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莫道昆曲知音少,古戏台上最销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莫道昆曲知音少,古戏台上最销魂
南京熙南里古戏台要通过五年商演打造成天下昆曲的第一舞台,赶超北京的“皇家粮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在一片现代的高楼大厦之中寻觅一处古色古香的清静院落,不朽的爱情传奇《牡丹亭》在宁静水面中的古戏台上娓娓道来……可以想象,这样一出让人神醉的场景是多么迷人。

  千万别以为这是一种梦境,因为要不了多久,这些就将成为现实。昨天,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李鸿良表示,熙南里古戏台将打造成天下昆曲的第一舞台。而据记者了解,为了让昆曲更有生命力,更为大众接受,江苏昆曲界也正为昆曲创新而努力。

  曲高意自远 坐等风雅人

  熙南里演出重点瞄准精英人群,打造高雅时尚昆曲

  上周,一场文学界、艺术界与昆曲的高端论坛在熙南里召开,江苏省昆剧院雄心勃勃地宣布,即将在此地连续5年上演一幕又一幕的经典昆曲。记者昨天获悉,熙南里古戏台的演出定位为“精英文化”,这里将被打造成南京的又一张文化名牌。

  5年里天天有好戏

  3个月前,南京牛达剧场曾上演了连续6小时版的昆曲《牡丹亭》,结果大受观众欢迎。而即将在熙南里登台的昆曲,前期重点要演绎的就是该剧目。不过,它将是江苏省昆剧院为5年商演特别精心打造的精简版《牡丹亭》。李鸿良告诉记者:“本版本根据精华版《牡丹亭》上下本精选名段集萃为2小时。因为时间问题,只保留了《牡丹亭》中最经典的唱段。”

  据悉,精简版《牡丹亭》将每周连演4天,另外3天将陆续上演江苏省昆剧院的200多出折子戏。“当然,我们不会在5年中一直演《牡丹亭》,还会演改编过的《1699·桃花扇》,要知道孔尚任的《桃花扇》中65%的场景是在南京发生的。上演这个剧目可谓占尽天时地利,除此之外,还将陆续上演一些新的曲目。保证让观众看到新意,看到既‘高雅’又‘时尚’的昆曲。”

  超越“皇家粮仓”有优势

  要说昆曲现在最有知名度的“高雅”舞台,莫过于北京的“皇家粮仓”了。自从厅堂版《牡丹亭》2007年5月在“皇家粮仓”驻演后,这个地方一直被称为看昆曲最时尚的地方。对此,李鸿良笑说:“北京的‘皇家粮仓’固然不错,但一旦熙南里的古戏台开演,我敢说,这将是昆曲界的天下第一舞台,完全可以超越‘皇家粮仓’。”李鸿良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南京自古是昆曲重镇。熙南里的古戏台,也是大有来历,它是东方戏曲舞台中人文历史最悠久的舞台,具有1100年历史,最早能上溯到南唐李煜所构建的南京金舞台。民国初期,它还是中国戏曲研究社所在地,梅兰芳、俞振飞、言慧珠等大师都曾在此说戏演戏。现在,古戏台位于熙南里街区西北角的一处四合院式的会所内,古色古香。演出前,穿着精致戏服的演员们姗姗碎步从台后走到水边露天观众席边,演出结束后,再翩然回到后台。可以说宛如梦境。”此外,李鸿良还表示,相对于“皇家粮仓”中只有《牡丹亭》一个昆曲,熙南里古戏台的剧种更为丰富,这绝对是超越“皇家粮仓”的又一大优势。

  演出定位精英文化

  也许有人要问,熙南里古戏台连演5年昆曲,出发点是什么呢?在李鸿良看来,这其实是弘扬昆曲,开发其“软黄金”价值的一个5年计划。据称,熙南里古戏台的演出定位为“精英文化”。何谓精英?这或许可以从与“皇家粮仓”的对比中找出一些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说票价,“皇家粮仓”的昆曲票价目前是1200元一张,可以说是很高了,而熙南里古戏台似乎在票价上也有意朝“皇家粮仓”靠拢。李鸿良称:“1200元可能有些贵,但贵得很值。虽然目前熙南里古戏台的昆曲演出究竟是什么票价,还没有最后决定,但我相信它应该是文化的‘奢侈品’。昆曲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块无形资产,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何运用好这个‘软黄金’是我们需要去多方面探讨的。这个5年计划是一次市场运作,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又能保留其文化特性,我想只要操作得当,应该会呈现一个双赢的局面。”

  当然,精英文化还包括口碑效应,李鸿良表示:“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南京的一张名牌,一提南京就知道昆曲,就知道熙南里古戏台。”

