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首席发型师今年88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9 月 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手不抖 眼不花
首席发型师今年88
  “师傅,您多大了?”“我才88!”如果放在平时,您听到这段对话,可能说上一句“恭喜高寿”之类的话。但若是一把锋利的刀片放在您脖子上,88岁高龄的老人拿着刀片帮您刮胡子,您会不会有些忐忑?评事街90号的如意理发店里有一位老师傅,今年88岁,眼不花,手不抖,每天能站上六七个小时,为人理发剃须。

  老街理发店藏“奇人”

  评事街是城南的一条老街,如今这里正面临拆迁,街面上不少建筑已经成了瓦砾堆,剩下的建筑上都贴满了各个搬家公司的小广告,大大的拆字写在各家各户门上,但还是会有骑着三轮车卖东西的人经过,吆喝一声。这条街的90号开着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店铺甚至没醒目的招牌,只在门口的墙壁上随意用白色的涂料打个底子,再蘸上点红油漆写着“如意理发店”。初到这里的人可能找都找不到这家理发店,但只要问一声“理发的老头子在哪”,这里的居民一定会把你带到店里。

  “如意理发店”是一间颇为简陋的老店,不像大街上常见的理发店那样装修精美,地面甚至连地砖也没有,但这里的老板兼理发师徐本康是“镇店之宝”。徐本康老人今年已经88岁,可他头发还有不少是黑的,眼睛不花,手脚灵便,除了背脊微弯,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将近9旬的老人。

  “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慢性病,我一样都没有,不然早就回家歇着了。”夏天以后,徐本康6点就开门营业,一直要工作到晚上9点才关门,营业的十几个小时里,陆陆续续会有客人到来。“大约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个吧,也说不准。”

  徐师傅早年是公营理发店的理发师,有固定的退休金,但他闲不下来。对他来说,理发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乐趣,又能锻炼身体,如果赚点钱,还能贴补一下生活不宽裕的女儿。他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很多有早起锻炼的习惯,经常会一大早就过来,他也只好早点起床,而且他作息非常规律,一年365天都营业,就连过春节也不例外。

  理发剃须还会烫染

  来这儿理发的人很多,如果碰巧要排队,客人们就坐在门口的长椅上韶韶,谁都不急不忙。“徐师傅手艺好,价格又便宜,我们都爱来这儿。”一位客人说,“理发又剃胡子,才6块钱!”不少客人觉得,徐师傅这样年纪的理发师可能在南京独一无二,能享受到这样一位老师傅的服务,也是种缘分。

  来这儿的大都是熟客,亲身感受过徐师傅理发剃须之后,他们就认准了这家。金先生原本就住在评事街,两年前他搬到了河西,如果是特意来理发,金先生要骑车20分钟。“那些年轻的理发师很多人都不会用刀子,刮胡子的细致活儿,我可不放心交给他们。徐师傅年纪虽然大,但他手稳得很,我就放心他。”

  李先生一家三代都是这里的熟客,他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这家店就已经开张了,那时候自己的父亲常会带着自己去店里理发。“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家店算是新开的私营店,剃个头只要2角钱,价格和公家的店差不多,但是服务更周到。”如今,李先生也会带着自己的儿子来这儿理发,他一家祖孙三代都是这里的常客,于是常会和徐师傅打趣,要他给自己办个VIP卡。“2004年搬家到了秦虹小区,但我还是定期来这里。”他还称赞徐师傅能“与时俱进”,不仅能理发,年轻人喜欢的烫染也一样能操作。

  理发业的“活字典”

  徐本康老家在扬州,16岁就外出谋生,那时他来到上海的一家理发店做学徒,后来成了店里的“一把刀”。6年后,他来到南京当理发师。徐师傅回忆:“那是1944年前后,日本鬼子还没走呢!”后来,他被人“挖”到徐州,可他不习惯北方的生活,又回到了南京,就定居在了评事街。

  解放前,他常为一些军官和阔太太理发,那时候流行的各种分头、派克头,他都会理。解放后,他在世界理发店、水西门新华理发店工作,直到80年代,允许服务行业私营,他才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当时是这条街上第一家私营理发店,生意非常红火。回忆起自己72年的理发师生涯,徐师傅颇有些感慨,自己可能是仅剩的“活字典”了。

  如今老街拆迁,居民大量搬迁,他的生意有点清淡。徐师傅也在找房子,他打算买个附近小区里一楼的房子,还继续开店。“店搬迁之前,我得挂上牌子公告一下新店的地址,省得熟客都找不到。”徐师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自信满满,他觉得干到90岁也没问题。

  快报记者 是钟寅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