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武大女生休学下乡“种太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1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为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孤独的心灵中充满阳光——
武大女生休学下乡“种太阳”
  1米6的李可欣,又黑又瘦,笑起来却阳光灿烂。她为了在湖北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及更多留守儿童孤独的心灵中,播撒阳光,她仅在新闻系学习一年半,今年1月5日便正式休学,发起武汉大学“种太阳”公益行动,吸引95名高校学子参与。

  9月13日是周末,已复学一周的李可欣依旧在撰写今年暑期在罗田“种太阳”的总结:50多名志愿者在野菊坳呆了近一个月时间,总共住进了29个家庭,亲眼看到一些孩子的变化,内心充满自豪;但更多的是遗憾,盼望更多人关注更多的“野菊坳”。

  一张广告 决定休学

  8个月休学“种太阳”,李可欣所做的这一切,起源于一张广告。去年清明节前一天,李可欣回宿舍,楼下广告栏上,一张图片映入眼帘,一个小男孩双眼睁得很大,却空洞无表情。图片下面是一位学长的呼吁:请大家关心罗田的留守儿童。李可欣说,那天,她在图片前伫立良久。

  清明节,李可欣跟着学长向罗田县胜利镇野菊坳小学进发,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徒步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沿途多是二层外表不错的砖房,李可欣说,“走进房内才明白,什么是家徒四壁。”两天时间,她借住在野菊坳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胡雪琪家里,两层砖瓦房的二楼,里面仅放着一张床。10岁的胡雪琪和70岁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父母在上海打工,只在春节回趟家。

  晚上,胡雪琪送李可欣上厕所,厕所离家约20米,一片黑暗,小雪琪走在前面,打灯探路,入厕时,小雪琪半掩厕门,打亮手电筒,将厕所照亮,回家时,小雪琪又走在后面,电筒光照着李可欣回房。

  “孩子很少说话,但每一个细节都透着爱,透着成熟,纯朴得让人心疼,孤独得让人心酸。”

  那年8月,李可欣邀8名同学再赴野菊坳。在最偏远的陈家山教学点,在学生抽屉里,满是别人捐的橡皮、笔等文具,但这些孩子的身边除了两个50岁的老师,就是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当她握起一个11岁女孩柔软的小手时,小孩子突然说:“姐姐,我喜欢你。你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姐姐。”就在那一秒,她的心头颤动了,“不是因为一句孩子气的褒扬,而是因为那一双孤独的、渴望关怀的眸子,是那一句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李可欣说,一直生活在武汉,很少感觉到这种贫困,以前看电视报道贫困山区的情形时就曾涌起“离开城市,去做点事”的念头。

  展开“泡术 “逼”母认同

  魏芬芬一直以女儿为自豪,女儿在武大附中读书时,成绩中等,但她自己选择艺术类专业,居然考上了武汉大学。

  去年11月的一天,李可欣居然提出休学,说要去做义工。魏芬芬觉得实在有些“不靠谱”,她明确告诉女儿:“你不要想这件事。”李可欣一位要好的学长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也是让她“再也不要提这件事”。她们还要老师也劝说李可欣:边读书,边干义工,不也挺好……

  李可欣没有退缩,展开“泡术”,天天磨。一个月后,魏芬芬终于拗不过女儿,亲自打电话给系领导:“算了,同意可欣休学吧,或许受些挫折,对她也不是件坏事。”终于,今年1月5日,在休学申请书上盖满12个公章后,上交医疗卡、校园卡、寝室钥匙、校徽,李可欣离开了校园,“那一刻,不后悔,但心里酸酸的。”

  远赴北京 寻求经验

  “留守儿童的课题,其实是野菊坳中心小学余移山校长的提议。”李可欣介绍,第二次到野菊坳发现一个问题:来几天,送点东西,搞个联欢会,热闹是热闹,但几天过去后,孩子们生活依旧。

  她和朋友想:有没有办法,能改变孩子和家长们的某种生活观念,这样才能永久、彻底地改变孩子。这时,余移山提出想法:最好是和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一段时间,了解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休学后第一件事,李可欣办起播音专业考试培训,一个月后拿着赚来的1万多元前往北京,“那时就想一个人冷静下来想想怎么把关注留守儿童的想法项目化运作,北京是首都,不论找专家还是找钱,都容易些。”

  在北大附近的公寓里,李可欣每月500元租到一个床位,在网上查资料,到图书馆看书,找专家请教,并开始撰写项目书。当得知中国农大的叶敬忠教授是关注留守儿童的著名专家时,李可欣便通过网友与叶教授取得了联系,叶教授被李可欣的想法所感动,叶教授给她介绍了很多专家,并帮她完成了项目书。

  接下来,李可欣一家家跑公司找赞助……一天又一天,终于,李可欣筹到了4万元基金。

  为人为己 种下太阳

  5月20日,李可欣回到武汉。一下火车,直奔武大团委,寻求支持。在她的倡议下,来自武大、华中大、华师的95名同学走到一起,“我们希望在每个留守儿童的心中都种上太阳,照耀他们的心灵和未来。”李可欣他们于是把这个活动起名为“种太阳”。7~8月,“种太阳”团队前后两次前往野菊坳,志愿者中时间最长的在居民家里住了22天,最短的住了7天。

  “其实,当初报名时,很多人都是靠激情和冲动,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李可欣说,当初就是靠在校园发征集启事,吸引了95名大学生,真正留住大家的是那些孩子。

  李翔,这位有着男孩名字的武大信息管理专业07级女孩,是暑假第二次赴罗田的志愿者队长,她说,虽然开销很大,但收获更大,“能到这个地方来,住在留守孩子家里,就是最大的收获”。

  黄慧,武大心理学专业大二学生,曾在野菊坳住了15天。黄慧说,当初看到校园有征集启事,没细想就报了名,“但到现场后,住在学生家里,没空调、没冷饮、没娱乐、没运动,和孩子们一起下地干活,看书做作业,一起聊天……孩子的期盼、家长的无助和用尽一切辞藻的赞美,让自己觉得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站在武大校园里,李可欣的心也慢慢定下来了,她说:“这段时间与孩子们接触,也让自己学会如何面对现实与困难。我会一直‘种太阳’,因为这已不仅仅是给留守儿童们‘种太阳’,也是给自己的人生和心灵‘种太阳’。”

  李可欣还有些遗憾,野菊坳的孩子还需要很多东西,包括图书、体育设施,甚至是想跟武汉的孩子长期交个朋友……“希望更多的人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哪怕仅仅只是去看看他们,陪他们说会话,给他们一个笑脸……”

  据《武汉晨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