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升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友情推荐
[内容简介]
南京人董明珠,成了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空调企业掌门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她在而立之年才离开家乡,艰难地涉足空调市场,这其中甘苦可谓一言难尽。如今,她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全世界每六台空调中,有一台就是在她的领导下生产的。
[上期回顾]
36岁的董明珠辞去工作,只身从家乡南京来到珠海,应聘成为格力空调的一名基层业务员。她推销空调滴酒不沾,跟着老业务员一起东奔西跑,拜访商家、下库房。在安徽,她通过追讨一笔烂债而让格力的员工乃至管理层对董明珠刮目相看。
董明珠开空调行业先款后货的先河
安徽讨债事件使董明珠更加冷静地思索自己的处境,设想着打开局面的方法。虽然公司先铺货后讨款的政策还可以继续执行,但这样只会重蹈覆辙。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实行先款后货。然而当时整个行业都采用代销制,格力本就默默无闻,还要坚持先款后货,不亚于天方夜谭。
打开局面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找到有信用、有经营头脑和服务意识的经销商,使之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董明珠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考察市场,跑遍了安徽境内的合肥、淮南、芜湖、铜陵、安庆等城市,试图取得突破。听到这个条件,经销商往往二话不说,就摆手送客。在一次次碰钉子之后,董明珠依然满面微笑地敲开下一家商家的大门。
突破口在淮南市的一家电器商店打开。经理被董明珠的勤奋和诚恳感动,答应先进20万元的货试销,不好销就不要了。
做成了第一笔“先款后货”生意,拿着沉甸甸的20万元的支票,董明珠不像其他业务员签了合同就坐等商家的消息,而是一次次亲自登门,出谋划策帮助对方尽快把这批产品卖出去。格力品牌还没有知名度,仅仅摆在商店里难以吸引顾客,久而久之商家也会失去信心。她灵机一动,动员经理发动员工先把产品推荐给他们的亲友试用,自己日复一日主动在现场帮助向顾客推销。结果1992年夏天,这家商店的20万元的空调销售一空。经销商感慨于董明珠的跟踪服务,觉得卖格力的产品很省心,于是又进了一批货。
董明珠用这个成功的案例对其他经销商“现身说法”,既然你能够卖掉货,就没有理由让厂家不付款就发货。这种行为逐渐感动了经销商,也使他们慢慢适应了这种习惯。从那时候开始,先款后货,决不赊账,成了董明珠自己设立的第一条商规。“欠款”的概念逐渐远离了董明珠。后来这也成为格力电器在业内与众不同的规矩。
1992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1600万元,个人的销量占整个公司的1/8,成了格力的“金牌业务”。当年深秋,在安徽销售战果辉煌的董明珠被派到南京开辟市场。
回到南京“虎口夺食”
回到故乡的董明珠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里。
南京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整个江苏省也经济发达,人们消费观念超前,是个理想的空调目标市场,事实上其他品牌的空调在这里也卖得不错。可是同是1992年,格力在江苏省的销售额才仅仅完成300多万。与相邻的安徽1600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南京市场上,国产品牌最响的是春兰,其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格力的牌子不硬,不能与春兰对战,此时开辟市场如同“虎口夺食”。
为了打开市场,董明珠不厌其烦地到处拜访,树立格力的品牌形象。结果,太平商场成为了她在南京的突破口,实现了在南京市场的第一笔先款后货。
在1992年底的春兰订货会上,董明珠认识了江苏五交化总公司的业务经理。这家公司在考察了珠海格力后便提出做格力的江苏全省空调总代理,保证年销售额不低于1000万元,超过部分要给0.5%的奖励。董明珠认为格力在江苏没有名气,江苏五交化会有很多销售费用,从300万到1000万的利润也不止奖金数,力促老总朱江洪同意了五交化的条件。
