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营、三汊河、玄武湖、明故宫、土山、马群……这些地名南京人并不陌生,但是若在这些地名后面再加上机场二字,可能有人就觉得生疏了。
南京城内有机场,这谁都知道,可如果告诉你,在1912年到1945年短短33年里,南京曾先后建有11个机场,你会不会有些吃惊呢?小小的南京城里竟然会有这么多机场!那么,它们到底因何而建,为何选址于此?现在,我们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吗?
1927年明故宫机场位置示意图 制图 李荣荣
小营机场
存在时间:1912年—1927年
特点: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机场
原位置:小营演武厅一带
现状:玄武区珠江路演武新村
寻迹指数:★
南京资格最老,由孙中山指定兴建
小营机场诞生于1912年,这座机场的设置,和孙中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当时正在美国进行革命宣传,筹措革命经费。在他的感召下,中国同盟会美洲总支部决定筹建华侨革命飞机团支援革命。他们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募集到了资金,购买了6架寇蒂斯(Curtis)飞机。1911年12月31日,在飞行助手李绮庵、余夔和飞机装配工程师威尔霍斯的陪护下,华侨革命飞机团的两架飞机经上海转抵南京。可南京,却没有可供飞机降落的机场。于是,已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特指定小营的演武厅作为飞机场。机场非常简陋,没有跑道也没有通讯设备,只是利用操场的一块平地供飞机起降和停放。
1922年7月,直系军阀中央航空司令部设驻苏航空支队,南京小营机场成为支队练习飞行的场所。1924年,江苏督军齐燮元在南京成立江苏陆军航空队,航空队驻扎的南京小营机场除修建飞行场地外,还布置几座简单的棚房。当时的空军人员少、机型小,就在小营机场起降已有富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空军编制扩大、飞机增加、小营机场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废弃。
为了寻找这个南京最老机场的更多踪迹,2009年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南京小营附近,寻访小营机场的知情者。在兰园菜场旁边的演武新村,记者向一位78岁的刘大妈打听,刘大妈说她没有听说这里有过一个飞机场,倒是知道以前小营这里有个车站可以直达中山陵那边的一个机场。
而另一位姓李的大妈告诉记者说,解放前,这里确实有过一个机场,整个兰园菜场都是飞机场跑道。但很快有人推翻了她的说法,一位先生说,兰园菜场原来是一条河,填了土成平地的,和飞机场一点关系都没有。
由于小营机场建立和弃用的时间均较早,距今年代久远,因而鲜为人知。
明故宫机场
存在时间:1927年—1956年
特点:南京首座民用机场,南京首开夜航航班的机场
原位置:西临秦淮河支流、北接中山东路,东接御道街,南靠明御河
现状:多为商住楼
寻迹指数:★
原址上,如今竖起座座高楼
1927年年底,国民政府航空署在明故宫遗址清理瓦砾,修建一条土跑道和几间简易棚屋,建成明故宫机场。明故宫机场西临秦淮河支流、北接中山东路,东接御道街,南靠明御河。机场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左右,可供“可塞机”起落。
所谓的“可塞机”实际上是一种可携带100公斤炸弹的轻型轰炸机,由著名的美国Chancevought军工厂出品,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飞行武器。由此可见,和小营机场一样,明故宫机场建立的初衷,也是出于军事的考虑。
明故宫机场修建后,经历了三次扩建。
1929年4月的第一次扩建,将原来的土跑道扩成800米长的碎石道面。这年8月,明故宫机场首次开辟上海-南京航线,运载2000多封邮件的飞机在明故宫机场降落。
1946年12月28日一天之内,三架客机先后在上海地区因浓雾影响而坠毁,共死亡77人,重伤22人。之后,民用机场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47年6月,明故宫机场进行第三次扩建,拓长跑道、新建候机室,还增加了夜航灯光设备。
