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7版:“寻访英雄”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忆上甘岭战役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

  经过五次战役,我军迅速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并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美军在同志愿军的反复较量中,逐渐认识到,依靠战场上的现有兵力,无论如何也难以取得彻底胜利。因此,自1951年7月始,双方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艰难的停战谈判。

  两年中,双方共200多万部队沿防御线两侧对峙,构筑了复杂、坚固的防御工事。虽然这两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大兵团的运动战,但在双方的接触线上,中小规模的阵地争夺战此起彼伏。发生在1952年秋季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

  本版主笔 王建丰

  战火,为何选择上甘岭?

  由于大选临近,为摆脱在朝鲜战场和停战谈判中的被动处境,并给执政的民主党增添竞选声势,美国摆出了强硬姿态。一方面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另一方面于1952年10月14日,集中兵力、火力,向志愿军发动了自1951年秋季以后规模最大的“金化攻势”。此次攻势的直接企图是:攻占志愿军上甘岭597.9高地及537.7高地北山,夺取五圣山,进而改善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同时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正在整个战线上进行的战术反击作战,并借以试探志愿军和人民军防御的稳定性。

  五圣山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位于今天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分界线北侧朝鲜的金城、平康和南侧韩国的金化所构成的三角地区的中央,地势险峻,海拔1061.7米,是中部战线的最高峰。它西邻平康平原,东扼由金化经金城通往通川至东海岸的公路,南距“联合国军”所占金化7公里,可以俯瞰其纵深,特别是能给“联合国军”由金化通平康或金城的交通线以很大的威胁。

  上甘岭在五圣山主峰以南4公里处,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也是当时交战双方接触线上的一个要点,位于今天的南北军事分界线北侧附近,属朝鲜管辖。其左侧为537.7高地北山,“联合国军”称之为“阻击兵岭”(因在该阵地上,志愿军曾以冷枪冷炮杀伤敌人甚多),与“联合国军”所占高地仅距100余米;右侧为597.9高地,“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山”,与其所占金化东北两公里处的鸡雄山相距不过400米。这两座高地,互为上甘岭的犄角,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是上甘岭的天然屏障,又是志愿军五圣山主阵地前的两个连的支撑点,阵地突出,均楔入敌方,直接威胁“联合国军”的金化防线。

  英雄,如璀璨星空

  上甘岭战役共持续43昼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年10

  月14日至10月20日,其特点是志愿军表面阵地昼失夜反,与“联合国军”进行反复争夺。斗争的重点在597.9高地。

  10月12日、13日,“联合国军”对上甘岭地区进行了连续两天的火力攻击。14日,在长达两小时的炮火准备后,以美第7师、南朝鲜第2师部分兵力,向志愿军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指战员扼守各个阵地与敌人展开反复争夺战斗。当天,597.9高地野战工事全被摧毁,表面阵地大部被敌攻占,防守部队随即转入坑道坚持作战。537.7高地北山的防守部队击退敌人11次冲击后,表面阵地也被敌人攻占,当即退守坑道。当天夜里,志愿军趁敌立足未稳,向“联合国军”发起反击,全部恢复阵地。从15日开始的连续几天里,“联合国军”白天夺去阵地,志愿军在夜间又反击夺回,形成反复争夺的状态,战斗十分激烈。

  大家所熟知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事迹就发生在此时。当时,在反复的阵地争夺中,激战到弹尽粮绝,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拉响爆破筒或手雷,与敌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还有很多。他们的舍生忘死令敌震惊,同时,他们的勇猛善战更令敌胆寒。

  第15军第45师第134团第8连是一支令敌胆寒的连队。10月18日晚,该连奉命向597.9高地1号坑道运动,担负起开路先锋的任务。运动途中,必须经过高地北边一条1000多米宽的山坳,这里是美军以密集炮火制造的一条死亡地带。在8连之前,几个连队都没能冲过去。在运动前,8连就对1500米区域内的地形、道路和敌人的炮火、照明弹的发射规律进行了细致侦察,熟记于心,并派出1个尖刀班将连队必经之路的几个敌人的地堡炸掉,这才开始上路。140多人拉开距离,腾挪移跃,匍匐卧倒,悄悄地向高地爬去。不远处就是敌人的坑道,随着离敌人越来越近,坑道里美国士兵打呼噜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带路的通讯员却找不到1号坑道口。本来他在高地上坚守好几天,对地形非常熟悉,但是只离开一天,阵地就被敌人的炮火炸得变了样。此时,敌人开始打炮,连长李宝成为躲避炮弹无意中掉进1号坑道,他赶紧让坑道里的人将储存的面粉搬出一袋,拖着向坑道外的路上撒去做路标。紧随其后的8班班长崔含弼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在敌人的呼噜声中来来回回地爬了20多趟,在满是弹片碎石的路上爬了8个多小时,将3个排依次带进坑道。他的军装磨成了布条,腿臂和胸腹部血肉模糊。

