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背着面粉和爆破筒 他奋勇排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背着面粉和爆破筒 他奋勇排雷
  “上甘岭,只有3.7平方公里。但是,由于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它的地形很重要,因此,对它的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虽然敌人以每秒6发炮弹的频率往志愿军阵地上攻击,但是,坑道始终掌握在志愿军的手里,敌人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是谁,把号称最强的美国军队击退?是我们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这段话,是原15军29师警工营工兵连老志愿军战士、76岁的杨廷源面对记者时的开场白。快报记者 张荣/文 快报记者 施向辉/摄

  “新兵蛋子”跨过鸭绿江

  杨廷源,1951年2月参军,在华东军区3团服役。那一年,他刚刚17岁。同年5月进入朝鲜。“从参军到入朝,就三个月的时间,我都没有正式训练过,印象里好像都还没开过枪。那个时候,朝鲜战场前线吃紧,后方兵力要迅速地补充,所以训练是十分仓促的。”一个命令下来,部队说拉就拉走了,并且急行军到了安东,当天下午,部队誓师,太阳落山以后,大概六点钟,杨廷源和战友们开始行军,步行跨过鸭绿江,走了整整20天才到达前线。

  在急行军的第三天,杨廷源听到了远处传来的轰鸣声。大家立即反应过来,这是敌军飞机来了,而且很快就会到自己的头顶。团长立即下令:停止前进,就地卧倒。刚开始,敌机并没有发现下面的部队,但是,它们盘旋了两圈后,打下了两颗照明弹,部队立即暴露了。借着照明弹的光线,杨廷源看到头顶上竟然出现了四架飞机。居高临下的疯狂扫射开始了,敌机不断地俯冲,杨廷源侧着脸,趴在倾斜的山体上一动不动。他看到,就在距离5米远的地方,一位姓王的干事腰部被子弹击穿,血顺着石头泥土悄无声息地流下来。

  这次空袭,一共有五位战士牺牲,两位战士受伤。为了不耽误行军,战士的遗体只能就地掩埋。战士们一边流泪一边挖坑,那条山路石头居多,挖得很艰难,几十分钟一个坑都刨不出来。由于担心敌机再来,看到坑能放进一个人就行了,战士们抬着还有余温的战友遗体,抹着泪,放入坑中,在他们的身体上覆上了一层浮土。“我们继续行军,路过那五位战士安息地时,战友们都脱帽停留几秒钟,向他们告别。那两位受伤的战士,被交给当地的村民抬着去医院救治。”月色中,杨廷源回望留下五位战士的山路,心里隐隐作痛。

  背负面粉和爆破筒去排雷

  1952年9月中旬,杨廷源所在的工兵连接受了一项战斗任务,被要求在上甘岭战役未正式打响前,配合师里其他部队攻下位于上甘岭前面的一个无名高地。当时驻守在这个高地上的是美军的一个加强连,共210人。阵地上构筑的是环形防御堑壕,并且在前沿架设了三道铁丝网,每道相隔5米远。同时,敌人还在铁丝网前面埋下了无数只地雷。地雷不除,攻击此高地的志愿军部队势必在冲锋时有巨大伤亡。因此,必须在部队发起冲锋前排掉地雷。

  连长点了16个兵,这其中就有杨廷源。这16人组成4个战斗小组,一三组为爆破组,二四组为掩护组。杨廷源在爆破组。他的身上背负着两袋面粉,每袋14斤,2根一米二长的爆破筒,一把冲锋枪,4个弹鼓,每个弹鼓里有71发子弹,还有4个手雷,再加上一个老虎钳。爆破组的成员背负着这么多的物件,匍匐前进。每排除地雷,就在安全地带撒上白面粉。