此后,由于机场紧靠市中心,地形局促,四周高层建筑多,净空条件差,明故宫机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1956年7月,民航南京站由明故宫迁至大校场。
明故宫机场可以说是南京市民最熟悉的老机场。在金城机械厂宿舍区,一位姓潘的阿姨告诉记者,金城机械厂是1956年从上海搬来的,他们当时来的时候,机场的旧貌还在,而在靠近瑞金路的地方,还有两排飞机场的办公楼。当时,那一带还属于南京的乡下,从中山东路往南,明御河往北,都属于明故宫飞机场,非常壮观。可现在,这里竖起了一栋栋高楼。几年前机场的办公楼还在,但现在也拆了建成住宅楼了。明故宫机场也只能成为老南京的记忆。
三汊河水上机场
存在时间:1930年8月—1931年11月16日
特点: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水上机场
位置:先在三汊河,后移至挹江门外中山北路末端的江边
现状:周围高楼林立
寻迹指数:★
使用不久之后,弊端显现
民国时期,考虑到民国首都南京作为当时的全国军事政治枢纽、水陆飞机通行的要道和航空国防交通规划各干线的起点,首都地区的机场场面应较为广阔,场面设备也必然力求完善,为此,国民政府航空署在下关三汊河设置了水上机场。
1930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下关三汊河设水上民用机场,设有浮桥码头,因该地段偏僻,且夏日江水泛滥,不久后即考虑迁址。河口地区水面开阔,净空条件好且避风浪,因而被选作水上机场场址。于是,次年11月16日,该机场移至挹江门外中山北路末端的江边。这里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机场设有风标、气压表、寒暑表等气象设备和200瓦无线电短波电台通信设备。
如今,三汊河东南面是今年4月刚开馆的渡江纪念馆新馆,北面是世茂滨江住宅区。河口风很大,掀起层层波浪,偶尔会有一两艘货船出现在人们视野,记者问及周围市民,他们皆表示不知这里曾经有过水上机场。
大校场机场
存在时间:1931年至今
特点:寿命最长,历史遗留最多的南京民国老机场
原位置:大明路以东,七桥瓮以南的大校场
现状:基本不变,只是缩小了近三分之二
寻迹指数:★★★★★
(编者注:建议待该机场搬迁后再行参观)
大校场机场曾经笑傲全国
在明故宫机场从军用机场逐渐转为民用机场的过程中,当时的交通部和军政部航空署也在为军用机场寻找合适的地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他们相中了位于大明路以东,七桥瓮以南的大校场。
1929年,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先是征收大校场土地,作为训练靶场。1931年4月5日,航空署又投资建立航空学校,不久后,确定大校场建军用机场。
1934年,大校场机场扩建,建有一条长800米、宽50米的土跑道,该机场是首都唯一的空军基地。
1947年夏天,机场改造,新建跑道设在原有跑道南侧,按照国际民航组织B级标准设计修建,长2200米、宽45米、厚0.3米,道面是水泥混凝土结构,可以承受负荷重量80吨的飞机,是当时国内最新式的坚固跑道道面。到1948年4月29日竣工时,总投资达840亿元(法币)。建成后的大校场机场在全国独领风骚。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7月,空军某部和民航南京站合用大校场机场。此后又先后对大校场机场扩建两次。
改革开放后,扩建大校场机场刻不容缓。1992年9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设南京禄口新机场,作为大校场机场的民航迁建机场。新机场于1997年正式投入使用,至此,大校场机场作为民用机场的历史正式结束。
2009年8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大校场机场,试图寻找一些历史的碎片。驻宁空军某部的张高工告诉记者,这里面还保留着当年的一些旧迹。
在大校场机场门外一处偏僻的地方,记者发现了一栋典型的民国建筑,门很高,外墙玻璃面很大,墙面黄色,大门朱红,门口还竖着一对石狮。在两扇大门的下面,还分别雕有国民党的党徽,但现在已经用红漆封住了,不过仔细分辨,还是能依稀看到一个突出的圆形。原来,这就是当年宋美龄的候机楼。现在,这里被一家私企租作办公楼。
在一个空旷的院子里,一排古旧的平房正对大门,据张高工介绍说,这里曾经是林彪疗养的住房。蒋介石和宋美龄也曾在这里居住。走进了这栋楼,里面别有洞天,原来这是一个四合院。里面一些房间已成为战士们的娱乐场所,有乒乓球室、台球室等。机场里,还有两个机库也是解放前留下的,现在也还在使用。有一些“机窝”以前就存在的。1972年周总理下令修建的民航候机厅,在禄口机场建成前,搭乘民航客机的人都从那里安检登机,很多人关心它的现状,张高工介绍说,老民航候机厅也完好存在,另有用处。
