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柒观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40小时定网瘾是一场商业阴谋
· 公民声音
· 袁腾飞对待历史简单粗暴
· 她用曾哥的绵羊音嗲我
· “选择性”涨价
· 为袁腾飞的历史态度叫好
· 历史态度的
好与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3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40小时定网瘾是一场商业阴谋
  我向来不知道,上网也能上出病来。但现在,我已经开始怀疑自己这种简单的想法,因为据说每周上网超过40个小时就算是染上网瘾了。再联想到之前北京军区总医院推出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将网瘾归为精神病行列,我更是毛骨悚然,觉得自己病得不轻,而且还是治起来相当复杂的精神病,恐怕是电击疗法都搞不定的。极端恐惧之下,我四处看了看,原来网上已经吵成一片,绝大多数网民都跟我一样,对“被网瘾”很是恼火。

  从去年的“网瘾诊断标准”到现在的“网瘾诊治标准”,对网瘾的争论始终未休,而这一医学问题的背后则是网瘾治疗的一笔经济大账。中国有两亿多网民,这该是多么巨大的刚性需求啊。“被网瘾”的网民很郁闷,他们说“哥其实上的不是网,是寂寞”;那些摩拳擦掌的网瘾诊治机构呢,他们可能在偷笑——傻了吧,我们盯着的也不是网瘾,是钞票!

  “每周40小时”的网瘾标准

  8月25日,多家媒体报道了同一条新闻,报道称,今年初卫生部委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和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负责制定的网瘾、酒瘾的界定标准和治疗规范,很有可能年底前就要出台,中南大学五人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高雪屏博士表示:“初步认定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而且不管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一律适用”。虽然,28日有报道称卫生部官员回应:该报道不实,高雪屏也不是卫生部专家组成员。但“每周40小时”网瘾标准已经是一颗被引爆的炸弹,搞得网上硝烟四起。

  “被网瘾”是网友们最异口同声的感受,很多网民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每周的上网时间都在40个小时以上,这个网瘾患者,看来是当定了。在天涯论坛上,声讨网瘾标准成了焦点中的焦点。网友“kangkae”发帖说:根据时间来判断网瘾本来就是一个错误,不晓得又是哪个“砖家”发明的。网友“额配”则戏称: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就没个烟瘾标准呢?苏州网友“fireyu”更有创意,他认为这个标准“很好,很强大。IT业的所有人,都是网瘾患者。作为一个网络工作者,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是否可以申请工伤?”

  当然,也有网友敏锐地注意到了“被网瘾”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百度贴吧上,有网友指出:40小时标准一出台,戒网瘾中心可是从此走上致富路了。全国有这么多“被网瘾”的人,这是多大的一个市场。8月26日的《检察日报》发表了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教授对网瘾治疗的看法,与网友的担忧不谋而合。皮艺军教授认为,一些治疗机构对网瘾的描述往往会产生妖魔化的效果,有些机构希望这种妖魔化可以给他们的治疗带来更多效益、更多市场。而为妖魔化网瘾作注脚的,则是广西网瘾少年在“网瘾训练营”被殴打致死的悲剧。

  “被网瘾”,到底谁有病?

  一夜之间,很可能有几亿人要“被网瘾”。有专家指出:如果强推“40小时以上”的标准,将会使8成网友被错列为网瘾者。是网民真的有病,还是一门心思要推网瘾诊治标准的“砖家”们得了强迫症?

  《信息时报》8月2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强推“网瘾标准”也是一种病》。作者指出:在日本沿用了近80年的“老年痴呆症”,因为“痴呆”一词含有轻蔑含义,而改为“老年认知症”,而“瘾”本身表达更多的是一种贬义。由此看来,把部分人群对网络的依赖特征简单地定性为“网瘾”也是不妥的。

  8月27日的《华西都市报》则刊文指出:“被网瘾”是制定标准者的“懒政”。作者分析道:人们“被网瘾”的症结是标准制定者“量化”思维的泛滥。许多问题本来应视具体情况综合诊断,没什么定量依据,但为了方便定性,标准制定者总会制定出量化指标,然后对号入座。

  同一天的《武汉晚报》则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如此庞杂的戒网瘾产业,标准确实急需。但光靠那几个专家来制定标准,恐怕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

  更有意思的是8月27日《华商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标题是“孩子们,把爸妈送去戒网瘾吧”。作者说:很多人认为,制定网瘾的标准主要针对孩子,我看倒是针对成年人的,他们工作中要使用电脑,依此标准更容易患网瘾,所以,最大的网瘾群体来自成年人。父母爱孩子,孩子也爱父母啊,要不要把父母送去戒网瘾?让父母也试试电击的滋味?看那些网瘾标准如何荒天下之唐。

  一条若隐若现的网瘾利益链

  实际上,“被网瘾”已经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8月25日的《新文化报》以《恐怖戒网瘾,失控摇钱树》为题报道了国内网瘾戒除机构的生存状态。基本情况是:戒除网瘾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戒除“网瘾”的方法则主要是靠打针、电击,还有魔鬼般的集中训练,而戒除“网瘾”价格不菲——每个孩子每月要交6000元!这些收费,又是没有任何标准的,说多少就是多少。可以想象,如果八成网友都“被网瘾”了,会有多少个戒网瘾机构笑得合不拢嘴。

  8月26日的《大河报》以《40小时网瘾标准是场商业阴谋吗》为题发表了一篇评论,进一步剖析了“网瘾标准”背后的利益链条。作者认为:现在真正要重视的,是一些人过度开发网瘾市场的现象。如山东临沂的戒网院,“广州励志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南宁培训机构等,它们已堪称社会公害。作者最后提醒有关部门,不要被网瘾阴谋论和那些等着抢钱的网瘾戒除机构所利用,更别搞出了一套贻笑后世的可笑标准。

  8月27日的《南方报网》也发表了观点类似的评论文章——“40小时网瘾标准,利欲挖下的一口陷阱”。作者惊呼:我国“网瘾青少年”已达1300余万人,戒除网瘾亦悄然形成了可供数百家医疗机构瓜分的数十亿元产值的产业蛋糕,急急推出“网瘾治疗标准”,是为了制造出那么大一个敛财的机会!

  “网瘾标准”是一场商业阴谋吗?如果这就是真相,那将是难以接受的残酷——一场商业阴谋,居然可以披上这么“民生”的外衣,居然可以通过权力强行实现,这是多么可怕?但愿所谓的“网瘾诊治标准”,只是“砖家”们搞的一场行为艺术,惊悚过后,大家各自上网,怀着“原来我没病”的欣然各自洗洗睡,而不是哪一天莫名其妙地被电击了。

  □本报观察员 赵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