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纵论
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多出9.9%。对此,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在8月12日《人民日报》上撰文表示,“不排除少数地区高估GDP数据的可能”。
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数据,有重复统计或使用基础资料不一致之类的因素,但最大的因素恐怕是一些地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GDP注水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也并非新鲜事。而一谈到GDP注水,人们就习惯性地认为这是GDP考核惹的祸,要淡化GDP考核。笔者赞同淡化GDP考核,但反对将GDP考核作为GDP注水的借口。GDP考核确实会导致一些官员片面追求GDP,但即便“片面追求”也应体现在大干快上上,而不能体现在数字造假上。实际上,即使我们不用GDP,而是改用就业率等民生指标来考核官员,情况又会如何?难道就业率就不可以造假吗?可能更容易造假!不管拿什么指标来考核官员,一些官员都可能在该项指标上弄虚作假。所以说,GDP考核不是弄虚作假的借口。一些官员的造假行为不受严惩,任何考核指标都会变得扭曲不堪。
如何杜绝一些官员在GDP数据上弄虚作假?很简单,无非是监督、监管、批评、究责。统计造假是一种违法行为,如何惩处,《统计法》上有明确规定。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没有听说哪位官员因数字造假被究责。事实上,地方GDP之和高于国家核算数据问题由来已久,2004年高出19.3%,2008年高出8.8%。人人都知道其中有弄虚作假问题,但吊诡的是,这个问题年年不了了之,没有人纠正,没有人追查,没有人为此负责,年年被愚弄的老百姓产生了严重的“审丑疲劳”,政府公信力在这种疲劳感中一点点被消解,以至于官方公布的很多数据都会被质疑甚至被嘲笑。
统计数字注水的最大危害也许并不是误导决策,而是侵蚀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今年上半年1.4万亿注水GDP不该是一笔糊涂账,更不能不了了之,其中有多少是重复统计造成的,又有多少是弄虚作假造成的,有关方面需要通过调查核实,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