张高工说,随着城市化发展,大校场机场的面积变小了,以前有4000多亩,现在只有1500多亩了,据说,整个机场都要搬迁了,大校场机场可能又将成为历史。
玄武湖水上机场
存在时间:1937年5月—1937年12月
特点:专为方便蒋介石到樱洲别墅而设立的南京民国老机场
位置:玄武湖樱洲南面水面
现状:已无踪迹
寻迹指数:★
为国民政府要员便利专设
1937年5月,为方便蒋介石水陆两用型专机起降,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内北极阁对面玄武湖建立临时性水上机场浮码头一座。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水上机场随之废弃。
玄武湖发展研究室的詹宁部长告诉记者,在民国时期,玄武湖确实曾经有过一个飞机场,飞机场的位置就在玄武湖的樱洲,飞机直接落在樱洲附近的水面上,方便蒋介石等人下了飞机就到樱洲上的别墅里。
记者问现在是否还能看到当年飞机场的遗迹,詹宁说,水上飞机场本来就设备简陋,飞机也很小,直接在水上滑行就可以了,不像陆地上的飞机跑道那么要求高,要求地面非常平整,所以水上本身也就没什么设备,现在更看不到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了。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戎丹妍
曾于小营机场起降的“寇蒂斯”飞机,年式1911年,乘员1人,机高2.3公尺,净重700磅,时速80公里
曾在明故宫机场起降的轻型轰炸机——“可塞机”
1919年,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
宋美龄的专机“美龄号”多次起降于明故宫机场和大校场机场,见证历史风云
曾在中山陵临时机场起降的“马丁”中型轰炸机,最大时速383千米,装备3艇7.62毫米机枪,是当时中国空军装备中最先进的飞机
民国时期,在明故宫机场起降的民航客机就是这种“美制C-47型”飞机
日本侵华期间,在南京多个机场起降过的日本零式战斗机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1945年马群机场位置示意图 制图 李荣荣
中山陵临时机场
存在时间:1937年8月—12月
特点:使用时间最短,专门停放重型轰炸机,唯一由公路改造的南京民国老机场
位置:南京市区通往中山陵的一段道路
现状:尽管踪迹难寻,但赏景之余没准就有新发现
寻迹指数:★★★★★
为重型轰炸机特开的中山陵临时机场
在南京的老机场里,最有特色的就是中山东路上的一个临时机场,机场为何修到了马路上?说起来,还和抗战有关。
1936年年底,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制定的1937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向空军要求,“准备全部轰炸机袭击敌之佐世保、横须贺及其空军根据地,并破坏东京、大阪等大城市”。
要轰炸日本,就需要轰炸机能飞抵日本领土。当时中国空军拥有的马丁-139WC和萨伏亚S-72重型轰炸机可以飞抵日本本土。其中马丁-139WC轰炸机,是美军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所装备的标准轰炸机,中国一九三六年以民众募集的资金订购了九架,1937年2月至8月分批到货。
马丁-139WC重型轰炸机速度快,载弹量大,是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这种重型轰炸机,南京地区的机场无法满足起降需要,因此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决定将市区通往中山陵的一段道路改造成临时飞机跑道,并下令征收一些年轻的难民进行跑道工程改建任务。为了避免日军飞机侦察和轰炸,修建工程利用夜间施工,在煤油灯照射下进行抢修。
该路宽为10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为碎石沥青路面,改建便利。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新跑道很快开始试用。后因战局变化,马丁重型轰炸机移驻南昌。公路机场也因此被废。
那么,现在还能寻着这条曾经作为跑道的公路吗?