1992年12月,典型的空调销售淡季,一经签约江苏五交化第一笔就打过来200万现金,在格力引起了轰动。从此五交化空调部也变成了董明珠在江苏的第二个上班地点,厉兵秣马等待着新年度的到来。
1993年,南京市场的空调大战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激烈。宁海路60号,入行不到3年的民营企业苏宁引燃了战火。它在商家普遍认定的空调旺季还没到来之时抢先起跑。南京各大媒体上“要想夏天过得好,去到苏宁买空调”的广告铺天盖地。以当时华宝KFR27GW2产品为例,苏宁的广告价格为5562元一台,比一般市场价低700元。广告的投入产出比极为可观,四个月内苏宁的空调销售额已突破9000万元,横扫南京空调市场的70%。
对此,南京八家主要的国有商场联手成立“南京家电拓展协调委员会”,联合降价对抗苏宁,并且宣称:“八大商场主导着南京家电市场95%的销售量。”这八大金刚的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数十亿元,推出的有些品种比苏宁报价还低100元,对苏宁形成了空前的压力。
苏宁的应战则是且承诺全城最低价,消费者如发现例外可支付差价。这一创举使在降价的第一天苏宁日销售额即突破1000万元。当年苏宁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激烈的“价格战”弥漫全城,彩电、冰箱、小轿车都成了赠送的礼物。价格战把空调价格打到微利,商家卖一台空调扣去税收才赚几十元,此前这个数字可能是千元以上。
面对这场战事,董明珠按兵不动,采取的态度是隔岸观火,静观其变,广告战和价格战都不参加。
当年6月,南京空调大战突然戏剧性地结束。随着酷暑的临近,空调脱销了。接着,南京所有的商场包括苏宁的售价悄然回升。人算不如天算,董明珠意外地轻松坐享其成,将格力空调以较高的价格出手。
1993年,董明珠在南京的销售额为3650万,相当于把格力上年在江苏的销售额翻了10倍,加上安徽市场的销售额接近5000万,仍是公司销售业绩排名第一的业务员,占格力3亿销售额的1/6。从这一年开始,江苏地区市场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打开了,格力在这一市场打下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董明珠成功押“宝”天气,格力跻身三强
1994年5月,中国空调史上第二次价格战开始,报纸广告上的具体空调价格低得让人心跳。
这一年,空调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全国的空调器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台,加上进口货,将有700万台空调进入1994年度的市场,而市场需求据预测仅200万台左右。在格力,滞销空调把仓库和车间都堆满了。公司上下都是一个声音:降价。
朱江洪专门打电话征求刚接管整个江苏市场的董明珠的意见,她恰巧被自行车撞了,住在南京的医院,她接到电话,第一反应就是绝对不能降。为了稳妥,董明珠当即去考察南京各大商场,三天里她亲眼看到的情况是科龙降了千元销路仍不见好转,问题出在天气上。
董明珠相信消费者不会因为几百元的价差就不买格力空调,因为格力的质量支撑了这个价格。从自然规律来看,天气肯定会热起来,于是,董明珠顶住压力,坚决反对降价,将“宝”押在天气上,还建议朱江洪把积压的货先发到信得过的经销商那里,缓解珠海总部的库存压力。朱江洪认同董明珠的看法。
最终,市场证明董明珠是对的。6月过后,天气热起来,南京首先升温,空调零售市场再次火爆,苏宁的营业员1天开了28本发票,一直营业到晚上10点。不到一周,南京市场上的各类空调所剩无几,一些小店积压了几年的存货在几天内抢购一空。
这一年度,格力销售额达8亿,终于与春兰、华宝并列行业三强。董明珠完成的销售额是1.6个亿,占当年格力总销售额的五分之一。这个时候的董明珠从事空调市场营销才不过三年。
董明珠在南京做格力空调销售两年多,几乎天天都在市场上奔波。空调大战硝烟散去之时,她决定回家好好呆上几天,陪陪母亲和孩子。结果还未同孩子说上几句话,突然接到公司的电话,让其速回总部处理经营部工作。在车站,儿子向董明珠摇着小手,脸上挂满了泪珠。汽笛长鸣,董明珠的眼泪无法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