  惠民与精英文化并行

  也许有人会说,熙南里要打造的精英文化如此看来不就是向“钱”看吗?对此,李鸿良予以否认,他告诉记者:“如果纯粹是为了拿昆曲赚钱,我想一味高票价的门槛,势必会把昆曲带入死胡同。所以在打造精英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惠民。”这不是说说而已,江苏省昆剧院作了一番深思熟虑。“以往我们的演出都在朝天宫的兰苑剧场,那里的票价便宜,但兰苑剧场只在周六演一场,今年剧场决定每周五再加演一场,但还是不能满足普通观众的要求。所以我们会在熙南里古戏台出台一些惠民措施,主要面向的是社区,每周有固定的场次与时间留给普通社区百姓,让市民在享受高雅与时尚的同时,只需花上很低的票价就能欣赏昆曲。”

  一曲歌新词 方知春色好

  创新已成昆曲业内共识,一些有益尝试正在江苏兴起

  在2001年之前,昆曲的状况可以用凄惨形容。因为门庭冷清,江苏省昆曲院的院子里都长出了杂草。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从那以后,昆曲便为之一振。记者昨天采访业内人士时获悉,今时今日,昆曲面临的不再只是传承经典的问题,而是发展与创新,这已成为业内共识。如果说,熙南里的5年商演计划是昆曲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探索,那么,在核心的曲目创新上,江苏昆剧界也正在作一些有益的尝试,只是还任重道远。

  昆曲并非只属于古人

  昆曲在曲目上如何创新,使其更能被大众接受。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认为:“昆曲作为一份精美的遗产,需要严谨地继承、保护,很多经典的剧目,还是少动为好。但昆曲作为一种产业是一定要发展创新的。”

  关于昆曲的创新,柯军自己就做了很多尝试,他觉得昆曲没什么不能演的。“古代人用昆曲抒发他们的情感,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也用昆曲抒发现代的情感呢?”这几年来,柯军创作了《1428》《藏·奔》《浮士德》《录鬼簿》《余韵》等“新概念昆曲”。他并不为昆曲原本的形式限制,某些作品没有曲牌、没有唱腔,而是融入了更多现代的表演艺术。但所有的剧都少不了一点——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比如在《藏·奔》中,柯军的表演融入了书法,一边写书法一边表演。《藏·奔》中的“我”(即主人公)以不同字体在舞台上现场书写同一个字。此外,柯军还曾尝试过表演中加入篆刻,甚至行为艺术等元素,他还邀请观众上台演出,一起感受,反思现在的生活。

  现在发达的舞美技术,也是“新概念昆曲”的武器之一。比如,《余韵》使用了蓝光、压面光、电脑追光、聚光等,使舞台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光影效果,以凸现人物的内心孤独与愤懑。在音效上,《浮士德》有意渲染扇子敲打所发出的打更声、衣服抖动声、脚步转换声等,以加重神秘感和紧张感。这些都让“新概念昆曲”锦上添花。

  传统剧目依旧是主流

  柯军介绍,这些“新概念昆曲”曾经在港台、上海等地登台,还多次出国演出。每次观众的反响都很好,很多学者专门为这些“新概念昆曲”写文章、做节目。

  但遗憾的是,柯军并没有打算把这些“新概念昆曲”搬上熙南里的古戏台上。柯军甚至没有打算力推“新概念昆曲”。一方面,他觉得“昆曲需要继承、保护,经典剧目当然是主流。”但另一方面,他深信“艺术家需要孤独”,“新概念昆曲”也需要冷静,如果成为功利的产品,它们原本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

  不过,柯军依旧鼓励创新,鼓励用昆曲抒发现代的情感。他告诉记者,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江苏省昆剧院的一群年轻演员将去上海上演一出很现代的昆曲,主题是要大家关注环保问题。柯军觉得这个演出很有意义。此外,昆剧院还曾经打算拍摄3D版的电影《桃花扇》,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部电影依旧处在筹备阶段。

  演员创造性需要激发

  多年的昆曲生涯,柯军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即现在的昆曲演员创造力不如以前:“以前的戏曲演出,都是以演员为中心的。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演员能决定自己演什么,他们想演个什么剧,大家就会配合他演。但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剧本有编剧在写,舞台有舞美在搭,音乐、其他演员都需要各种关系去协调,就算演员自己有新的想法,也很难在舞台上实现。”柯军觉得,以前的那种状态,更容易激发演员的创造性,而这是昆曲创新的很重要的一环。

  资深昆剧编剧张宏也肯定演员在昆曲创新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演员能够与观众进行很好的交流,传递信息并让观众产生共鸣。这在演出中是非常重要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此外,张宏所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昆曲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昆曲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需要一个好的文化环境。”让张宏欣慰的是,昆曲的魅力实在是超乎想象,“10多年前,就有台湾的朋友通过文字接触到昆曲。他们表示通过昆曲甚至有了一种可以穿越时空隧道,和过去进行对话的感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