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柒纪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的村庄我的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3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我的村庄我的连
66年前,82名抗日英雄在刘老庄光荣牺牲
66年来,当上刘老庄连的兵是刘老庄所有青年人的荣耀

  在最近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双百”评选活动候选名单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名字,他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连队集体身份入围的候选人物;刘老庄,则是坐落在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极其普通的村庄,现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66年前,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和82条生命,让这个村庄和这个连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刘老庄,追寻82名抗日烈士在此英勇抗战的足迹。采访结束时,一位村民兴奋地说:“刘老庄连入选全国‘双百’了,候选号是38。”显然,这一次刘老庄连的入围让这个红色老区的人们又一次热血沸腾。

  忆往事

  “父亲和伯父去埋烈士的遗体,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整整82粒。”

  在刘老庄时,听到最多的是关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和周家二虎的故事。1943年3月18日,当八十二位战士殉国后,正是周文科和周文忠两兄弟亲手埋葬了他们的遗体,而后人们听到的关于八十二烈士的故事,也是由他们传颂出来。如今僻静的烈士陵园里,兄弟二人的墓设在烈士纪念碑的一侧,此刻,他们与八十二名烈士长眠地下。

  一天的较量

  82人对抗日军千余人

  周明成是周文忠的儿子,八十二烈士的故事他听父亲说了无数遍。1943年3月18日,刘老庄究竟发生了什么?周明成说,1943年2月,日伪军调集了二万五千余兵力,对盐阜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扫荡”,遭到盐阜区军民反击后,日军被迫撤向淮海,沿途继续进行残酷的扫荡。3月16日,日军一部分兵力分十一路合击驻涟水梁岔的七旅十九团四连,四连跳出了包围圈。没想到17日,四连和日军在淮阴老张集附近再次遭遇,激战了半日。“当时两仗下来,四连战士已是疲惫不堪。”半夜四连进入刘老庄,与团部会合。可谁想那时部队接到命令,向泗阳开进,全力攻打国民党韩德勤的部队。“四连战士太累了,于是留下休整,等天亮再出发。”可就在那天凌晨,日军分多路向刘老庄进攻。当时连长白思才当机立断命令全连退出村庄,进入交通沟阻击敌人。“而不巧的是,那条沟没有挖完,根本不通。”周明成说父亲周文忠当时是联防队的队长,他一边转移老百姓,一边试图带民兵冲进包围圈救援。可惜敌人的包围圈很大,根本突不进去。“他们在外围就听见里面炮火连天,从拂晓一直持续到中午也没有结束。直到黄昏,炮击声才停止,可父亲他们根本不知道里面的情形如何。”周明成说,后来父亲他们才知道,四连几次突围均未成功,索性全连82人与敌人决一死战。“四连82名战士,对阵敌人千余人,一天的生死决战,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奄奄一息的战士讲述真相

  周明成的伯父周文科是当时张集区的区委书记,敌人撤走后,他和弟弟周文忠一起带着当地民兵收殓烈士的遗骸。“父亲曾说过,当时四连战士的死状惨烈,有的怒目圆睁,有的紧握着枪弓着前腿斜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紧紧咬住敌人的耳朵,见此情景,在场的老百姓没有不落泪的。”周明成说,父亲周文忠在收殓遗骸时,突然听见一声微弱的呻吟,他扒开了好几名战士的遗体,竟然发现一名小战士还活着。那名战士身上有几处枪伤,多处刀伤,腿已被炸断。“尽管他的伤势很重,还是断断续续向父亲伯父讲述了这场战斗的零星片断,这也还原了当时战斗的真实面貌。”

