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市公布了南捕厅四期工程的48处拟保护建筑,并征求公众意见。此名单公布之后,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一位家住南捕厅踹布坊的居民给快报记者打来了电话,表示他们家的房子就是清末民初的老宅,而且保护得很完整,“为什么没有进入名单呢?”
踹布坊还有一处“宝贝”
位于南捕厅北部的一号地块,有着泥马巷、走马巷、踹布坊等清末民初的老街巷,因为之前启动的南捕厅四期工程,现在这里基本是拆了一半的房子。王幼璋的宅子位于踹布坊21号,是一处清末民初的整体庭院式住宅,由于一直未与拆迁方达成共识,这座宅院至今未拆分毫,它也和邻居踹布坊20号成了附近少数几幢依然“坚挺”的房子。
宅子是老王祖父留下来的家产,现在作为产权人的王幼璋一直和家人生活在这里。记者看到,这座宅子共有前后两个院子,前院比较大一些,两侧还保留了东西两个厢房,现在分别是两间卧室,厢房的窗棂是老式的方格花纹,墙体透过破损的水泥墙面仍可见里面垒砌的青色老砖。堂屋不算大,约十几平方米,挑高七米,有些黑暗凌乱。老王告诉记者,这里原来供奉了祖宗的牌位,门原来是向东开着的,从后面绕进来……为了更适合居住,老王曾经对堂屋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把原来一扇一扇的窗格木门用墙封上了,改成了一个小门,堂屋的格局也改了一下,供祖宗牌位的地方撤掉了,房梁换了一根,其他都没动,你看,这些家具都是老的。”在后边的小院子,有一间小阁楼,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基本成了摆设,但是阁楼的楼梯仍是按原来的位置摆在那里,且为“原装”货。“你看,这块石头上的两个洞就是房檐上滴下来的水打穿的,这得多少日子啊!”老王指着后院作为门槛的一块大石板上的两个滴水穿成的洞感慨地说。
“这一两年家里突然来了很多客人,要进来拍照,有次还来了30多个德国人,也有专家来看过,都说我们家保存得挺好的。所以我们本来觉得肯定能进保护名单的,没想到却没进,太遗憾了。”老王告诉记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就曾经到他家来看过,当时就表示这房子应该保护起来。
专家:有望入保护名单
既然这座老宅保存完好,为何没有进入保护名单?历史专家周学鹰是否如王幼璋所说它应该受到保护?记者当场给周教授打了电话,周教授听记者说到“踹布坊21号”,就表示“去看过,格局很完整,独门独院,门窗、梁架也是完整的,以后可以对它恢复原貌,像这种建筑应该受到保护的。”周教授表示,像“踹布坊21号”这样的建筑在南捕厅“有太多了,肯定比48这个数字要多得多,对这类老建筑我认为要最大范围进行保护”。
那么主持这次普查的汪永平教授是怎样看待这处建筑的?汪教授向记者表示,对这个宅子不是太有印象,日后将带领他的团队前往考察,如果符合他们的标准,也会将其编入保护名单。
先统一标准再“干活”?
之前,东南大学吴明伟教授对南捕厅调查统计出的保护名单共36处,此次汪永平教授统计出48处,而周学鹰教授又表示“肯定比48处要多”,究竟哪一个才能作为筛选保护建筑的“统一标准”?
对此,作家薛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应该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把意见统一起来,制定出一个标准,之后普查团队只要根据专家委员会给出的标准对建筑进行甄别,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个专家一种标准的情况了。而且南京的三条营、荷花塘在今后的改造中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能提前把标准制定好,按照标准做项目,然后再把成熟的成果公布出来让市民提意见,这样可能更好。”
周边建筑怎么办也是问题
从保护建筑位置示意图上可以看到,这48处拟保护建筑是分散在各个区域的,而且面积只占到了1/10,除此之外是更大的空白区域,这片将怎样规划?是否会和保留下来的这些老建筑风格相统一?
“这里的定位是住宅区,因为之前这里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住宅建筑、厂房,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所以现在要进行拆除,那以后规划的建筑和这里的风格一定是协调的,但是不一定做仿古建筑设计。”汪永平建议,建筑要结合街道进行保护,“街道是背景,建筑是组成单元,街道是人对建筑风格的第一印象,然后才是看建筑。在南京,对街道进行保护的例子极少,只有夫子庙,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很好。”汪永平表示,要把散落的保护建筑串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像串珍珠那样,采用在中间补上缺口的方式把这些保护建筑串联起来。
快报记者 李蓓超 文
快报记者 泱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