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血与火,生与死
英雄是这样炼成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快报记者赴蚌埠寻找上甘岭老战斗英雄
血与火,生与死英雄是这样炼成的
刘记国牺牲时只有16岁,这张拍摄于朝鲜战场的照片可能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影像

  在蚌埠市燕山路的一个大院里,住着8位这样的老人:他们衣着朴素,说的是带有各地口音的普通话,走出家门,他们就是8位普通的老爷爷。他们喜欢看热播的战争题材电视剧,每次看完以后,他们都要评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在57年前他们参加过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他们一眼就看穿了电视剧导演哪怕是一丁点的破绽。

  8月24日,快报记者前往蚌埠,找寻到了这8位老英雄。他们的讲述,把记者又带回到了交织着血与火、生与死的上甘岭战场。

  快报记者 白雁 白玉磊/文 快报记者 辛一/摄

  下了战场我说:我睡了,天塌下来也别叫我

  人物档案

  刘天昌 84岁 河北邯郸人 上甘岭战役中担任31师91团3营副教导员

  1952年秋天,刘天昌以31师91团3营副教导员的身份去了朝鲜。10月中旬,他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参加上甘岭战斗。

  30日晚上,刘天昌先带着8连的几个班长去侦察地形。当时15军的阵地被敌人占领了。白天,阵地在敌人手中,晚上,我军发起反击,夺回阵地。一段时间里,这种情况一直僵持不下。刘天昌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15军夺回并巩固阵地。11月1日,战士们全部到位,准备迎接第二天的战斗。这天晚上,三营的营长到团里去接受任务,一去就没有消息。就在大家焦急等待的时候,团长的电话来了,询问营长回来没有。刘天昌如实回答,团长听后说:“这样吧,这一仗就由你来指挥。”

  “当时,我们就知道,营长可能在回来途中中弹了,事实的确如此。于是,仗就临时由我指挥了,而这也是我入朝后打的第一仗。”那天晚上的事情,刘天昌都记得。

  第二天早上6点,敌人的炮兵和轰炸机就开始行动,8点以后,敌人的步兵从山下发起冲击。“先是一个班,然后一个排、一个连,后来发展到一个营。攻势一轮比一轮强。他们用的是半自动步枪、卡宾枪,也有机关枪,武器装备优良。”

  到了下午5点,战斗基本结束。此后,我军阵地基本上巩固住了,不过,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刘天昌感到无比痛心,“伤亡太大了,我们8连170多号人,100来个人都牺牲了。”

  晚上,刘天昌去看隐藏在坑道里的战士。受伤的战士东倒西歪地躺着,有个战士问,“首长,我们怎么去山下啊?”刘天昌就回答:“能走的就自己走下去,走不动的就等着担架来抬。”在这个冷酷的回答后面,隐藏着一个更冷酷的事实:下山途中到处都是危险,为了一个伤员,有时候要牺牲两个抬担架的战士。

  11月5日,刘天昌所在的部队撤下了上甘岭阵地。此时,已经五天五夜没有合眼的他,爬进防空洞就倒下了。入睡前,他对通讯员说了一句话:“天塌下来也别叫我。”

  穿新衣服上战场,因为我们随时准备牺牲

  人物档案

  曹泽堂 84岁 河北大名人 上甘岭战役中担任31师93团2营4连指导员

  曹泽堂是刘天昌的战友,当年他们曾一起打过上甘岭战役,不过那个时候,他们互相并不认识。和性格爽朗的刘天昌比起来,曹泽堂显得文质彬彬,刚一见面,记者根本无法把他和战斗英雄联系到一起。而在细致入微的叙述里,记者眼前渐渐出现了一个英雄形象。

  1952年11月14日晚上,曹泽堂所在的4连到了537.7高地。和参加每次战斗一样,战士们穿上了自己最新的衣服和袜子,因为他们知道,上了战场,就意味着随时可能牺牲。

  他们的任务有两个,一是配合6连坚守1号前沿阵地,二是担负反击任务、坚守阵地。因为是配合6连,所以曹泽堂他们没有自己的工事,完全暴露在外。“敌人在高,我们在低,扫射下来很危险。”天亮后,曹泽堂在阵地上转了转,看到山上有炸得只剩半截的交通沟,沟外面都是尸体,上面落满了霜。“这些尸体有自己人的,也有敌人的,可以想见,之前的交锋是多么激烈。”

  15日,曹泽堂他们又接到任务,要求他们在听到炮声后对7号高地发起反击,包围敌人,救出被敌人堵在坑道里的我军的一个班。

  然而,整整一个晚上,曹泽堂始终没有听到炮火袭击的声音,“电话线被炸断了,步谈机的信号也没有,我们无法和仅在200米之远的营部取得联系。到底还要不要反击?我们都不敢贸然决定。

  于是,他们派出一个副连长带领通讯员去营部。然而,副连长误入敌营牺牲,只有通讯员回来了,还是没能和营部取得联系。天亮后,步谈机终于有信号了,上级指示反击。

  他们立刻出击,拿下了7号高地。“可是,我们发现,所谓的被敌人堵在坑道里的班并不存在!可能已经成功撤退了。”

  17日晚上,曹泽堂他们撤下阵地。“我们团的70多人,只伤亡了10来个,这在上甘岭战役中,是最轻的。”

  离开朝鲜已经50多年了,曹泽堂仍旧保存着当年战友的照片,其中最令他心疼的一张,是一个叫刘记国的四川战士。“我撤下高地到后面的坑道里后,正碰上炊事班的刘记国在那里休息。他把位子让给我休息,自己去伙房烧饭,结果在路上被炮弹打中,当场牺牲。”

  那是一张一寸的照片,照片上的战士一脸稚气,被永远定格在了16岁。

  “小鬼”帮我挡炮弹,我活了,他成了残疾

  人物档案

  曹双全 84岁 山西武乡人 时任12军31师91团4连连长

  那些日日夜夜,老侦察兵出身的曹双全一直不愿也不忍回忆。“一想起来就难过啊,我的三个指导员、两个副连长、五个排长,全在朝鲜没了,我的堂哥也死在了那里……”

  曹双全不怕打仗,1945年参军的他久经沙场,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挺进大西南……但提起在朝鲜的那段经历,他重重地叹了口气,“怎么说呢”,然后就是久久的沉默。

  战斗打响时,曹双全是12军31师91团4连连长,负责防守597.9高地。“上去后才发现,工事被敌人炮弹打成了浮土,敌人的炮弹一排排地打过来,炮一打完步兵就跟着往上冲。战士们硬是靠手榴弹、冲锋枪和爆破筒,把一波波攻上来的敌人又赶了下去。我那个连有150个人左右,上去后一天一夜,就差不多打完了。”曹双全说。

  曹双全说,他也险些在朝鲜“光荣”了,一发炮弹打到他的身旁,他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响,随即就被人扑倒了。等他爬起来一看,才看清楚把自己扑倒的是连里的通讯员,“那个小鬼身上血不停地涌出来……他背了个大背包,里面放着缴获的美国毛毯,抵消了一部分炮弹威力,他才没有死,不过后来也残疾了。多年轻的一个小鬼啊,可惜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