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舞厅和卡拉OK改变了中国的夜晚
· 顾忱从白崇洗那里得到了去安沣投资的机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舞厅和卡拉OK改变了中国的夜晚
  [内容简介]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上期回顾]

  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开业,随后,越来越多的饭馆出现在北京大街小巷。洋快餐肯德基也进入了中国,青少年开始以吃肯德基作为时尚潮流。生活变化很快,到了1986年7月28日,全国私人拥有汽车已经达到29万辆,其中95%是货车。

  街头舞会曾遭封杀

  80年代初,录音机开始在我国兴起。马路上常见留着长发、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的“新青年”,他们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追星族”。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音机进入千家万户。

  1980年,在省会的公园、广场、街头等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露天舞会”,围观者成百上千,当时录音机刚进来,但很少人有,大家就用口琴、笛子、吉他、二胡这些方便的乐器伴奏。只要有广场的地方,不管坑洼与否,都有跳舞的人。

  1980年6月14日,公安部、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要求“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际舞”。《通知》认为:“这类舞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问题。有些人舞姿低级庸俗,丑态百出,伤风败俗。舞场秩序混乱,流氓打架斗殴、猥亵侮辱妇女、偷窃财物和挤死、摔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予以取缔。”

  封杀令出来后,办舞会的风向只有转移。随着卡式录音机的增多,家庭舞会开始兴起。街上跳的人少了,谁家宽敞,就到谁家里去跳。邓丽君的歌和一些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靡靡之音”被争相翻录。当时一般年轻人都在家里跳,跳的是贴面舞、黑灯舞,年纪大一点的还有在街上跳的,就跳交谊舞。

  杨佳薇在《曾经首家舞厅经理被“请”进公安局》(载于2008年11月28日《燕赵都市报》)中记录道:1983年前后,当时石家庄市独树一帜的高档酒店燕春饭店后楼的三层,有个1000多平方米的大厅,准备办一家经营性的歌舞厅,但准备开业的那天下午,却出了意外。饭店接到公安部门传票,让饭店的总经理到公安部门接受审查,追究开办舞厅的责任,并要求不能开业。刘少泉总经理到公安部门做了解释后一直在被看守着。当时公安部门也没有处理过类似的情况,不知道该定为什么性质,很多人在紧急地请示,被请示到的人也大都说拿不准。当请示到主管的市领导时,领导终于表态:有个场所大家在一起跳跳舞,活跃一下文化生活有什么大不了的,注意搞好安全措施就可以了。接到这样的答复,公安部门才放下心来,随即放人。1983年4月8日20时,燕春饭店经营性歌舞厅的首场舞会在鼓乐声中准时开场。客人们翩翩起舞。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当年舞厅最火的时候是什么场面,连早场都是人挤人,比坐公共汽车还挤,有时候挤到根本没法放开脚步跳,人多得跟下饺子一样。那时去舞厅跳舞的客人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一般来说,早、中场的客人是年龄偏大的,可一到晚上,舞厅就成了年轻人的天下:交友的、谈恋爱的、图新鲜的……很多小青年去舞厅都是为了结识女孩子。在舞厅里,跳出感情成夫妻的有,跳出婚外情引起家庭动荡的也不少,所以舞厅里也经常会出现因为争舞伴的打架事件。

  不过,在那个年代,舞厅在市民的生活中仍然属于高档次的娱乐活动,去舞厅跳舞也是一件特别“时尚”的事。喇叭裤、流行歌曲、长头发……所有当时的流行元素,都可以在舞厅里看到。

  舞姿也成了舞会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全国数万家舞厅做了这样的规定:跳舞请勿贴面、贴胸、贴身。

  “旋风”、“马达”俘获了青少年的心

  80年代初,迪斯科开始流行于年轻人中间,势如破竹。

  迪斯科(英文Disco的译音),来源于美国黑人民间舞蹈和爵士舞,特点是膝部随节拍颤动,身体中段松弛,力量主要用在胯上和膝部的快速屈伸上。迪斯科自娱性强,形式多样,比较自由奔放。可以单人跳,也可以双人跳,没有固定的模式。