  第二阶段,1952年10月21日至10月29日,其特点是志愿军坚守坑道,同“联合国军”展开了围攻与反围攻、破坏与反破坏斗争。

  为取得此次防御作战的胜利,志愿军指挥部决定将刚从一线阵地撤出、正向休整地开进的第12军调往五圣山地区准备战斗。“联合国军”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对志愿军坚守坑道部队进行围攻。他们用炮火封锁和摧毁坑道口,用石头、麻袋或铁丝网阻塞坑道口,用炸药连续爆破坑道,向坑道内投掷汽油弹、毒气弹、硫磺弹等。为确保坑道的安全,退守坑道的分队在坑道口外挖了一个深坑,再由坑道内向外挖一条通向深坑的交通沟,使敌人投来的炸药和手榴弹都顺着交通沟滚到坑里爆炸。随着坚守坑道时间的延长,伤员不断增加,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弹、粮、药品等物资越来越缺乏,战斗和生活条件越来越艰苦。有的坑道被打塌,空间变小,人们挤得难以行动,温度上升到穿单衣都难以忍受,最困难的时候,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个馒头。

  缺水的情况更为严重。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因为缺水,志愿军战士们的嘴唇都裂开了血缝,牙膏之类一切含有水分可以润唇的东西,早就没有了,战士们干渴难忍,只能用舌尖舔湿润的岩石或者伏在地上吸几口凉气。山顶的坑道断水后,为了其他战士的生命和战斗的胜利,很多同志自告奋勇爬出坑道,冒着敌人的炮火取水。胡照春和李友文就是这样的同志。当夜晚来临,他们把17只军用水壶装满了水,挂在两腰间,趁着敌人炮火稀少,向山顶爬去。山坡上的泥土被炮弹反复耕犁,已经化为厚厚的齑粉,人在上面走就像掉在雪窝里,脚一踩就往下陷,爬上1尺,退下5寸,快要爬到交通沟时,忽然,胡照春看到李友文在照明弹的照射下直起身子跑了起来,刹那间,敌人的子弹密如雨下,李友文牺牲了。胡照春把李友文身上的水壶解下挂在自己身上,把敌人的尸体高高地堆成一堆,隐蔽其后,敌人向他疯狂扫射,尸体被打得扑哧扑哧发响,他却安然无恙。趁着照明弹熄灭的空隙,他迅速向山顶爬去,但是塌下的松土和碎石发出了声响,惊动了敌人,他的左臂和左腿被炸伤,他却赶忙用身体遮起所有的水壶,并在一名烈士的身上找到一枚手雷,拉掉保险,握在手中继续前行。爬到坑道口前,敌人的一个哨兵发现了他,惊慌地举起枪来,可没等他打响,胡照春手中的手雷就飞了过去。他纵身滚进坑道,把17壶宝贵的水送到了同志们身边。

  第三阶段,1952年10月30日至11月25日,这一期间,志愿军坑道内外的部队,在大量炮火支援下,经过强有力的反击以及与敌人反复争夺,最后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金化攻势”,全部恢复阵地。

  11月1日晚,第12军第91团投入反击597.9高地之敌的战斗。第91团第8连第4班在纵深炮火有力支援下,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地作战,以轻伤3人的代价,创造了小兵群作战的范例。当敌人突入阵地后,战士王万成、朱有光以舍身杀敌的英雄气概,毅然冲入敌群,拉响并联的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保证后续部队恢复了阵地。第91团第5连新战士胡修道和班长李锋、战士滕土生等人坚守在597.9高地一个阵地时,200多个敌人蜂拥般地向他们冲来。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胡修道奋力投出几个爆破筒,班长也打出了几颗手雷,炸倒了七八十个敌人,其余敌人连滚带爬地逃下山去。不久,班长被调往他处,胡修道和滕土生冒着密集的炮火,又打退了小股敌人的多次冲击。这时,成群的敌人快要爬上右侧不远的另一个阵地,情况十分危急,胡修道果断地带着手榴弹冲去支援,打退了敌人。在滕土生负了重伤,又有约两个营的敌人向山上扑来时,胡修道一人坚持战斗,拼命地把手榴弹、手雷一个接一个地向敌群投去,终于将敌人打退。在连续战斗中,胡修道共打退敌人41次冲击,歼敌280余人。夺回597.9高地后,志愿军乘胜反击537.7高地北山之敌。激战至25日,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至此,上甘岭战役以志愿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回顾上甘岭的战斗经过,我们感触最深的是:英雄们在苦难中创造了辉煌,他们用热血之躯铸造起了顶天立地的丰碑。如今,硝烟散去,苦难远离,英雄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记住他们,他们永远是最闪亮的星:

  黄继光 孙占元 牛保才 田立明 龙世昌 刘俊卿 农廷秋 孙子明 吕慕祥

  ……

  短暂,却辉映历史

  上甘岭战役虽然只持续了短短的43昼夜,但敌我双方兵力、火力之密集,阵地争夺之频繁,战斗过程之激烈,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罕见的。战役中,“联合国军”所倾泻的炮弹,平均每天2.4万多发,最多时一昼夜竟达30余万发;每天出动飞机平均80多架次,有一天竟达到250架次,投掷的重磅炸弹最多的一天达到500多枚;山头几乎被削低了2米,山上的石土被轰击成为粉末。

  英勇顽强的志愿军创造了惊天动地的战斗业绩。他们依托坚固阵地,运用灵活战术,顽强抗击“联合国军”营以上兵力的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的冲击650余次,同时进行了数十次的反击,最终守住了阵地,使“联合国军”遭受了惨重的失败。美国新闻界曾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的‘凡尔登’”,“即使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上甘岭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方针明确。在长期的阵地防御过程中,志愿军指战员通过历次战斗实践,掌握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针,确立了坚守防御的思想。这就为粉碎敌人的攻势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阵地建设日臻完善。从1951年底至1952年8月底,志愿军在正面战线基本上建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阵地,形成了“铜墙铁壁”。在停战谈判期间,志愿军建设了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够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三是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退守坑道期间,坚守坑道的指战员曾给来慰问的祖国慰问团写过一封信。他们在信中说:“我们处在距敌50公尺、上下相持的情况下,遭受了不少的困难。但是,我们想了办法,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保卫光荣阵地,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我们忍受和战胜了困难……我们除了战斗以外,就是说笑和娱乐,谈我们的胜利,谈祖国的伟大。我们的心情永远都是愉快的,丝毫没有因被敌人封锁和闭塞坑道口而感到恐惧。因为我们知道任务的重大,明确战斗的意义,坚信我们一定胜利。”他们是热爱生活的,否则当战争用愈来愈残酷的环境考验他们时,他们的心中不会依然充满阳光;他们更是热爱生命的,虽然在这里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容易,但他们依然为阵地的坚守、为人民的安危用力地燃烧着自己,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历史,越回忆越动容

  今年是伟大祖国的60华诞,由《现代快报》发起的“寻找上甘岭战斗英雄”活动,体现了我们对英雄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读者的爱国热情,通过再一次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

  缘于一个梦,圆了多年的梦。活动的发起缘于一个老英雄的梦,而健在的老英雄们大多已是白发苍苍,步入耄耋之年。在他们的人生历程中,参加上甘岭战役无疑是最辉煌的一页。能够在有生之年集体回望这段历史,与当年浴血奋战的战友们共话当年的战斗情谊,是这些老英雄的梦。此次活动无疑为这些老英雄圆了多年的梦。同时,也圆了广大读者一个梦。使广大读者能够近距离学习这些老英雄,感受老英雄的风采,向这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老英雄致敬。

  感怀慰英灵,精神永传承。在历经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没有忘记,英雄们历经苦难,才换来我们今天安宁富庶的生活。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感恩之心以这样的活动来告慰38万远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灵,告诉他们,英雄亘古长青,祖国和人民永远铭记!我们今天回顾上甘岭,详述那段历史,感怀那些英雄,是因为幸福起来的人们,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把那些热血奔涌的历史荒弃和淡忘。回望历史,中华民族的百年沉沦屈辱沉重,不深刻感触过去,无以获得腾飞的翅膀。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还需要更多的民族脊梁,前仆后继的事业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国歌中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今天幸福生活而奋斗和牺牲的共和国英雄!

  作者系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主任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