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发现 南京之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最老邮局86岁依然年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最老邮局86岁依然年轻
  ◎发现南京最老邮局的那段传奇

  ◎消失的那项民国建筑之最究竟是什么

  ◎86年后,它还能继续为南京人服务吗

  奇望街邮局、建康路邮局、夫子庙邮局。

  三个名字,都属于同一座民国建筑。无论名字怎样改变,这座坐落在太平南路与建康路交会处的夫子庙邮局支局,今年已经86岁,在南京邮政系统里,它始终排在第一号。这幢外观充满异域风情的小楼,最近传出消息:它将成为南京首个出新完毕后,还要进行“细节还原”的民国建筑。

  它就是南京邮政第一局

  走进夫子庙邮局,很多人都会被它充满异域风格的外观所吸引,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南北走向,夫子庙邮局正门朝东,南北对称,共两层,建筑整体呈“凹”字形。

  入口处是花岗岩台阶,正面是宽形柱式门廊和五扇高大的圆拱门。台阶两侧各建有一个混凝土邮箱,还能依稀看到邮箱上刻着的“邮政”字样。大楼顶部中央建有一座圆顶西式风格的钟台,雕刻、装饰都保存完好,但钟面已不知所终。南北两侧楼以及门廊上部有装饰柱、阳台和做成花瓶状的水泥栏杆。

  准确地说,夫子庙邮局是最老的邮局,但还不能算是南京最早的邮局。据介绍,南京近现代邮电事业发端于清末,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镇江邮政局在南京贡院街设立南京邮政支局,根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是租用了一间很狭小简陋的房子做办公用房,每个月租金要20银圆。

  1923年,江苏省邮务管理局在奇望街新建邮政支局,称为奇望街支局。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南京人来说,很陌生。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他的小说里写道,“那是秋天的深夜。南京奇望街一户人家的屋里,一个中国少女,脸色苍白,手托腮帮……”许多年轻的南京人读了,以为奇望街这个地名,与故事一样,只不过是作家文学创作出来的而已。其实,它是“老南京”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只不过这个名字早已被遗忘。

  奇望街邮局是1919年开工的,由一名英国设计师建造的。不过两层小楼,从开工到使用为何跨越了四年?邮局里老职工告诉记者,据传,当初这幢建筑是要做银行的,以前还有一个很大的保险柜。这种说法已无从考证,总之,南京邮局中的No.1,在这里诞生了,无需再寄人篱下。1935年,随着奇望街拓宽成新式马路,按照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建康”定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也更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2000年年底,之后该邮局再次更名为夫子庙邮局。

  有意思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这处老字号邮局一直被编列为南京市邮政1支局,堪称“南京邮政第一局”,长期使用“1(支)”编号日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用“210001”邮政编码日戳。“210001”,有人说这个邮政编码象征了21世纪的第一天,没想到21世纪的第一天即2001年1月1日,建康路邮政支局正式更名为夫子庙邮政支局,开始启用新地名日戳,颇为戏剧性。

  进邮局像考国家公务员

  裘舟平比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这家老邮局,只小一岁。可以说,他见证了邮局的跌宕起伏。

  但是,他进邮局纯属是个“意外”。抗日战争的时候,裘舟平跟随家人去了重庆。1945年,有个好朋友为了摆脱封建大家庭的束缚,想投考邮政局,可以出来独立生活。当时进邮政系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考试,而且是由国民政府的考试院统一命题招考,和现在的人考国家公务员差不多。朋友想了个点子,找到读大学的裘舟平代考。结果,整个招考程序非常严格,没能作弊成功,裘舟平自己糊里糊涂地考上了。

  当时,国民政府各个部门正计划着迁回南京,父亲听说裘舟平考上了邮政局,觉得也不错,索性找人疏通关系,借这个机会回南京,将他分配进了建康路邮局。

  当时流行一句话,“金饭碗,银饭碗,不如邮政铁饭碗。”金饭碗是银行,银饭碗是税务,在老百姓眼中,这些都是很光鲜的高薪职业。在建康路邮局工作,就更风光了。这里像是老城南的地标性建筑,顶部的大钟,每天准点鸣响报时,悠扬的钟声,不敢说整个南京城都能听到,至少响彻了城南一带的上空。大钟是英国设计师建房子时就安装上去的舶来品,非常准,附近居民早就习惯了拿它来校家里的钟。可惜,1948年前后,钟突然停了。裘舟平特意跑到上海找人来修,也没修好。

  解放后,邮局的待遇也比别处高出一大截。裘舟平记得,新人一来报到,每个月就能拿到60多块钱,3个月实习期满后,每月工资就涨到80块钱。而当时一家几口人,一个月30多块就能生活得不错了。优越的条件令人羡慕。裘老打趣地说,在邮政局工作,讨老婆都容易。亲戚朋友,都想帮他做媒。

