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发现 孙中山留下的谜之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安徽农民家中藏有孙中山玺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3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安徽农民家中藏有孙中山玺绶?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正面文字

  ●总统府陈列室的临时大总统印原件在哪里?

  ●孙中山胸前口袋里的“怀表”其实是国玺?

  ●孙中山就职典礼为何一张照片也没留下?

  总统府景点内的孙中山办公室

  江路292号,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因在民国时期曾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原址,至今还被人们称为“总统府”。总统府内西花厅,这是一座带着浓郁的法兰西风格的西式洋房,坐北朝南,七开间,中间是设计精巧的亭形拱式门斗,两旁高大的圆拱连成长长的走廊。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90天里,就在这里办公。后面一幢小楼,现在是陈列室,展示着与孙中山有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实物。二楼的玻璃展橱里,静静躺着一方大印,上面刻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然而细细辨认,旁边粗糙的木纹暴露出它的真实身份:这只不过是个仿制品。临时大总统印的原件自然会被妥善保管,当然不会放到陈列室中;不过,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依据,放在这里却不合适。因为,就连研究孙中山的专家也搞不清楚,那枚大印究竟归于何处。

  真正的临时大总统印在哪里?

  1997年,台北“国父纪念馆”副馆长曾一士筹划了“中山文物真迹大展”和“海峡两岸孙中山纪念地史料陈列展”,这也是两岸40多年来第一次中山文物史料联合大展,几乎囊括两岸及海内外中山遗物。规模之大引起一时轰动,然而,在交流中,两岸专家却惊奇地发现:没有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印玺!

  据曾一士回忆,展览之前,大家都以为印玺收藏在对方那里,“北京以为在南京,南京以为在上海,大家以为在台湾,结果台湾也没看到”。此后,两岸专家联手寻找十多年,印玺仍然不知所终。

  记者查询到,民国时期的史学家、小说家蔡东藩在《民国演义》里曾经提到过它的下落:“(4月1日)孙中山遂交出临时大总统印,交还参议院,参议院议长林森,副议长王正廷,即令全院委员长李肇甫,接受大总统印信……”

  照蔡东藩的说法,这方印应该是交给了参议院。不过,《民国演义》毕竟是以小说的方式写史,细节上未必靠得住。

  “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的印究竟交了没有?我没看到文献资料上有明确记载。”中国社科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尚明轩在接受快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按一般程序,前一任离职时应当将印上交,留给下一任。但这方印,并没有交到袁世凯的手中。“因为那时处于非正常状态,孙中山将总统一位让给袁世凯,本来就属无奈,二来,答应了南下就职的袁世凯又耍花招,以北京发生“兵变”为借口,使参议院不得不允许他在北京就职。”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孙中山交了印,参议院也未必愿意给袁世凯。

  著名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蔡鸿源猜测,这枚印,最大的可能还是被带到了台湾。“不在国父纪念馆,也许在其他博物馆,只是没有对外公开,秘密收藏起来了。”

  蔡老还向记者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其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还有一枚玺,“分量”比这枚印更重,更权威。

  国玺有两枚?另一枚藏在安徽农民家?

  自古,国玺就是指最高统治者手中那方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大印。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怎么会有两枚国玺?

  “这并不奇怪。后来的国民政府也是有两方国玺,还被蒋介石一起带去了台湾。”蔡鸿源说,国民政府的国玺一个是“中华民国之玺”,一个是“荣典之玺”。前者是北伐完成、全国统一后于民国十八年启用,用在外交事务文件上,代表的是国家权力;后者于民国二十年启用,是国家元首授于荣典的印信,用于勋章证书、褒扬令等文件。

  然而,这两方国玺和传统的玉玺一样,都是印章。蔡鸿源说,孙中山当临时总统时所拥有的另一枚,却并不是印章,外表和勋章差不多。

  “我们看当时的老照片,孙中山胸前纽扣上系了一条环链,另一头放在口袋里,很多人猜测他戴的是一只怀表,其实不是,就是这枚玺绶。”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蔡老告诉记者,这枚珍贵的玺绶,一直藏在安徽一位农民的家中。

  2003年,安徽淮北萧县农民张永魁带着“祖传宝贝”来到南京,找到了在国内赫赫有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蔡鸿源。

  “我当时觉得这不可能!因为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件东西。而且上面刻的字莫名其妙,就像一枚民国时期士兵的胸章。”蔡鸿源回忆,和张永魁一起来的,还有淮北市的蒋华兰女士。两人已经对此潜心研究多年,一听专家全盘否定,全傻了。

  然而,就在张永魁和蒋华兰无比失落的时候,蔡鸿源赫然发现:他们说的,极有可能是真的。

  27字“银券丹书”暗藏玄机无数?

