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生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液化气不经烧
可能是“假气劣气”
· 苏宁:家电套餐特卖全面升级
· 五星:厨卫节本周启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液化气不经烧可能是“假气劣气”
工商、质检部门提醒消费者,到“黑气点”加气未必真省钱
资料图片

  家里液化气突然“不经烧”了;灶头冒的火颜色不对……对这类情况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气商“短斤少两”,或者气快烧完了。其实重要原因还有一个:这是劣质液化气,有的甚至称得上假冒液化气。在江苏省工商局日前通报的案例中,就有这样的“劣质气”。

  常有液化气质量不合格

  如果“气源”就有问题,那么分装到百姓家里的瓶装液化气质量就更不好了。所以省工商局在对液化气质量进行监测时,选取的是经销企业储罐内的液化气,金湖招商局道达尔液化气有限公司经营的10吨液化气被“圈入”监测目标,并委托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进行抽检。

  质检人员对气体进行取样后,按照国家标准展开检测,结果显示所测液化气的一个重要指标“铜片腐蚀”不合格,实测结果为2,通俗来讲接近于中度不合格。工商部门随即立案调查,原来这批液化气是道达尔公司从中石化淮安清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买进的,这批货的总量是22.8吨,已经卖出去12.8吨。工商部门要求当事人立即停止销售不合格液化气,并对其处以罚款30500元,没收违法所得2150元。

  类似的液化气质量不合格案例并不少见,不久前南京市产品质检院还受委托对该市液化气产品进行了抽检,同样发现了“铜片腐蚀”指标不合格现象。在外省市的液化气质量抽检中,合格率甚至低到了20%以下,例如昆明5月份的一次液化气质量抽检,合格率只有16.67%,且检测的样品均来自液化气充装站。

  “腐蚀度”太高影响用气安全

  导致液化气屡屡不合格的原因中,“铜片腐蚀”是最常见的。南京市产品质检院气体室的专家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也是最不容易达标的。究竟什么是铜片腐蚀?不达标的话有哪些危害?

  专家介绍说,铜片腐蚀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液化气本身成分比较复杂,当里面的一些元素例如硫化氢和元素硫超标,或是其中夹带了含有硫化氢的胺液时,就会出现铜片腐蚀超标现象。检测的时候,技术人员会将一个铜片放进盛满液化气的专门容器里,在一定时间后(通常是一小时)再把铜片取出,对照一个专门的色板查看铜片被腐蚀情况。如果铜片出现了变色,但是肉眼看起来不太明显,则铜片腐蚀度为1;当腐蚀度达到2的时候,铜片变色已经很明显了;而达到3或者4的时候,铜片已经被腐蚀成了黑色……

  这一指标的作用,是用来判定液化石油气腐蚀性大小,也是对精制深度、洁净程度的反映。也就是说,液化气的铜片腐蚀度越大,它的质量就越差,对输气管道、充装液化气的钢瓶、居民家中灶具的腐蚀程度也就越严重。当这些设备经常处于“被腐蚀”状态时,就会影响到用气安全,最常见的现象是漏气,人体吸入一定量后会发生中毒,如出现头痛、精神不振等症状,严重时有麻醉状态及意识丧失。与空气混合,还会有燃烧、爆炸等危险!

  “不经烧”是因为质量不过关

  除了铜片腐蚀指标外,判断液化气质量高低的项目还有不少,它们都是导致消费者家中液化气“不好烧”或“不耐烧”的主要原因,例如总硫含量、碳三、碳四、碳五、残留物等,它们都是直接关系到液化气热值与“火力”的。

  在一些抽检中,上述项目不合格现象也并不少见。南京市产品质检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导致总硫超标的原因是液化气中含有大量二硫化物,这样的液化气不但同样具有腐蚀性,而且同样具有较大危害。如果液化石油气的硫含量过高,在燃烧时会产生毒害人体的二氧化硫或三氧化硫。假如烧气的车辆使用了这样的液化气,则排放出的尾气会污染空气,同时遇水成酸,腐蚀发动机。

  碳三、碳四、碳五项目不合格,主要是影响到液化气的燃烧性能,会出现火力偏弱的现象,这样的液化气汽化不完全,本来烧一壶开水可能10分钟就够了,但是遇上这样的液化气可能要20分钟。其次还容易产生残液,残液是居民使用石油气发生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关部门的执法检查中,曾发现过一些掺杂使假现象,主要是使用混合液冒充液化气销售。

  [提醒]

  消费者用气不能贪图便宜

  和一般的商品相比,液化气比较特殊,看不见、摸不着,普通消费者怎样才能避免买到劣质液化气或假冒液化气呢?

  工商、质检部门提醒消费者,关键还是要从正规的供气单位购买液化气。市面上也有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黑气点”、加气车,虽然便宜但未必安全,也未必真省钱,而正规的液化气经营企业则比较保险,因为南京质检部门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抽检。其次,在使用液化石油气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且避免自己动手检查,注意安全隐患,最好及时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反映情况。

  快报记者 郑春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