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花了近300年的时间才把葡萄酒里仅有的那么一点点糖分剔除出去,而中国人却用雪碧和干邑兑着喝。
◆酒水造假在欧美的酒吧遭人唾弃,而在国内,却形成了一个造假产业。
◆在西方,调酒师是个备受人们尊重的职业,在中国,却沦为酒吧中的“杂耍演员”。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把喝酒这件事当作酒桌文化的载体而非品味对象的时候,就带上了主观的区分,价签上的阿拉伯数字,让那些即便是不擅杯中物的人们,也在脑海中打上了“喝茅台和二锅头的人群是不一样的”。酒水消费三六九等,这样的价值观,同样也强加到了洋酒身上。
在国人看来,消费洋酒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几个朋友去酒吧,不开个三四瓶洋酒是不够的。”一位经常混迹在娱乐场所的朋友向记者介绍说,“包间费加上洋酒、饮料和小吃的费用怎么也得几千块。”语气中,多少带着隐约的炫耀。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很多人都是希望通过饮用洋酒给自己一种品味异国文化的心理暗示。记者掌握的一份调查显示,短短4年间,在南京酒吧的聚集地1912,洋酒消费已经从2005年不到20%,迅速成长到了现在的超过70%,不但国产白酒不见芳踪,曾经靠价格较低而占据大半个市场的啤酒,也沦为了二线。
尽管消费量惊人,但洋酒在南京却并未能够传经布道,让人更多认知洋酒文化。一个很典型的现状就是:洋酒兑软饮的典型中国式饮法。
一个在外国流传很久的冷笑话这样讲道:法国人花了近300年的时间才把葡萄酒里仅有的那么一点点糖分剔除出去,而中国的富豪们却用雪碧和干邑兑着喝!在被国人扭曲的中国式消费习惯绑架之后,法国300年的酒文化就这样被“改造”成了中国版。
走在1912,某茶饮料品牌“朗姆酒+冰红茶、威士忌+绿茶”的大幅广告牌铺天盖地,所有酒吧销售得最好的就是洋酒+软饮的“套餐”。的确,这样的做法使洋酒更加“顺口”,但在懂洋酒的那一波小众眼中,却是对洋酒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的一种绞杀。“洋酒+茶饮料”,在对中国消费者的迎合之中,洋酒赢得了市场份额,但洋酒文化,却在这种屈从之中不断迷失。
开一支洋酒,再点几支调酒的碳酸饮料和茶饮料,正在成为都市男女夜色狂欢时的最时尚组合。在霓虹灯的闪烁中,在午夜的喧闹中,洋酒在骚动。不过,在影响国人生活形态和方式的同时,洋酒所承载的欧美酒文化,也在这场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中被影响着,在中国世俗文化力量面前,洋酒文化的原有特质被剥落,这个象征着神秘、时尚、奢侈、情调的名词,也在被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