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紫台上的中国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紫台上的中国风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让人们痴狂了一回,虽然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天文热”却着实延续了下来。雨下得昏天黑地的早晨,沿着山路爬到紫金山天文台,瓢泼大雨并没有浇灭人们对天文的热情,冒雨前来的人不在少数,这当中还有兴致甚浓的老外。

  建于1934年的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坐落在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雨雾迷蒙的山里,天文台弥漫着如它名字一般神秘悠远的气息。那些散落在露天里庞大的古代天文仪器,大雨把它们的青绿色染成了庄重的灰褐。南京的天文爱好者是有福气的,因为有了紫金山天文台,想念这些“大家伙”时,便随时都能来看看它们。

  算起来,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要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最初要建天文台的念头,是源于一次令国人蒙羞的会议。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却邀请了法国教会在上海的观象台来代表中国参会。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当时的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便发誓要建造一座天文台,与欧美并驾齐驱。

  现在看来,天文台建筑充满了浓浓的“中国风”,当年,这些都出自建筑学家杨廷宝和首任台长余青松之手,如此古色古香也是为了替国人狠狠地争回一口气。民族形式的三孔石牌楼横越白色石阶之上,成为显著的标志,连周围的栏杆都是典型的中国式。那些覆盖在顶部的蓝色琉璃瓦,透着古朴而精致的味道。正中的“天文台”三个大字,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书写。牌楼下的一组石阶通向一个白色圆顶观象台,那里躺着一个古老的天文望远镜,庞大的身躯让它显得有些老态龙钟,然而在当时,这座直径600毫米的反光望远镜却是第一代“功臣”。

  天文台里最好的观景点莫过于天堡城了。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要塞,因为站在天堡城顶便可以俯瞰全城。1864年,太平军与湘军对垒时,湘军也是首先攻陷了天堡城后,才轰开了太平门城墙,进入南京城。登上天堡城顶,紫金山尽收眼底。

  放眼望去,天文台星星点点的白色圆顶在绿树林的掩映中跳跃。玄武湖弯弯曲曲从远处延伸到脚下,任凭极目远眺,却也无法拨开云雾找到源头。山上的天气阴晴不定,前一刻太阳似乎快要冲破云层,后一刻大雨又倾盆而下。散不去的雾气在山间缭绕,一

  眨眼的工夫,除了眼前天堡城顶的一座圆顶屋子,再也看不清别的风景,只有白色的云雾在绿海间流淌。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