记者沿着中山东路一直到了中山门,再到中山陵,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遮蔽了炫目的烈日,只留下斑驳的影子。没有印象中应该出现的特别宽敞的公路,记者只好求助于号称中山陵“活地图”的文保专家刘维才老人。但他一口就否定了中山陵曾有公路被作为机场的事情。“1928年为孙中山奉安修建的中山东路,80年过去了,从未扩修过。不信,可以看看道路两旁的树木,1928年修路时栽种的,如今和所有当时同栽的树一样,棵棵粗壮,一人都抱不过来,根本就没动过。如果扩建,这树必定会遭殃,哪里还能长成现在这样。”
看来,这个民国老机场又是踪迹难寻了。不过,这么大的一个中山陵,没准它就藏在密林深处,如果感兴趣的话,倒是可以探访一下,没准它会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
草场村机场
存在时间:1938年—1945年
特点:侵华日军在南京修建的第一个机场
原位置:麒麟门附近吴家墩励志庄草场村
现状:地铁二号线工地
寻迹指数:★
市民只知草场村有养鸡场,不知草场村有飞机场
1937年到1945年,日本人占领南京期间,一方面扩建原有的机场,另一方面还开始兴建机场。日本人建的机场都是为临时性试用的野战机场,目的主要是为了军事作战,也利用这些机场进行民用目标的轰炸。他们先后在南京建有三座机场。其中一座就是1938年修建的草场村机场。
关于草场村机场,抗战胜利后,鲜有提及。2008年,中国民航大学交通工程学院的欧阳杰副教授在调查中发现了这个被湮灭了机场。
欧阳杰告诉记者,根据文字记载,这座机场位于南京市麒麟门附近吴家墩励志庄草场村。1938年,侵华日军在这里开辟跑道,建设飞机场,机场场面为长方形,长1500米、宽60米。1945年1月,机场报废,当地人在上面填土恢复种植。
记者决定探访草场村机场,在去之前,记者向南京栖霞区公安分局户政中心打听草场村下落,一位工作人员说,草场村就在马群,但现在草场村不存在了,因为地铁二号线正好经过这里,村民已经拆迁到别处了,那里是否有过机场,他不清楚。记者又请教了马群街道办事处的一位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草场村没听说过有飞机场,养鸡场倒是有一个。
记者不死心,仍然来到麒麟门附近,一路打听找到草场村,这里地铁二号线工地一片忙碌。记者转而来到该村村民拆迁后居住比较集中的融康苑。在22栋楼下,记者询问了一位原草场村的村民,她告诉记者从未听说过草场村有过机场,其他村民的答复也是如此。
土山机场
存在时间:1939年至今
特点:最纯粹、专一的军用机场,面貌保存较好
原位置:江宁东山文靖路上
现状:基本保持不变
寻迹指数:★★★★★
(编者注,建议待该机场搬迁后再行参观,搬迁时间未定)
土山机场,深藏城区偶尔露峥嵘
土山机场离大校场机场很近,只有3.7公里,所以这两个机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共用一个航空区域。但是和大校场机场的混凝土跑道不同,土山机场采用的是碎石跑道。长1600米,宽50米,两端还有保险道各100米。该机场是侵华日军在1939年修建的,也与草场村机场一同成为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空军起降地之一。所不同的是,1945年日军投降后该机场并未就此废弃。
有关军事研究专家告诉记者,因其与大校场的临近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资源共享”,该机场得以继续利用。至今,江宁城区的发展越来越热闹,土山机场和大校场机场都渐渐成了“城中机场”,但仍然作为军用直升机场在使用。
居住在土山机场附近的市民,对这里飞机“哒哒哒”的马达声也并不陌生,尤其是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驻在土山机场的空军某搜救团为抗震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于5月13日凌晨从南京出发,在20来天里他们驾驶5架飞机执行救援任务290多架次、飞行了240多个小时,从交通被阻的山区成功救援了一大批受灾群众,并且多次成功投放救灾物资。
但老百姓还是认为,土山机场与市民住宅小区零距离并不好,“噪音很大,绝对对生活有干扰。”前不久,有消息称这土山机场会和大校场机场一样将迁址别处,此处供江宁城建进一步规划;但也有人认为搬迁可能性不大,土山机场还要征地和扩建。
