青山常绿在人间。毕生勤劳抚园林,花香鸟语金秀春王生金老人纪念碑”的字样。

  巡完南岭,老人又爬上了北岭,老人不停在山林中转悠,后来就只能听见他的声音,看不见人了,“你们顺原路回吧,我一会儿回去。”他冲我们喊,人不知道在哪里。我们只能顺原路回到老屋,和老太太说着话,等他回来。

  天色渐晚,王生金夫妇准备下山到儿子家过夜。老人80岁时,考虑到他年事已高,生怕老人夜晚在山上出现意外,老人的四个儿子执意不让老两口再在山上过夜。“你要巡山护林我们不拦,你白天去,晚上要回来住。80多岁的人了,不能和年轻人比。”在儿子儿媳的轮番劝说下,老人心里虽然不情愿,但觉得这是晚辈的一片孝心,不能不领。

  给儿孙寄语

  回到老人三儿子王双锁家时一身汗,王双锁的女儿王馨端来一盘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吃着冰凉爽口的西瓜,立刻感觉回到了现代社会,而老人的山上世界,恍若隔世。

  王家后代人丁兴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重孙,加起来整整20口人,4个儿子结婚后,逐渐都分了家,但住得并不远。王生金的儿孙们现在大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赚钱。

  老人的三儿子王双锁的儿子王伟立今年大学刚毕业,是王家四代人中走出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前两天,王伟立和自己的高中同学订了婚,家里喜上加喜。

  王双锁和王伟立对老人大半生坚持护林,说虽然自己做不到,但一定会支持老人。王双锁说:“父亲骨子里,其实是一位非常老实本分、善良朴实的农民,党和政府让他过上了好日子,他要报恩。”

  对于爷爷的坚守,孙女王娜非常钦佩,“爷爷常对我们说,做事要有恒心,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以前没条件上学,现在生活好了,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将来要比父母更有出息。”

  在山下儿子家中,老人从箱子里取出记录了他大半人生的厚厚一摞证书。护林先进个人、护林标兵、护林模范人物、造林英雄、优秀共产党员……老人爽朗地笑着:“我们家还没人比我的红本本多。”

  那天傍晚,为拍一张全家福,四处打电话叫了半天,最后只来了7个人,王生金夫妇、三儿子王双锁夫妇和他们的女儿王馨、四儿子王双宝的媳妇李香沉和女儿王娜。

  王生金说:“赶上好时候了,我的儿孙都比我能干,有出息,他们将来的生活会更好。”据《华商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