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网事1/7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百姓“被富裕”了一回
· 七宗最
· 数十根木头撑起二层小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百姓“被富裕”了一回
网友称:急于攀富,暴露了一种浮躁心态
  北京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目前北京市恩格尔系数降到33%左右,人均GDP已达9000美元,这两项指标意味着北京已达到上中等国家或地区的富裕水平。对此,网民表示质疑,仅凭这些数据断定北京人已进入“生活最富裕”行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些夸大。更有网民戏称,“我‘被富裕’了!”

  “权威发布”为何总能引发“数据风波”?

  网友称,统计部门应该更明白恩格尔系数不能反映真实生活水平,但为何在得出结论时,会进行有选择性过滤呢?为什么非得等舆论质疑之后再做事后补充?这种“好看”的结论缺乏动机和方法的科学性,它或许能被当做一种“政绩”,但对国计民生能有多大的帮助?说到底也许是在“忽悠”而已。

  太阳最红:生活水平离统计数据相差太远,弟弟、妹妹家生活水平相差更远,怎么能达发达国家富裕水平?

  中华魂:从“被增长”到“被富裕”,这些枯燥的经济数据,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触动我的神经,因为它们与我的生活感受相去甚远。

  智多星:居民生活是不是“发达”不应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衡量,应以居民家庭实际消费衡量。

  舒心萍:界定一座城市的居民是否“富裕”和“发达”,不是看什么“恩格尔系数”,而是看实实在在的“菜篮子”消费。

  李实: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很直观的标准,在有比较准确的人均GDP数字的情况下,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

  “被中产”的生活,处处暗礁

  “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如此之多,以至于北京在奥运期间不得不停驶一半的车辆,才能保证道路畅通。”路透社专栏作家包立德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对越来越多的人而言,“中国梦”正在实现。与此同时,中产阶层也被赋予了重塑“中国性格”的期许。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层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3%甚至更多。可是,中国的中产到底是一把什么“铲”呢?金铲、车铲抑或仅仅是房铲?

  春天的柳絮:自从我贷款在北京四环边上买了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后,我对自己就有了一个很清醒的定位:伪中产。在我看来,所谓中产应该是已经脱离了为基本生计而奔忙的阶段,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房子、汽车、股票、基金等一些动产和不动产,年薪起码20万。曾经这些条件我都很符合,更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中产。不过,现在一概与我没有关系。

  顾俊:一个人年收入10万,不算少,够中产了。但要是已婚,但妻子不工作、没收入,还有个孩子,患有重病,家乡还有老父母甚至祖父母需要照顾,一年下来,刚刚对付。这样的人花起钱来,同业已习惯一分钱掰两半用的老人一样,哆哆嗦嗦,物质生活上完全称不上“体面”。同他说,已到“中产”,会不会也给你一个“被中产”的回答?

  怎能对“马太效应”讳莫如深?

  有网友表示,许多北京百姓的“上中等国家富裕水平”是“被”出来的,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北京“平均”已达上中等国家富裕水平的依据。其实,真正值得议论的是,倘若以全国小康时间表为座标,考量北京今天的上中等国家富裕水平,那么后者这样的腾飞又折射了什么?

  子晋山右:北京“已达到上中等国家富裕水平”的背后,是不容乐观的收入差距。看看国企高管、明星们的收入,我们“被平均”了多少?

  脚底板儿:我们不能只对城市的“快速致富”津津乐道,而对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讳莫如深。如果城乡、地区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谁要为这种短视行为“埋单”?

  李柯勇:肯定成就更要不忘忧患,北京今天的发达和繁荣足以令每个国人骄傲。但急着把北京与“上中等富裕国家”相提并论,却暴露了一种浮躁心态。发展论坛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