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民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新人登记 爱“七七”更爱“99”
· 小三要“转正” 逼得他割腕
· 七夕怎么过,七成网友“呆家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七夕怎么过,七成网友“呆家里”
  快报讯(记者 是钟寅)“七夕”之夜,传说喜鹊会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现实生活是“七夕”之夜我们没看到鹊桥,也没看到牛郎织女,只看到满街的节日广告。市民们忍不住感叹,“七夕”已变味,继承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

  近日,快报都市圈圈网发起一项调查,超过七成的网友对商家的卖力宣传不领情,将会“呆在家里”。仅有9%的网友表示会与爱人分享节日,一起出去玩。还有部分人将七夕视为普通节日,聚餐和购物。同时,76%的人认为,如今的“七夕”已经变味。商家热炒关于东方情人节的概念,71%的网友认为两者“不好比较”。

  网友认为,“七夕”的文化传统虽然值得继承,但在如今的条件下,急需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作为载体,让“七夕”形成深入人心的印象。网友提出意见,“西方情人节,一朵小小的玫瑰就能很好地诠释情人节的全部。我们的七夕又有什么值得作为标志的东西呢?”投票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呼声最高,67%选择了这个答案。此外,“小牛玩偶”“牛郎、织女套装”“巧果”分别有11%、13%、9% 的支持者。

  在街头走访的过程中,花店普遍生意忙碌,在花店里挑选购买东西的市民很多,大多数人也对变味的七夕有些牢骚话,“情人节、白色情人节、东方情人节……乱七八糟的节日,只要有一点让情侣掏钱购物的可能,商家就不可能消停。”一位姓王的小伙子笑着说,自己根本不想掏钱买这两三百元一束的玫瑰花,但为了不让女友失望,这个东方情人节又“不得不过”。

  一些民俗专家认为,被商业概念淹没的民俗急需保护。中国古老的“七夕”节活动大都与如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格格不入,上香、编织等活动,缺乏现代元素,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如果再不找出合适的文化载体,“七夕”或将难以找到传统文化的本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