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潮友夫妇52年前在玄武湖畔合影(下图),这一过程也被当时的记者拍下并见了报(上图) 快报记者 路军 翻拍
一张拍摄于52年前的老照片因为一个偶然变得传奇。1957年11月15日,主人公毛潮友和他的未婚妻王建平即将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离开南京前在玄武湖留影纪念。没想到,他们还没收到照相馆寄来的照片,他俩的合影就登上了两天后的《新华日报》……历经生活的起伏跌宕,这张照片被主人珍藏至今。蓦然回首,照片里的人慨叹更多的是人生的传奇。
1957年11月15日,省级机关干部下乡动员大会在玄武湖召开。地质局华东分局干部毛潮友和他的未婚妻王建平开完会后,在公园里逛了逛。这是他们熟悉的地方,谈恋爱时常在这里聊天散步。“来,我们拍张合影吧!”毛潮友提议。当时,他们已经报名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光荣地被批准第一批下乡当农民,几天后就要出发。
“嗯,下乡前留个纪念。”王建平欣然同意。公园里“题红照相馆”的师傅为他们拍摄。拍照前,两人整了整戴在身上的大红花,并肩而立。“那张照片可能就几毛钱吧。”毛潮友回忆,这张照片是他们两人认识后最正式的一张合影。
1956年,在保卫科工作的毛潮友经科长介绍认识了技术科的王建平。科长不仅在家里摆了饭局,还帮两人买了电影票,只是没等到散场就先离开。“小毛小王你们谈谈,我先走了。”毛潮友学着科长的语气,忆起当年来,忍不住还在偷着乐。
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不错,尽管毛潮友比王建平要小两岁。“她不介意,对我印象不错,又年轻又忠厚,还是共产党员。”到动员干部下乡时,两人已经确立了关系,所以他们意志坚定地要同一行动。
那天拍完照后,照相馆师傅说等照片洗出来后会寄到单位,毛潮友算算日期,“下乡前正好拿得到。”可神奇的是,照片提前出现了,而且出场方式是那么神奇。
“快去买报纸,你的照片上报纸啦!”11月17日,毛潮友接到单位领导的电话。他跑到街上买了一份当天的《新华日报》,看完简直惊呆了,他和未婚妻在玄武湖的留影竟然上了报纸!照片中除了他们两人外,还有照相馆那个摄影师的背影。报纸上有几句记者的注解:地质局华东分局的青年干部毛潮友和他的未婚妻王建平,被光荣的批准第一批下乡当农民……“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呢?”他拼命搜索记忆,忽然想起当时拍完照后有一个人走过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单位工作。可是,他完全没有想到,那是一位记者,并且把他们拍照的情景摄入了镜头……
“太神奇了!这可是多少人求之不来的啊”毛潮友如今想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毛潮友了解到,那位记者在遇到他们的第二天就打电话到单位核实情况,只是单位领导也没怎么太放心上,哪知道真的上报纸了!
11月20日,带着照相馆寄来的照片,带着刊登照片的报纸,毛潮友和王建平怀揣着建设新农村的光荣梦想,下乡到了江宁县秣陵镇晋陵乡中村,这里也是毛潮友的老家。
每天在地里做农活,工作量比在城里当干部时要大,“这些苦都是下乡以前预计到的,我们愿意做,做农民最光荣!”1957年底,两人正式成亲。因为没条件拍结婚照,那张玄武湖的合影也被当做了结婚照。
结婚第二年,夫妻两人遵照干部支援苏北的政策被调到连云港灌云县。他们先后生下两儿一女,后来老家的父母兄弟也过来投奔,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却难忘。毛潮友说,他前几天还在跟50岁的二儿子打趣:“你还记得吗?小时候你吃饭的时候,总要把饭倒进刚刚煮完肉的锅里,沾沾锅里的肉味和油味!”那个年代,吃一顿肉实在太不容易。
1969年,因为父亲想叶落归根,他跟组织申请回到江宁,在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工作。上世纪70年代夫妻两人被分配到东山工厂,后来他又在江宁电大做过校长,90年代退休回家。
眼下,他们夫妻过着悠闲的养老生活,三个子女的小家庭也都过得不错,三个孙辈中已经有两人都结了婚,“就连最小的外孙女,也大学毕业,有男朋友啦!”
快报记者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