  原来,就在他们离开南京一年多后,蔡鸿源翻看1912年由上海自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记》时,竟然在《特别记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履任》一文中找到了关于“玺绶”的记载:“谨致大总统玺绶,发号施令、崇为符物……”证明了“玺绶”的存在。

  “这个玺绶,应该是真的。”经过几年的查证,蔡鸿源完全改变了当初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去年10月,全国各地40多位专家齐聚北京,专门召开了一次“中华民国玺绶专家论证会”,专家最后的意见是:这是一件罕见的、政治性极高的民国文物,是孙中山当年佩戴过的。此前,海内外从未发现过类似的文物。

  如此珍贵的文物,为何藏在淮北农民家中。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快报记者拨通了位于萧县祖楼镇墓上村张永魁家的电话。

  “这是我的祖父张廷玉留下来的,他给孙中山当过贴身侍卫。”在张永魁印象中,祖父为人不苟言笑,有着一身好武艺,每天早上都会在院子里耍刀弄枪。据祖父生前介绍,这枚“玺绶”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佩戴的玺绶胸章。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前夕,孙中山将一些重要文书及玺绶一起交给张廷玉,让他解甲归田,秘密保管这些东西。“东西全都放进一个红木箱子,藏在炕洞的夹层里。”张永魁说,可惜有一年发大水,家里全给淹了,纸质文件全都被毁,只剩下金属质地的“玺绶”。此外,还有画卦法、数字互变法、书写见证法、拆字揭秘法、一加一乘二营法等,靠着一代代的口口相授,也流传下来。

  这些法有什么用?记者听得很迷糊。

  张永魁一语惊人:用来解读“玺绶”的。他告诉记者,别看这块小小的铜牌,里面蕴含了很多内容。“它又叫‘银券丹书’,即国玺地契。古时候册封王侯不是都有铁券丹书吗?标明册封的领土范围。这个级别更高,因此叫银券丹书,标明了中国的领土范围。”

  记者仔细观察从蔡鸿源那里得到的“玺绶”照片。正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宫灯图案,上铸:沭邑、文明、八五、市市、恭颂10个字;反面是太极图案,上铸:中华民国十年第一师二旅四团二营六连17个字。

  一共27个字,看得记者一头雾水。正面的字,完全不懂,反面看起来怎么像是部队番号?再说了,中华民国十年,即1921年,孙中山1912年就任的时候怎么会佩戴1921年的东西呢?

  如何解读“银券丹书”,专家意见不一

  张永魁解释,这得用易学和他祖父流传下来的那些方法来解读。比如,中华民国十年第一师二旅,其实暗含着“1912”。这只是最表层的意思,27个字的深层含义就更多了,包括中国与邻国如何划分国界,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等很多内容。

  这番解读,听得记者更犯晕。小小一块银质胸章,有这么玄乎?

  对此,蔡鸿源认为,张永魁的解读有一定道理。“孙中山、廖仲恺等人都精通易学和隐语。当时的革命党人常常组织暗杀行动,互通信息时会使用大量隐语。”还有种说法,孙中山在海外曾加入“洪门”,这个神秘古老的地下组织,正是有一套非常严密的隐语,外人完全不懂。

  不过,凭着两幅图、27个字,就能暗藏那么多的重要内容?记者联系到去年曾参加了玺绶论证会的另两位专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尚明轩觉得“太过玄乎”。“我们要以实证来说话,这些推算,也太神了吧?”

  南京大学哲学系卢央教授告诉记者,当时,他负责考证张永魁和蒋华兰所用的周易推算方法。“比如乾卦是哪个方位,震卦代表哪个等等,这在他俩的推算运用中,都是对的。但至于每一卦解读出来是什么含义,这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我就不好评价了。”

  据了解,虽然专家对这件文物的真假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它的解读,意见并不统一。

  就职大典竟然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

  除了国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还留下了一大谜团,令专家们困惑多年。

  “这么重要的就任典礼,竟然没有一张照片留下来!这太奇怪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刘晓宁告诉记者,根据目前掌握的文献,1912年1月1日当晚10时开始的就职典礼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到场的中外记者有十多人。然而,史学界至今也没有找到典礼现场照片。

  在总统府的陈列室里,记者看到孙中山就任当天上午的一张照片,那是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时,在上海车站与欢送者的合影。

  还有同年1月5日,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的照片;同年1月与总统府职员的合影,同年4月1日,大总统解职典礼后与临时政府参议院的合影……唯独就职大典这么一个开天辟地的标志性事件,竟然没有照片!

  “我至少见过1000多张孙中山的老照片,但是,也没有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照片。”原广东社科院院长、孙中山研究专家张磊遗憾地告诉记者。

  是当时因为天黑,摄影条件不够没有拍?还是拍了照片,却遗失了?

  国民党元老回忆录揭开照片缺失缘由

  记者请教了多位史学专家,大多都认为,对于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可能不留影像资料。很多专家推测,可能是离任时,心情郁闷的孙中山将照片带走了,后来又在四处奔波中遗失。

  不过,南师大美院摄影与媒体技术专业教授罗戟,从摄影技术发展的角度提醒记者:闪光技术在18世纪末出现,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才首次在摄影时使用了闪光灯。1912年初,闪光灯有没有传入中国还真不好说。并且,当时的闪光技术比较落后,有一定危险性。“是在一个铁锅一样的东西里放镁粉点燃,通过爆燃发出亮光照射。拍照的人肯定无暇顾及,得由专门的助手去点燃,有时候会伤到人。”

  罗教授的推测,记者翻阅《辛亥革命回忆录》时,竟然在袁希洛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见闻》一文中找到了印证。原文写道:“这庄严的典礼以在夜间的缘故,当时摄影记者未有镁光设备,不能摄一照片,殊为可惜。”

  袁希洛何许人也?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1912年1月1日晚上,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正是作为江苏省代表的他,代表各省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授予孙中山。他的回忆,真实可信度显然很高。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快报记者赵杰摄

  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时在上海车站与欢送者的合影

  张永魁收藏的孙中山佩戴过的银质胸章正反面 戎丹妍 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