  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裘舟平很快当上了营业组组长。不久,整风运动开始。当时各行各业,都流行学习苏联老大哥。建康路邮局也是如此。先是来了个苏联专家,指指点点一番,说营业厅该怎么怎么改造。裘舟平带领大伙好不容易按专家意见改完了,结果,又来了一名苏联专家,将之前专家的设计完全推翻,拿出一个新的改造方案。裘舟平不满了,这不是白白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吗?一次领导找他谈话,心直口快的他就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结果,他立即被打成了右派,理由是“反对学习苏联”,开除出邮局,并送去劳动教养。出来之后,被“踢”出邮政队伍的裘舟平,靠拉板车勉强维持生计。直到1979年,他才得以平反,重新回到邮局上班。

  消失的一项民国建筑之最

  离开了二十年,裘舟平的眼里,老邮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泥本色的外立面重新粉刷过了,看起来颜色有些奇怪,不伦不类;营业厅里以前高高的柜台没了。还有很多细节,他记不清说不明白,就是觉得不一样了。

  梁军是在1980年来到这里工作的,当了一名“绿衣天使”。这依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不说别的,绿色制服帅气,还是公家发的,不用自己花钱;还配一辆“二八”自行车。在那个年代,这极富诱惑力:要知道,买辆自行车,就得花好几个月的工资,全家省吃俭用得攒很长时间才够。单位给你配辆自行车,比现在配辆汽车还要稀罕。

  邮局“大”楼本身,也让梁军觉得自豪。从外面一看就很气派,里面也有不少特别之处。梁军记得,他刚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邮局里面的隔墙都是空心的,还有烧炭的设施,后来才明白,这其实是一套取暖设施,冬天的时候,通过热气在空心墙里的流动传输,让楼里每个房间都温暖起来。可惜,这在后来的改造中,全都拆除得干干净净。

  为了适应现代邮局的使用需要,东面正门的台阶也有所增加,据说,整个邮局已经比最初“高”了近一米。

  南京市近代建筑保护委员会及江苏省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证实这个“古董级”的邮局布局,确实很多地方都进行过调整,原来大楼底层为营业大厅,水磨石地坪,二楼为办公用房,木地板,内廊式布局,原建筑还有地下室,现已废弃。“这幢建筑是当时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传入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周琦告诉记者,它还有南京民国建筑中的一项“之最”,那就是拥有极为罕见的能“遮风避雨”的大门廊,“门廊就是入口过渡的区域。周琦介绍,原先,夫子庙邮局的门廊非常大,两三米进深,大概有3开间左右。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记者拾阶而上,再一抬脚,就跨进了营业大厅。专家所描述的全南京民国建筑中最壮观的门廊,完全感受不到,连一点影子也找不着。装修一新的营业厅,已看不出一点点古老的痕迹。只不过附近熟悉情况的老人,指着从建康路上的门进去的那个房子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厕所,顺着厕所往里走是职工宿舍,再往里上台阶后,就能走到营业厅的内部,旁边是包裹房。在门口的入口处,是一个楼梯,下面有一个储藏室,但是这个储藏室好像没看见人用过。”

  86岁的老邮局依然繁忙

  老邮局在岁月里的改变,让人有些惆怅,但也在意料之中。反倒是现代化的营业厅里热闹场景,有些意想不到。原本以为,经历邮电拆分之痛,面对网络和手机又毫无招架之力的邮政局,应该会很冷清。

  “有些业务量是下降了很多。”已经是投递部门负责人的梁军坦承,就拿辖区内的20多个邮筒来说,以前每天每个邮筒少说也有上百封信,到了逢年过节,有时候都塞不下了。现在,如果哪天收到十来封就是奇迹,更多的时候,打开邮筒,里面空空如也。

  不过,这只是家书平信的数量少了,商业信函的业务量却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加。“我们的邮递员,比以前还辛苦。商业往来信件、银行账单……还有报纸,我刚工作的时候,一份才薄薄两页,现在每天都是好几十张。”86岁的老邮局,还在繁忙地运作,没有沉寂。

  老邮局将“细节还原”民国风

  而关于老房子本身,也有新的好消息。

  夫子庙邮局,早就列入了南京民国建筑保护名单中。几年前,它就曾完成过一次整体出新,因为难以调出建筑原始的砖石色,最终只能选择了最接近原色的青灰色。此外,很多细节工作不到位,出新并不能让人完全满意。

  由东南大学周琦教授负责的《夫子庙邮局支局外观修缮方案》目前已经完成,这家老邮局有望成为南京市首个出新完毕后,还需进行“细节还原”的民国建筑。周琦表示:力求“原汁原味”,小到一个铁艺支架,大到入口大门,都会把这幢老建筑的装饰细节重新展示出来。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几处重要的“败笔”专家们已做了整改构思。周琦透露,目前他们设计的具体外观修缮方案为:正门东立面改造,将撤掉卷帘门,换上定制的铁艺防盗门以及招牌框,将原来“中国邮政”字样的绿色大招牌“化整为零”,改在檐上立字牌。在上部,拆掉檐壁外包裹的巨大广告牌匾,把原有的檐壁以及柱头装饰完全展示出来。靠近夫子庙的南立面上,分散的几个标志挂牌统一样式置于入口门扇上,改善杂乱、乱凿墙面的现象,恢复立面原貌……整治完毕后,这处最老邮局外立面上还将挂上“南京近代重要建筑”的铜牌,向世人讲述它的历史。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毛丽萍 孙兰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