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林有声:我发明了上甘岭坑道
· 涉案者是个警察 已被刑拘
· 体艺类高职
志愿填报遇冷
· 陈光标向台湾灾区捐款500万
· 专一名校模拟投档线发布
· 招考通今发布
专一正式投档线
· 江苏百岁老人“月工资”300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林有声:我发明了上甘岭坑道
  说到上甘岭,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场战争非常残酷和激烈,无数英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一场战争要获得胜利,除了要战士们骁勇善战外,还需要良好的战术配合。上甘岭战役胜利后,志愿军使用的一种阵地战术也出了名:坑道战术。而坑道战的发明者之一,就是我们采访的这位老人,原江苏省军区司令员林有声。

  敌人妄想一周结束战斗

  林有声是原江苏省军区司令员,今年89岁。老人非常精神,说话很有力道也很有条理。在上甘岭战役时,他担任12军31师参谋长。

  林老首先告诉记者,上甘岭一战本来不能叫战役,顶多称得上是战斗。他介绍说,上甘岭本来只是两个小小的山头,在大战之前,我军只在每个山头分别派了一个连来守护,一个连也就大概100多人。所以在攻打前,美军预备是用两个师的力量、300门大炮、3000架次飞机、花一周的时间就把这里搞定,准备伤亡的人数大概也就200人左右。

  然而到真正交锋后,美军却发现他们大大低估了我军的力量,虽然美军的装备齐全,白天用飞机大炮一轰击,山头很快就被他们占领,但到了晚上,我军就又攻上山头,如此反复了几次。上甘岭的战斗越打越激烈,早就超出美军的想象,于是本来一个小小的战斗也上升为一次战役了。

  而为何美军没有如愿占领上甘岭,就与我军的坑道战术有关。林有声说,坑道战术最先使用的就是他所在的12军31师,并迅速推广开来。他说,他们师是在1951年11月来到朝鲜参加战斗的,驻扎于上甘岭边的金城。

  金城也是山区,到了那儿后,林有声作为参谋长首先要考虑战术,他叫来两个战士谈话。战士告诉他:“我们不怕死,你要想办法能让我们和敌人见到面,大家真刀真枪地拼!”原来,由于美军的装备先进,每次作战时,我方还没遇到敌人,就会被他们的枪林弹雨给覆盖,到了近距离作战我军已经所剩无几。

  要和敌军肉搏,必须要能先保存自己的实力,那么如何才能保存实力呢?

  在坑道出现之前,我军也修建有野战工事,但这些工事都是临时修建在山体表面,适宜与敌人近距离作战。现在美军的飞机大炮轮番轰击后,工事很快就没了,伤亡必然惨重。于是,在山里挖坑道的想法就在大家的商议下产生了。

  我军挖了上千条坑道

  但到了真正动手挖掘时,问题又来了。作战区域的山都是石头山,比挖土山要困难很多。幸运的是在来朝鲜之前,该师就是挖石头的好手。

  林有声说,在来朝之前,他们师的任务是在四川修建一条铁路,而在修建铁路过程中,他们就遇到过石头山需要打通,所以他们有爆破经验。但此时他们却没有爆破工具,他们只能制作了一些挖掘和爆破工具,通过5个多月的努力,一座大山终于被他们“啃”下来了。整个山体打通了大大小小上千条坑道,交通沟挖了1万多米,里面相互连接,山后通到山前,前方打仗,后方就可支援,甚至连马匹都可以通过。

  作战时,我军就通过这些坑道绕到山的前方和敌军作战,虽然敌人的炮弹仍然狂轰滥炸,但坑道比之前的工事要坚固多了。

  但在近距离战斗中,我军的装备依然不如敌人:我们没有坦克敌人有,而且是数量重多的“巴顿式”坦克。在当时,我军的装备中唯一能对付坦克的就是90火箭筒,但这种火箭筒的射程只有100米,而且其远距离瞄准的精度很差,一定要近距离瞄准才行。