  原来炮轰一开始,白连长就负伤了,弹片削去了他的右手,但他一直坚持杀敌。敌人的炮弹火力很猛,四连寡不敌众,一个个战士倒下了,接近黄昏时,全连只剩下了20多人,敌人的步兵、骑兵向四连阵地压上来,战士们迅速烧毁文件,拆掉机枪,并将零件抛开或埋在地下,子弹全部集中起来,供重机枪使用。最后,战士们索性在步枪上装上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大喊一声‘与鬼子拼了’,四连的战士们跃出战壕,和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战斗。”周明成说,可惜那名小战士在第三天早上送往军分区医院的路上,因为伤势过重闭上了双眼。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炊事班在副指导员带领下先行转移外,其他的全连82名战士全部殉国,82名战士共歼敌400余人。后来周家兄弟带领民兵挖了大坑掩埋烈士们的遗体,因为没有裹尸布,地方百姓就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土布等等。“父亲在坑边放了一个小碗,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整整82粒。”

  思故人

  “为了纪念大哥,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全改了名,每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个‘云’字。”

  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中,不少战士来自江苏徐州沛县,政治指导员李云鹏也不例外,牺牲时年仅23岁。因为刘老庄是大哥曾经洒下热血的地方,从未与大哥谋面的李爱云1969年主动要求插队到这,从此扎根在了这片土地上……

  那两封最后的家书

  在淮安市淮阴区见到64岁的李爱云,她已从单位退休下来,有个美满的三口之家。“家里兄妹6人,他是老大,我是最小的,他牺牲时我还没有出生。”尽管李爱云从未见过大哥李云鹏,却时常听父亲提起。“他是父亲一生中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骄傲。”

  李爱云告诉快报记者,大哥李云鹏原名李凯门,从小聪明好学,父亲李梦祥是名小学教员,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大哥一直读到高小。“当时战势紧张,父亲常在家中和伯父谈论国家大事,大哥耳濡目染。”李爱云说,1938年徐州沦陷,到处高喊抗日,李云鹏和同学一起前往奉县华山镇,参加了地下抗日组织。1939年,八路军的苏鲁豫支队路过沛县,要扩军,李云鹏便自告奋勇报名参加。“大哥是1939年正月十九穿上军装的,那天父亲跑了好远去送他,可谁会想到那是他与大哥的最后一面?”李爱云说,大哥离家四年,父亲一直惦记,听说大哥后来被选送到延安学习,分配到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任政治指导员,十分高兴。

  “在刘老庄战斗前,他曾给家里寄过两封信,后来那成了父亲唯一的回忆,常常睹物思人。”如今,这两封信是革命文物,收藏在沛县档案馆内,可李爱云还完好保存着复印件。

  快报记者看到,第一封信发自泗阳,信中说:“自儿离家,已经年余,记得曾在去年(1942年)四月间,于泗阳县郑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而第二封信正是发自淮阴县刘皮和尚庄,信里说“此处地面慌乱,土匪猖獗,交通不便,皇军常常下乡扫荡与清乡,使儿也没有一定的住所,待时局平静一些,儿定回乡。”李爱云说自打父亲收到这两封信后,大哥便杳无音讯,直到第二年,同在部队的表叔孙一涛寄来一封家书,告知父亲,大哥已经牺牲。“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泣不成声。”

  兄弟姐妹为大哥而改名

  李云鹏牺牲后,李梦祥为了纪念已故的儿子,将其余五名子女的名字都改了。“大哥原名李凯门,到部队后更名李云鹏,所以我们的名字里都有了‘云’字。”李爱云说,二哥叫云昭,三哥云彩,四哥云彤,五姐翠云,而她的爱云,则是敬爱云鹏之意。

  李爱云记得,每年一到3月18日刘老庄战斗的纪念日,父亲便会带着她从沛县赶到刘老庄,为大哥扫墓,自言自语地和大哥说说话。而每年过年,县里就有人到家里来慰问,送光荣匾。“我几乎是听着大哥的故事长大的。”

  1969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李爱云主动要求插队到刘老庄。“因为那里是大哥的安息之地。”1975年父亲李梦祥去世时,对女儿唯一的嘱托是:“每年3月18日别忘记去看看你大哥。”“过去我一个人去,后来我们全家三口每年3月18日都去。”如今一晃四十年,李爱云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淮安人,“我没忘记父亲临终前的话,我会一直在这片土地上陪伴着大哥。”

