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中国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大量闲置土地未被开发
· 这五种假药你要当心
· 这辆扫地车贵过“宝马”
· 我国汽车行人保护标准
有望明年获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国土资源部严查囤地的背后——
大量闲置土地未被开发
  进入2009年下半年,土地市场不断发出一些新信号:一边是“新地王”频出,一边是“老地王”长满杂草;一边是各地不断加大土地供应力度,一边是大量闲置土地未被开发。

  针对这一轮土地怪象,8月24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禁令”:在确保拉动内需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情况下,要加强土地的批后监管,防止趁机搭车圈地造成住宅市场供应紧张和“地荒”现象。

  人们不禁要问:开发商为何热衷囤地?圈地会对楼市有哪些危害?严查囤地能否抑制楼市高房价?

  国土资源部防止开发商圈地的措施

  “地荒”真相:

  “批而未用”

  在不少开发商看来,他们之所以不断囤地,是因为“地荒”。然而,事实真相如何?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称,40家知名地产商自2003年以来在土地公开市场上获取的270幅地块样本,除去在售和售完的土地,有57%的土地没有入市。其中,27%的土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30%依然处于规划在建。

  房地产市场的囤地现象已经不是个例。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此前通告,该市2007年产生的27块“地王”仅有7宗动工,20宗的地块未见动工建设。

  来自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有关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全市目前总共有1077公顷住宅用地处于“批而未用”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开发商手中,涉及70多个房地产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发商拿地后不开工,可能跟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也不排除他们有“囤地”目的。

  今年以来,各地用地量持续增加。今年1到7月,广州、武汉、杭州、北京、成都等5个城市住宅用地供应量同比大幅增加。北京计划投入上千亿元用于土地储备,广州计划供应商品住宅用地250万平方米,大大超出去年的供应量。

  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负责人表示,今年新增用地同比增加20%。鉴于今后拉动内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下半年各地除坚持更加严格的用地审批外,还要开展对已审批用地的核查、监管行动,重点查看用地比率、是否存在囤而未建现象。

  开发商囤地:

  房价冲高的后遗症?

  事实上,早在2007年,国土资源部就加大了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对囤地开发商进行查处,规定开发商不付清全部地价款不得分期发放土地证。然而,进入2009年,新一轮拿地大战愈演愈烈。在拿地凶猛又闲而未用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奥秘?

  土地出让的终极目的,是要在两三年之后,在房地产市场上把房子卖出去。然而,来自国土资源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全国至少有3.3亿平方米已购置土地尚未被开发,市场存量一直未被消化。

  一边是各地不断加大土地供应力度,一边是大量闲置土地未被开发。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

  “如果担心下一顿没有了,房地产商肯定是要囤地的,手里有粮心才不慌。”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近期对2009年下半年楼市新格局进行预测时公开表示,国土资源部门说增加了不少的供应量,但其实大量是经济适用房,现在商品房的供应指标并不多。

  与开发商的抱怨相对应,其利用土地追逐高利润的心态日益显现,土地逐渐变成一些上市房企资本运作的工具——为保持在资本市场价值的提升,公司要不停拿地。越是“地王”,就越容易变成上市房企融资的“题材”,公司储备有大量土地,便会更加吸引股民购买股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囤地现象?房地产专家、上海城市经济学会高级经济师顾海波分析认为,这种现象是2007年房价冲高时的后遗症,今年新“地王”的出笼还将在未来制造大规模闲置土地。据悉,当时的高地价导致地房价格比在38%的高位,远高于25%的平均水平。

  而今,现有的楼市较之2007年并没有根本改变,加上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目标指向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一些政府卖地和开发商圈地具有共生的利益关系,楼市的开发动力强劲。

  开发商囤地意在何为?一方面,过高的地价与周边地区的房价形成倒挂,造成开发商土地闲置不敢轻易入市;另一方面,有些大开发商疯狂竞价,赚取名声,他们要么再承包给下级开发商,要么囤积等待合理的市场价格。这两者势必加大房价成本,形成更深层次的隐形价格倒挂格局,因而囤积土地炒高房价获取暴利成为他们的选择。

  遏制囤地:

  虚高房价能否得到平抑?

  顾海波认为,开发商这种贪大求全、囫囵囤地而无力消化的现象不符合市场的理性原则,加剧了土地资源紧缺,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囤地,开发商可以根据市场房价增加或减少商品房的生产,维持高房价、高收益的格局。囤地还加剧了资产泡沫,一旦此链条断裂,可能产生房价下跌,甚至影响到经济运行。

  要确保严查囤地落到实处,显然政府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尹中立坦言:“土地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微妙。”

  此前,北京、上海、广州等许多城市都出台了清理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土地的相关政策,但多是以整改的方式收场,真正处罚的少,收取土地闲置费或者收回的就更少,政策文件在有些地方成了“一纸空文”。

  处理闲置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主管部门也是三令五申,为什么仍然得不到解决?中国社科院专家认为,一是有的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已经形成了利益联盟,因而大多对开发商的所作所为“睁只眼闭只眼”。二是房地产领域腐败严重。由于钱权之间的交易,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明知开发商在囤地,就是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为开发商囤地打掩护。

  闲置土地形成原因复杂,无偿收回难度相当大。相对开发商当初取得这些土地的增值收益来说,被征收的闲置费其实微不足道。一些专家表示,对于土地闲置的明确界定值得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如什么叫土地闲置一年?是从发土地证,还是从发开工证算起?挖一个坑算不算闲置?多次改规划延迟开工又算不算闲置?等等。

  按照国土资源部严查囤地的最新精神,必须防止借拉动内需为名违法圈地和搭车用地,真正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把闲置的、长草的住宅土地变成“长”房子的土地。国土部门人士表示,只要是闲置土地,不论是否“地王”,都必须按照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处理。

  专家建议,为配合严查囤地,必须大力挖潜存量土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一是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二是土地出让须改为净地出让,避免拆迁影响土地实际供应;三是要提高规划效率;四是打击囤地要与治理工程建设腐败相结合。显然,保证土地平稳有效供应,挤出楼市多年累积的泡沫,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应有的常态。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 任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