  林有声发现,近距离战斗主要都集中在两个山谷间的平地上,坦克也主要在这里活动。于是,他在平地上设计了一个“网状阵地”,在这里挖出如一个蜘蛛网一样的由很多条坑道组成的阵地,在坑道里面又事先储存了火箭筒弹药。

  当坦克进入阵地时,火箭筒手从埋伏好的地方进入坑道,近距离攻击这些坦克,弹药不够可以从预先储存弹药的地方去取,因为坑道中间都是通的,而坦克因为视点的原因,远距离的物体能观察到,而眼皮底下他们是观察不到的。有了这个“网状阵地”,我军又解决了坦克的问题。

  1952年6月12日的一次战斗中,敌人出动了24辆坦克浩浩荡荡开过来了,但我军的两个火箭筒手打了一个多小时,就毁了他们7辆坦克,并俘虏了美军两个驾驶员和一个连长。

  通过一系列的实战,坑道战术在战场上的名声响了起来,很多兄弟都来观战取经。但也有质疑的声音,有一次,兵团司令员王近山来了。赵师长命令林有声接待,因为他比较熟悉战术。林有声听说王近山是个比较严肃的人,所以之前特别准备了一份汇报提纲。

  见了面正准备要汇报,王近山先开了口:“你只要回答我一个问题,战场上战士们最关心什么问题?”林有声愣了一下:“在战场上,战士最关心的应该是生死问题。”

  王近山未置可否,又接着问:“你们修了很多坑道,里面宽敞又干净,如果一打仗,谁都不愿意出来怎么办?”

  林有声知道他在怀疑坑道战术是否可行,他回答说:“我们带着光荣的使命来这里,大家都非常兴奋,都想立功,都想打仗,至今也没有出现战士不愿意出来打仗的事情。”

  王近山听了以后点了点头。后来,很多地方都开始用这种坑道战术作战,包括上甘岭。

  惨烈战斗持续14天

  1952年11月1日,12军31师接到命令前往上甘岭参加战斗,先到的91团接守597.9高地。当晚,91团就收复了阵地,接下来四天,敌军派了美7师、187空降团、朝伪2师和3师一起来攻打这里。每天,大约有20万-30万枚炮弹像雨一样疯狂轰炸这里。

  林有声回忆说,他们的战术仍是坑道战和小兵群战术。与他们不同,之前驻守此处的15军主要是在山底挖坑道,主要是担心敌军会使用核武器。31师则没有这种顾虑,就从山顶居高临下往下打,4天以后,597.9高地就基本守住了,敌人已经渐渐失去信心,1个多月后就基本不来攻打了。

  林有声回忆,91团上前线时只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了1000个麻袋,用来装土做工事;一是要了1000个新兵。在每天的战斗中,实际还是只用了1个连的人在防守,而这1个连分成9个梯队,轮流到坑道前作战,这就是“小兵群战术”。

  而上甘岭左侧537.7高地守得就有点困难,因为这边的山势比较平,没有险要的点可守,从山上往下打没有太多优势。先上的是92团,他们在1952年11月9日赶到这里,上级命令要在11月11日攻下,因为上面有被围困的伤员,再不去营救就可能有生命危险。92团是在11月8日才接到命令的,当时他们正撤退到别处去修整,已经走到离这里五六十公里的地方,走到上甘岭就要1天。

  11日下午3点,战斗提前打响,美军凭借装备一到白天就狂轰滥炸,战斗非常激烈。打了2天多后,又换上了93团去打,两天后又换上了34师102团,这场恶战一直打到11月25日才告结束。

  林有声感慨,坑道战虽然在上甘岭战役中起到作用,但胜利都是那些奋斗在一线的抗战英雄换回来的。“他们个个都是英雄,战斗到了倒下的最后一刻,被敌人包围,他们从来不给自己生的机会,而是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我记得的英雄就有很多,91团的王万成和朱友光,在最后一刻每个人手拿两个爆破筒冲向了敌人,壮烈牺牲。92团的曾平章,剩他一个了还守在阵地,最后壮烈牺牲。还有93团的杨国良、102团的刘保成……”

  快报记者 戎丹妍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