  前仆后继

  “如果你问刘老庄的青年人最光荣的是什么,他们准说去刘老庄连当兵。”

  当年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八十二名战士全部牺牲,但这个连队并没有散。1943年,七旅从淮涟地方部队中又抽调了八十二名战士补入了十九团四连,这支连队就以“刘老庄连”命名,随后刘老庄连随军北上南下,立下汗马功劳。如今这支光荣的连队驻扎在河南洛阳,66年来,刘老庄乡有上百位青年入伍,成为刘老庄连队的一员。如果你问这里的青年人最光荣的是什么,他们准说去刘老庄连当兵。

  他是1963年的兵:

  “胸戴大红花,那情景一辈子不会忘”

  1963年,在刘老庄战役20周年纪念日将近时,刘老庄连在刘老庄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征兵,周石成就是在那时成为了刘老庄连的一员。他的父亲周道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当时的他还刚刚满月。昨天,当快报记者联系到身在上海的周石成时,66岁的他激动万分:“是的,我是刘老庄连的。”

  那年,周石成在县中读高二,听说刘老庄连来家乡征兵,他二话没说就去报名。“父亲是当兵的,所以当兵一直是我的理想。”周石成记得,教导员姓任,带着他跑了好多圈,考察体能,那年冬天,他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南下的火车。“胸戴大红花,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我们,那场面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行有四十多个新兵,有十几个人都分到了刘老庄连。

  当年的刘老庄连在广东英德镇大镇乡,他们从镇江转上海再到广东。军营的生活十分辛苦,第一次参加野营,三天三夜不睡觉,连续赶路,爬山涉水,饿的时候就干脆吃生米。“山上野营更不用说了,遇到大雨,水漫到半身,大家是趟着水下山,一路上山滑路陡,跌上几十个跟头是很正常的事。”周石成说,在当兵期间最光荣的是,和连长一起回了趟老家刘老庄。“那天是刘老庄战斗的纪念日。我身穿军装回到家乡,真是无比荣耀。”

  当兵六年后,周石成退伍回到了家乡。这期间他曾去洛阳的刘老庄连看过一次。“又是一拨新兵,精神依旧。”周石成说,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军营,一生都不后悔。

  他是2003年的兵:

  “刘老庄的兵,不给刘老庄抹黑”

  与1963年相隔40年后,乡里80后的小伙仍以去刘老庄连当兵为荣。在刘老庄双庄村记者见到了刘家林,24岁的他去年年底刚刚退伍回家。“我在刘老庄连呆了5年。”80后的刘家林是听着八十二烈士的故事长大的,“小学时每年扫墓都去八十二烈士陵园,老辈的人也常讲起那时的故事。初中毕业去当兵,刘家林真的没想到自己会分在刘老庄连。入伍的第一天,当战友们得知他来自刘老庄,都嚷着让他讲故事。“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是怎么牺牲的?刘老庄连又是怎么来的?”在军队里,刘家林不敢掉以轻心。“我是刘老庄的人,不能给家乡抹黑啊。”

  刘家林在连队里当上了炊事班长,去年服役的最后一年,他有幸参加汶川地区灾区抗震救灾任务。“5月12日地震发生,14日一早我们就到了,第一天我们就遇上了山体滑坡,被困在了阿坝。那晚,我们睡在大路上,半夜下起大雨,还遇上了余震,远处嗡嗡的响声传来,整个地面都在颤抖,那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在之后的90多个日日夜夜里,刘家林和战友们帮着当地群众拆危房,搭板房,度过了一段艰难而又充实的日子。“晚上我们睡在地上,山里温差大,老乡给我们送来被子、床单,我们所到之处,老乡都挥手向我们热情打招呼,那种被需要的感觉难以言说。”从四川回来后,刘家林入了党,退伍的那天,他几乎是泪流满面和所有的战友告别。“我不是个好哭的人,可是真的受不了,就像一个孩子离开了家。”

  刘家林说,回到家乡,他又成了地道的农民,不过当兵的历史是刻在心里的。

  □ 快报记者 赵丹丹 文/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