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民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花季少女为何常拿刀片自残
· 怀抱他人孩子当医托  专挑外地人“下黑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花季少女为何常拿刀片自残
原是家庭无比压抑;专家提醒如果不能有效干预,最后就是走向真正死亡
  快报讯(通讯员柳辉艳 记者刘峻)昨天,鼓楼医院心理科诊室内,一位心力交瘁的父亲带着女儿来就诊。女儿17岁,长得眉清目秀,父亲告诉接诊医生杨海龙,“这孩子不知为什么,经常拿刀片割自己。”说着父亲撩起女儿的衣袖,杨医生看到女孩的手臂上满布伤痕,手腕处还有纱布缠绕着,父亲说那是女儿刚用刀片划的。

  “为什么要伤自己呢,你不觉得疼吗?”杨医生问女孩,“看到血流出来,我就感到满足,感到轻松……”答复虽在杨医生预料之中,但还是让他不无震撼。杨医生了解到,和大多数自残的孩子一样,这个女孩也有一个不太正常的家庭,父母在她3岁时离异,她从小跟着外婆长大,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这几年经常生病干不了活,而外婆也一天一天老了,不仅家里经济越来越拮据,而且她还要帮助料理家务,照顾生病的母亲,可能这些都让她感到无比压抑,再加上她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在既缺少父母关爱的同时,也很难有朋友的友爱,导致她遇到压力无法排解,最后便只能通过自残的行为来释放压力,获取满足。

  鼓楼医院心理科杨海龙医生介绍,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绝大部分因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或不和、家庭暴力或家庭生活不幸、学习竞争、感情问题从而导致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性格都比较内向或者孤僻,这种性格又让他们缺少朋友和交流,从而导致他们找不到合理宣泄压力或情绪的途径。从医学上讲,自残的时候,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递质,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和欣快感,然而这种极乐的感觉非常短暂,因此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又要重复一次。

  杨医生介绍,在自残的孩子中,大约有30%的人会有自杀的念头或者设想过各种自杀的场景。这些孩子的自残行为或自杀念头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最后就是走向真正的死亡。但是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家庭虽然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但他们却采取进一步的过激行为,如特别限制自由,寸步不离;或以为小孩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千方百计地窥探其隐私;或者吓唬小孩,如果下次再这样就把你送精神病院,等等,这样不仅无助于小孩摆脱自残行为,只能更加重他们的逆反情绪和心理压力。

  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各种方式如谈话、留言,告诉孩子父母在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的压力,心里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父母,父母会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现在不想讲,以后想讲的时候随时告诉他们,不管是什么原因,父母都会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健康的文体活动,结交朋友,必要的时候要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客观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如果父母没有能力解决,或没有办法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要及时带孩子到心理科接受心理疏导和治疗。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