  一个小时之内,爆破组顺利到达第二道铁丝网前,但是,就在下剪的时候,敌人的探照灯照了过来,几秒钟后,子弹铺天盖地地向爆破组泻了过来。“我的头发‘刷’地就竖了起来,必须得赶紧通知后面的掩护组开枪掩护,可是信号枪在副排长杨超手里。按照事先的约定,不见信号弹,掩护组就不会开枪。”杨廷源赶紧抬头找副排长,却发现他艰难地往班长的方向滚过来,将手中的信号枪交给班长,然后就趴在地上没了气息。然而,就在班长接过信号枪的瞬间,一排子弹射过来,班长也中弹了,但他在牺牲前,也拼尽全力将信号枪交到了杨廷源的手里。杨廷源立即发出信号。后面的掩护组随即开火,吸引了敌军注意,爆破组顺利完成任务。杨廷源又打出事先预定的信号弹,示意清障任务完成。大部队立即展开攻击,沿着白面粉和爆破组成员鲜血铺成的道路,迅速占领无名高地。

  首长批示挂上葡萄糖

  胜利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分享,志愿军战士的头顶上,就出现了4架敌机,它们呼啸着俯冲过来,对高地狂轰滥炸。一颗炸弹落在了距杨廷源15米远的地方爆炸,肆意飞散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左肩膀,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同时,右手上的食指前半截被弹片削掉不翼而飞,而16人的小分队,在战斗结束后,仅仅剩下了杨廷源和另外两名同志。

  杨廷源的伤口血流不止,被送到战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他进行了手术,伤口内的腐肉被挖除干净,但失血过多让他出现濒死症状。正好此时3号首长来看望伤员,一问医生具体情况,才知道杨廷源失血过多,极度缺乏营养,如今已十分危险。首长立刻命令给杨廷源挂上葡萄糖,补充体内养分。医生有些犹豫,说葡萄糖太少了,这是排长以上指挥员才能用的。首长把手一挥,救人要紧。很快,三瓶葡萄糖通过两条腿和一只胳膊的静脉输送到杨廷源的体内。半个小时后,杨廷源的气色有了恢复,眼珠开始转动起来。首长松了口气,说,活了活了。

  现在,这块伤疤仍然时刻在提醒着那次血肉横飞的战斗,和那些离去的战友。看着眼前那本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杨廷源眼眶红红地说,拥有这本证书,也是一种幸福啊,我的多少战友,连拿这本证的机会都没有了。

  1973年,在部队战斗工作了22年之后,杨廷源脱下了军装,来到了地方。如今,退休在家的他不仅性格豁朗,身体更是硬朗。每天早上,他都会到附近的洪武路小学,打上一小时的羽毛球,然后回来吃早饭。一天三餐,非常简朴,但他是典型的知足常乐。“我现在的待遇不高,但我从不抱怨。我不会抱怨,上甘岭上我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而我还活着,比起他们,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回应

  400多电话关注“上甘岭英雄”

  快报“寻找上甘岭战斗英雄”系列活动开展以来,提供资料的电话络绎不绝。据快报记者统计,截至昨天,活动一共接到了400多个电话。它们分别来自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四川等地。

  同时,活动也受到了读者的高度关注。他们打来电话,发表对该活动的看法。白下区的许女士提出,让即将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一同参加采访老英雄,并且建议快报组织一场老英雄报告会,让孩子们亲眼看看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们。而江宁区一位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尚老师对活动由衷地赞赏,认为这比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更加地鲜活、直观。远在河北天津的卞先生甚至将他所知道的英雄事迹整理好发到了记者的邮箱。最让记者动容的是,一位现居四川的原15军老志愿军战士致电快报,表达了有生之年想见到自己的老师长、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的愿望,快报正在加紧联系,将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他的心愿。

  ■寻找

  上甘岭英雄

  你在哪里?

  如果您曾经战斗在上甘岭,如果您拥有上甘岭火红的记忆,如果您知道身边有默默无闻的上甘岭英雄,如果您对此次活动有更多的建议,请您拨打热线电话:96060,或者13585209372,或者025-84783612和我们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们的世界。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