马群机场
存在时间:1945年3月左右—9月
特点:尚未投入使用的南京民国老机场
原位置:马群附近宁芜铁路和百水河之间
现状:百水芊城等居民社区
寻迹指数:★
还没建好就被废弃的马群机场
日本人占领南京期间修建的又一个机场位于马群。马群机场距离南京7.5公里,碎石跑道长1450米、宽40米,机场跑道位于宁芜铁路和百水河之间,日军当初为何选择在这样一个狭长地带修建飞机跑道?并且一边临河,一边临铁路,似乎并不安全。
中国民航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欧阳杰副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选择临河或者靠近铁路的场址,是近代机场比较普遍的一个做法。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的机场可供水陆两用飞机起降使用,货物也可采用水路交通方式进场;河岸地区普遍地势平坦,占用耕地少,适合机场建设;此外,除白天可帮助驾驶员进行目视飞行外,也便于在夜航时容易识别机场,可利用河流的反光作为参照物来寻找机场,便于飞机顺流或逆流进行空中目视航行;对于军用机场来说,也可利用河面的反光起到隐蔽机场的效果,例如濒水的机场跑道多与河流平行,对于敌机的高空俯瞰具有天然的遮护作用;同时,机场场址临水,为机场场站人员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也有利于在机场施工时就地取用河卵石。
1945年,为方便日军侵略战争使用的马群机场在开工6个月后,就因日本人投降而停建,机场被废弃。
2009年8月5日上午,记者来到马群百水河附近寻找这个机场。在一排叫“上水坊”的单元楼下面,记者遇到了一位名叫陈永海的81岁老人。记者很快就发现找对人了。陈永海说,“这个机场,我不仅听说过,还见到过,不仅见到过,我还就是当年修建这个机场的工人。”
陈永海告诉记者,飞机场就在这里的整个大社区里,是日本人修建的。当时日本人强征了周围很多村子的人来修这个飞机场。当时这里的村子有南湾营、百湾营、枣园等等,他则住在离这里有几公里的明孝陵附近的明陵宫村,离这里很远。
陈永海说,日本人是在1945年上半年来修建这个机场的,但这个飞机场并不是用于作战或者起落飞机而修建,只是用来做放置废弃飞机的场所,比如断了的机翼、机身等。但修了没多久,日本就战败了,这个机场就没修下去,只是修出了一条很长的飞机场跑道,跑道大概有二三十米宽,几百米长,飞机场的规模大概有几百亩地。陈永海在这里只是上了两天工,干一天的活可以发到一升米。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铲平土地,因为飞机场需要道路非常平整。每天他从早上过来,干到晚上才回家,非常辛苦。
至于后来飞机场变成什么样,什么时候消失的,陈永海就不太清楚了。而附近一位77岁的夏月英老人听说记者要打听飞机场的事后,便告诉记者,她以前在这个飞机场干过,就是把大块的石头敲碎,而这些石头就是用来铺飞机跑道的。夏月英说,她当时还很小,才十岁出头,一天的工作很累,但却拿不了几个钱,就几个铜板。
但这次修机场还没有修完,只修了一半,日本人就跑了。
夏月英说,日本人跑了后,这里就荒废了。解放后,这里成了生产大队的牧场,因为机场跑道上铺着石头,庄稼在上面长不了,只能养牲畜。后来牧场也荒废了,2000年后,这里被规划建设成小区,百水芊城等商品房就在机场上建立起来了,而当年的飞机跑道就在秀水坊小区所在位置。
溧水机场
位于溧水境内的两座机场昙花一现
民国时期,为首都防卫的需要,航委会要求江苏省政府兴建溧水机场。溧水机场1936年开始修建,位于南京市溧水县东门外章家庄,距县城中心1.5公里。同年冬建成,机场长1500米,宽1200米,没有跑道,场地平坦,临时碾压,可作迫降场,也可以扩为野战机场。1937年,机场废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弃的溧水机场一度成为南京宏光机械厂试伞基地。
此前的1934年,在溧水县城北门外1公里左右的地方,还建有一座机场,机场场面呈方形,东西和南北向纵横1000米。
(感谢中国民航大学交通工程学院欧阳杰副教授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戎丹妍 郑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