  有人回忆,最初看到醒目的招牌“大富豪的士高”,还以为是“大富豪的——士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上了高中,我的迪斯科时代正式开始。寝室里唯一拥有录音机的刘伟同学为我们接触先进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我至今仍认为我的迪斯科启蒙者是同桌女生,没有她的歌喉熏染,使我的心脏细胞活跃起来,迪斯科可能不会进入我的生活。“吼!吼!吼!跳个Disco Queen”“摆摆手,摇摇你的头,所有烦恼都从你的脚下溜走。”“跳跳探戈,跳跳哈索,不如来跳迪斯科它花样最多”……迪斯科从开始流行到最后衰败,我都是一个忠实的迷恋者。(《从迪斯科开始》,2006年4月4日《就业时报·休闲周刊》)

  1985年,印度电影《迪斯科舞星》热映。蝙蝠衫、猩红的嘴唇、夸张的塑料耳环也成为青年在迪厅中最流行的打扮。片中歌舞场面令人兴奋,深得年轻人喜爱。“蹦迪”从那时起步。迪斯科获得了主流的认可,伴随着片中的那首歌:

  吉米,来吧!

  让我们手牵手,来跳跳迪斯科,

  爱你在心里头,忘掉那忧和愁。

  吉米,来吧!

  青春时光多美妙,热情奔放多欢笑,

  随着节奏摆摆摇,和我一起尽情跳。

  1987年,中国引进了一部美国影片《霹雳舞》。当时的观众,立即被影片中这种不按人体正常规律旋转的舞姿深深吸引,随后在几乎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少年戴露指皮手套,身着蝙蝠衫,头裹绷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片中人物“旋风”、“马达”俘获了更多青少年的心。

  蝙蝠衫,绝对是那个年代的流行装。蝙蝠衫,是一种在两袖张开时仿佛蝙蝠翅膀的样式。具体为领型多样,袖与身为一体,袖窿无缝合线,下摆紧瘦。后又演变成蝙蝠式外套、蝙蝠式大衣和夹克等,袖子上端肥大,与衣身分开。

  露天卡拉OK成最受欢迎的娱乐

  谭咏麟唱过一首歌曲:

  不管笑与悲

  卡拉永远OK

  伤心到半死

  卡拉也会OK

  80年代后期,随着国门打开,起源于日本的卡拉OK流入内地。一到夜间,一台电视、两个音箱、几个麦克风就摆上街头,露天卡拉OK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市民自娱自乐方式,一元钱一首歌。在一段时间里,露天卡拉OK,还成为陌生男女恋爱交流的方式。

  1989年2月9日《文汇报》报道,当第一家黄楼“卡拉OK”夜总会半年前在上海市出现后,卡拉OK这一新颖的文化娱乐形式便很快受到群众的喜爱,并迅速风靡起来。

  1991年7月1日,广州冒出了第一家夜总会——广州金嗓子卡拉OK夜总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豪华卡拉OK厅也越来越多,露天卡拉OK逐渐退到城市边缘地带,消费人群也由城市青年变为外来打工者。

  近两三年,我国一些地方悄然兴起了卡拉OK活动。

  据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副局长孟晓驷介绍,目前我国已有卡拉OK歌厅近万家。3年前,北京几乎还找不到卡拉OK歌厅,现在已有107家,有激光视盘放送机142台。

  卡拉OK虽已闯进我们的文化娱乐市场,但我们的歌曲及其视盘录像带的数量、质量到现在都还不能适应需要。卡拉OK使用的激光视盘绝大部分也不是国产的。开展家庭卡拉OK活动也有一些限制:组合音响、录像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仍然算是奢侈品:卡拉OK录像带约50元一盘,每个家庭拥有量有限。(199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第5版)

  1971年,卡拉OK之父井上大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卡拉OK机。美国《时代周刊》曾撰文指出“井上大佑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