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代花爱心钱要有本明白账 华商报 8月13日 作者 潘文华
为汶川地震所捐赠的款物总数创纪录地达到了767亿元。清华大学一支团队为期半年的调研发现:极可能80%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 “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中国青年报8月12日)
【华商报一评】
按照常理,抗震救灾,社会有社会的爱心和力量,政府有政府的爱心和责任。而现在的情况是,各类基金会的救灾项目最终也多由地方政府执行,有的省份对口援建资金竟有半数来自捐款。这种在性质上难以分清政府与民间救灾援助的行为,很难彰显社会捐赠的作用,很难让捐助者看清他们爱心浇出的花朵。井喷式的捐赠热潮,遭遇模模糊糊的捐助效果,这实在不利于慰藉那一份份可贵的社会热情。
因此,政府代花爱心钱应花得明明白白。地方政府的各项救灾投入资金,有多少是财政款,有多少是爱心钱,要给公众说清楚。各种援建项目,有多少资金来自政府财政,又有多少资金来自社会捐款,需要明确地区分和公布。各地社会捐款的使用情况应当受到可信的监督和审计,最好有一个全国汇总的统一公布,并欢迎民间力量进行审计和核查。
且别说为了从结果上鼓励社会爱心的进一步发扬,政府代花社会的钱,本来也该有本明白账。
【现代快报再评】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民间捐赠80%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都是令人震惊的。政府花钱效率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过去我们不信这个“邪”,搞了计划经济,今天还有大量国企和政府项目,实践反复证明不信不行。看看如今的国家机关“三公”消费如何居高难下,垄断国企的工资福利如何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就使人对政府花钱不能不心存戒备。何况,政府开支信息公开至今千呼万唤不实行,连预算公开都不干,怎能取信于人?灾区政府工作人员并不会因为身在灾区,就都变得高尚起来。
说“我国民间组织还比较弱小,执行力还有待提高,这笔庞大的捐赠主要由政府执掌统一使用,也属不得已之举”,我不赞成。民间组织的执行力不可一概而论,也有很规范很有经验的,只是没有得到授权。再说,这“不得已”又是怎样造成的?政府是限制还是鼓励民间慈善?如果是限制态度岂不是在为自己垄断慈善事业找理由?社会发展需要民间参与,不能由政府包办,这是文明国家的通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