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遏止
教师节送礼风
■它山之石
教师节将至,给老师送什么礼又成热门话题。媒体调查显示,64.78%受访教师表示“一条祝贺短信也会让自己心满意足”。(《长江日报》9月7日)
可家长们并不“领情”,就在同一次调查中,仅有7.29%的受访者称“会继续寄贺卡”,20.24%的受访人担心“不送礼,老师对学生不太重视”,11.34%觉得“大家都在送,自己不送难为情”。节日送礼,简直成了一场“暗战”。本来单纯透明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变得如此复杂和难以琢磨,表明家校之间的信任减弱。
建立家长和学校的信任,一方面需要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崇高感,而前提是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离开待遇来谈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与社会地位,是苍白无力的。国家从今年起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在一些家长看来,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很难安心教学,因此,在教师一方,收礼成为提高收入的“手段”,在家长看来,送礼则可以促进教师安心教学。
另一方面,要真正发挥教师委员会与家长委员会在中小学办学中的作用。家校之间的不信任,与权利表达机制不健全、沟通机制不畅密切相关。就教师节送礼而言,如果学校有家长委员会,统一家长的意见,并参与对教师的评价,监督教师的违规行为,那么,单个家长就不会对不送礼的后果感到焦虑;如果有教师委员会,就可以监督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约束教师的道德规范,也就能有效遏止教师向家长“暗示”的不良风气。其实,近年来的师生关系恶化,也是因为中小学之中,没有维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权利的机构,教师感觉自己没有教育自主权,是教育中的“弱者”,而受教育者感觉自己也没有平等的权利,也认为自己是教育中的弱者,大家都觉得很委屈。只有当各自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良性的关系才能得以构建。
(作者熊丙奇,原载9月8日《新闻晨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