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我们来为山东瘫痪民工盖新房
· “适当批评”怎样才适当?
谁的解释也难适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适当批评”怎样才适当?谁的解释也难适当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工作量、待遇以及教育学生等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权利,并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可是,“适当”二字到底该如何理解,什么样的批评才算是适当的,老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心中的尺度都不同,谁也没法把这个“适当”解释得明明白白。

  教育部规定班主任可对学生“适当批评”

  “适当批评”怎样才适当?

  谁的解释也难适当

  现状:“现在的孩子,我们说不得”

  担心家长的不解、舆论的责难,老师在学校有口不敢开,轻易不敢批评孩子,这项规定的出台,让不少备感压抑的老师感觉心中舒坦不少。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班主任干露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社会的舆论对老师压力不小,但凡出了事都是老师的责任。说实话,当了14年班主任的她,面对孩子时却不太敢说。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差,简单的“为什么不做作业?”“为什么迟到?”这几句话,有的孩子就接受不了了,回家立马向家长告状。有的时候,老师还特别注意,先表扬一下,犯错时再批评一下,就这样先甜后酸,家长还不行,认为老师批评得多了。“有了这样的规定,最起码感觉心理上有些安慰。”干露说,最起码保护了老师的权益。

  一位老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长和孩子“维权”意识太强,稍微说两句,马上就来学校闹。上次一个孩子上课说话,她就批评说,“怎么回事?作为班干部,你还带头说话,大家还当你是榜样呢。”可能语气稍微重了些,家长后来还到学校来投诉了,说老师从来没表扬过他们家孩子,肯定是她对孩子有偏见。这让她哭笑不得。而学校里年轻的老师更是常常吃到“警告牌”,家长动不动就找校长投诉、到教育局投诉,有的还找媒体。

  老师:“严厉批评,也能算适当吗?”

  班主任们对这项规定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这样的疑问,“适当的方式到底指什么?”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干露老师告诉记者,一开始,她理解为只要不体罚学生,不粗口,这样批评应该都是适当的。但是后来一想,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心理承受力又不同,同样的一句话可能有的孩子压根无所谓,可有的孩子可能就会难受好一阵子。看来批评的力度和方式也只能由老师自己来把握,可是万一家长和孩子到时还是觉得这种批评方式不“适当”,那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还有一名小学班主任提出疑问,如果没有更为详细的实施规则,这样的规定压根就是空文,谁也说不清楚“适当的方式”到底包括哪些。如果孩子犯了作弊、打架这些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批评半个小时还是十分钟就足够了,是该严肃批评还是耐心说服,是该当着全班批评还是私下教育,相关部门会给出更细的规定吗?

  家长:不体罚,不伤自尊算适当

  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批评,家长才能接受?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似乎每个家长对批评的力度理解也完全不同,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批评的力度,鲍先生说,只要不体罚,出发点是善意的批评都应该接受,如果孩子不接受,家长还得帮着老师一起教育。比方说,小孩上课喜欢做小动作,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两句,这个坏习惯就改了很多。

  南京家长胡女士的要求更严格一些,“我们家孩子特别调皮,说两句压根不管用,照样还是上课走神,回家打游戏。只要老师能把小孩管好,打几下都没关系。古代的老夫子不还打手心吗?如果老师都不能批评学生,那还能叫老师吗?”

  不过,也有少数家长还觉得老师应该少批评多表扬,多鼓励孩子。“我家小孩面子薄,从小到大没怎么挨过批评,上次忘记戴红领巾老师说了一下,回来还红眼睛了呢。”家长刘女士对老师可以批评孩子并不太赞同,她觉得还是以赏识教育为主,而且老师批评孩子很多都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太丢脸了。至于什么样的批评比较适度,刘女士说,能不批评最好别批评,实在不对了,也最好私下批评两句,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重。

  教育局:原则好定,实施还真难细化

  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文件刚刚出台,还未制定实施方案,不过想要细化确实有难度。昨天,南京市教育局宣德处处长刘鹰告诉记者,对“适当”两个字,他个人的理解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切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来进行”。至于实施细则,也只能给出这么一个大的原则,如果要细化到发生某些情况,老师该如何处理,那就太不现实了。实施方案也不可能细化到学生迟到、不交作业等等情况发生,老师该怎么批评。至于该如何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将根据文件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后再决定。

  “真要细化的话,这样的实施细则恐怕几年也写不完。”昨天,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规定的初衷是好的,维护教师的权益,让老师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但真正实施起来可就难了,因为根本没有明确的尺度。别说全国了,单江苏省的各地教育水平就参差不齐,每个班主任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也不同,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老师的批评方式都是格式化的。 快报记者 谢静娴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