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活人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达尼·阿伯格。
“大活人图书馆”吸引了很多年轻人。
丹麦警察学院的教官皮特·尼姆在向“读者”讲述自己的故事
人们常说,不要根据封面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这句至理名言移植到人身上同样适用。我们很容易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外貌、职业等外在的表象去判断一个人,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常常会遮蔽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丹麦哥本哈根有个以消除人类偏见为己任的图书馆,虽然名字叫图书馆,这里却没有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书,而是出借一个个“大活人”。他们用“口述”方式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处境、想法。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部“活自传”。
“图书馆”始于一场暴力
丹麦,1993年的一个夜晚,一个少年在夜总会里由于与人意见不同被刺伤,幸运的是刀子并没刺中要害,不久后他就康复了。然而,这件事并未就此告一段落。这个少年的5个朋友担心类似事件还会发生,于是创立了一个名为“停止暴力”的公益组织,告诫同龄人远离暴力。这个看起来很理想主义的组织几年内就吸引了全国3万名会员。
2000年,这个组织得到了“丹麦罗斯基勒音乐节”组织者莱夫·思科的支持,他邀请这5个年轻人到音乐节做宣传。在这个音乐节上,“大活人图书馆”的创意诞生了,除了倡导反暴力理念,“大活人图书馆”还鼓励年轻人多交朋友。
如今,除了丹麦,“大活人图书馆”已经在英国、葡萄牙等几个国家扎根开花,为消除偏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趣的借阅规定
目前丹麦“大活人图书馆”里共有55本“书”。他们来做“图书”供人“阅读”完全出于自愿,而且不需要报酬。“图书馆”鼓励“读者”提问或发表看法,但一切都要以尊重“图书”为准。“大活人图书馆”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借阅方式和纸质图书的不同。
●“读者”需事先办理一张借阅卡,每次的借阅内容都会在卡上有记录。
●每本“书”可以由一群人分享,但“借阅”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5分钟。
●“读者”每次只能借走一本“书”,但是把“书”带回家是绝对不允许的,只能在图书馆限定的区域内“阅读”。至于在图书馆的咖啡馆还是台阶上,由“读者”和“书”共同商量。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选哪本“书”,可以求助图书馆管理员。他们会出示一张“书目”,上面列着“移民”、“肥胖者”、“女救火队员”……让你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书”也有选择“读者”的权利,如果感觉受到冒犯,“书”可以自己回图书馆。
一起来“读”3本“书”
《和暴力团伙斗争的日子》
46岁的皮特·尼姆是丹麦警察学院的一名教官,他管辖着哥本哈根最麻烦的地区之一——诺瑞布劳。这里位于内城中心的边缘地带,居住着大量来自中东的移民,时常发生暴力事件。
尼姆不希望人们将这里妖魔化,因为大多数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是很本分的。闹事的是一个五六十人的团伙,他们的势力大得惊人。尼姆认为,想要摧毁这个团伙不太容易,他们需要做的是阻止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尼姆说:“政府给年轻人提供了运动场地和深造经费。这个团伙的活动虽然没有减少,但也没有扩大。”
作为“图书”,尼姆每次都会穿着警服如约而至。除了让人们了解警察工作的辛劳和无奈,尼姆的愿望是有机会将诺瑞布劳的孩子们带出来,让他们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到时候他们就会知道混帮派并不是最佳的人生选择。”
《自我觉醒的脱衣舞娘》
29岁的罗莎·费尔特曼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她和男友现在都在丹麦铁路系统工作,两人是在5年前结识的,当时费尔特曼刚刚告别生活了11年的希腊。
在希腊,费尔特曼有个并不光彩的职业——脱衣舞娘。她18岁时在街头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开始干上了这一行。费尔特曼每天辗转于不同的酒吧进行表演,这样的生活几乎麻痹了她的神经。
直到一天早晨,“快要30岁了”的念头突然将她惊醒,“是时候终止这一切了。”当天她没有去酒吧报到,而是坐上了直飞哥本哈根的飞机。
费尔特曼是颇受欢迎的“一本书”。她不介意让人们了解她的过去,甚至高调地定制了一件黑色T恤,上面打趣地写着“出租我自己,但不是全部啦。”
《走出难民营的伊朗裔小伙》
和罗莎·费尔特曼这样的“女性轻小说”相比,伊朗裔小伙子马麦特更像是一部励志的“奋斗史”。
尽管才29岁,马麦特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6岁时,他和另外两个兄弟跟随母亲偷渡到丹麦。他们被关在一艘货柜船里飘洋过海捱了3个月,到达丹麦后便开始了难民营的生活。
在学校里,作为移民的马麦特被人推进垃圾桶里是家常便饭,这让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后要成功。如今,马麦特拥有一家大型房地产公司50%的股份,但他的“野心”还没得到满足。马麦特工作很拼命,每周要工作80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用来陪伴家人。“我们来到丹麦时一无所有,唯一拥有的东西就是智慧。当然,我们靠它取得了成功。”马麦特说。
哪本“书”最畅销
“大活人图书馆”的组织者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是:谁是你们那里最受欢迎的“书”?“图书”管理员是最权威的公布者,他们判定的标准是被“借阅”的次数。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最受欢迎的书”。位列丹麦“大活人图书馆”排行榜首位的是“阿拉伯人”。匈牙利“图书馆”被“借阅”次数最多的是个偏激的右翼分子。葡萄牙的第一名是一个移民。而英国则是一名前黑社会成员。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幸成为一本“书”。为了保证“图书”质量,“图书馆”会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甄选。他们会和每本“候选书”进行谈话,“候选书”需要回答自己的主题以及为什么希望成为一本“书”。无论主题是什么,成为“书”的动机正确与否是最重要的。
“书”和“读者”如此说
“我因为面部被毁容,准备进行换脸手术。我曾担心会有那种对我有侮辱性的提问,但这样的人我一个也没碰到。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当别人盯着你看时,你会如何应对?’许多因外貌缺陷和我有同感的‘读者’会分享他们被歧视的经历。我非常喜欢这种被‘借阅’的体验。”
——“图书”维多利亚 29岁
“我是一个葬礼承办人。被‘阅读’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尽量避免用细节举例,以免让‘读者’产生不适。我认为,作为‘书’要开诚布公,这样才会得到相应的反馈。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像你这样一个漂亮女孩是怎么开始葬礼承办人这种工作的?’”
——“图书”艾比 28岁
“在这里,能问出你一直想知道又无从了解的问题。”
——“读者”大卫 39岁
“可以自由提问,即使你的问题很愚蠢也没人会嘲笑你。”
——“读者”塔尼斯 33岁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