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发现 清末“全运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1910年,首届“全运会”亮相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1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1910年,首届“全运会”亮相南京
  1910

  年,首届“全运会”亮相南京

  ■清末,“全运会”亮相南京,运动场在哪里?

  ■运动员的大辫子妨碍行动,该如何处置?

  ■第一届“全运会”都设了哪些项目?

  2009年10月26日,第11届全运会将在山东拉开序幕。四年前,南京是全运会的东道主。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南京第一次举办全运会,早在民国之前的1910年,南京就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由于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这段历史鲜为人知。近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陈仲丹先生,他为记者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运会的诸多细节。

  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

  资料图片

  南洋劝业会倡导者端方

  资料图片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吕远 张荣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赵杰

  福建路与三牌楼大街交界处一个小广场的碑上刻着南洋劝业会会场示意图

  位于中大医院附近的劝业路

  位于中大医院附近的劝业村

  1907年,南京首次学生运动会不要门票

  清朝末期,被动不堪的窘境,日落西山的困顿,迫使民间知识界和统治精英反思中国人“身体”所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具体主张上有一些差异,但朝野似乎一致认为,身体之塑造是适应新时代的必需资本。

  为体现对学生体育的重视,官方开始重视各种运动会的举办。1907年,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举办了南京历史上首次全城学生运动会。南京城内外有80余所学校参加,比赛及表演项目多达69个,比如竞走,包括夺标竞走、三足竞走、写字竞走等;田赛如持送铁弹、持竿跳高、跳高;体操项目有单人球杆、瑞典式体操、哑铃操、木棍操、兵式操等;军体项目如击剑、刺枪等。这些比赛项目基本上都是仿照日本而编排的。

  学生、家长及市民成为主要观众,观看人次超过万人。为了捧端方的场,南京的大小官员都出席了开幕式。端方也在运动会举行的当天到了比赛现场。既然以锻炼身体为目的,自然不存在购票观看一说。此次运动会举办得很热闹,成为继成都、杭州之后最大的一次学校联合运动会。

  美国传教士倡议促成,全运会开幕给劝业会助兴

  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以顽固守旧著称的清政府“一把手”慈禧太后不得不同意了西学、变革。要学西学,不走出国门是不行的,于是,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使欧美考察宪政,途中顺道参观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与渔业赛会,载泽等人看过之后大吃一惊,热血沸腾。

  回国之后,端方力主仿效西方进行产业大竞赛,以激励国人实业兴国的信心。端方当时不仅是两江总督,管着江苏、江西、安徽三省,还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商务部长,1908年,端方便奏请皇帝,要在江宁(现在的南京)召开南洋劝业会。

  端方刚刚西学回来,他的建议清政府立马同意了。还拨了专款,只可惜,劝业会还没开,端方就不在其位了。两年后,即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揭幕。就在会展期间,当时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办“体育干事训练班”的美国籍传教士爱克斯纳正在为如何在中国推广体育发愁,规模盛大的南洋劝业会使他感到机会难得。于是,他通过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倡议在会展期间组织一次全国性规模的体育赛会。显然,爱克斯纳是受了现代奥运会的启发,因为无论是1900年的法国巴黎奥运会还是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都是和博览会一起进行的。

  爱克斯纳的倡议引起了巨大反响,不少学校很快自发组织起来。清政府官员心想,这是好事情啊,不是能壮大劝业会的声势嘛,于是同意了。

  10月18日,比赛正式拉开帷幕,比赛地点说法很多,据南大历史系陈仲丹教授的考证,应该在今天的湖南路狮子桥以及灯光隧道一带,而且那里至今还有条劝业路。

  作为当时劝业会的“助兴产物”,全运会的规模不大,只有140人参加,多为学校学生。当然那时候学校的人数一般都很少,就好像大名鼎鼎的金陵女子学院培养的学生总共也不过千人,只有999人。

  辫子盘头顶、布鞋充当运动鞋, 运动会没有一名女运动员

  这次运动会从18日开始,22日结束,总共开了5天。比赛的场地和我们现在的体育场是有区别的,从资料来看,它不是椭圆形的,而是圆形的。比赛地点是临时弄出来的一块空地,在整个劝业大会场的北面,没有看台,条件比较简陋,当然那时候外国也好不到哪里去,1900年,巴黎奥运会的赛道都是临时挖的。

  参赛的140名运动员戴着青、红、紫、蓝、黄五色标带分别代表华北、上海、华南、吴宁(苏州、南京)、武汉五区。这些运动员组成是:华北队20人、上海队40人、华南队28人、吴宁(苏州、南京)队31人、武汉队21人,参加的学校有:圣约翰大学、南洋大学、天津青年会日校、武昌文华大学、天津工业学校和协和文书院等6所学校。

  尽管1900年巴黎奥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女运动员,但奥运会的鼻祖顾拜旦本人就反对女运动员参赛。而清朝末年,封建意识强烈,让一个年轻的大姑娘在众多大老爷们的目光包围下做各种身体动作,别说姑娘们自己不愿意,社会风气也不允许。因此,本届全运会上清一色的男性。

  运动员的着装都是长衫长裤,他们的脚上穿着各式各样的鞋子,以“千层底”的布鞋为主。尽管在之前的奥运会上,各种适合运动员的运动鞋都登场了,美国各大制鞋公司广告铺天盖地,并出现了运动鞋邮购项目,但对于封闭的清朝国民来说,运动鞋几乎是闻所未闻。

  那么,他们头上留着的那根打小儿就没剪过的辫子怎么办?它们肯定对田径项目有一定的影响,慈禧说过,变革可以,但辫子坚决不能剪。但是,跑步比赛中,辫子老是鞭打屁股,容易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于是,许多运动员都将辫子盘在头上好几圈,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戴了顶奇怪的黑帽子。

  91米赛冠军成绩是10秒8, 竞走就两人边走边打

  这届全运会竞赛项目只有四个:田径、足球、篮球和网球。田径以竞走和赛跑为主,有五十码、一百码、二百二十码、四百四十码、八百八十码跑,一百二十码低栏,八百八十码接力,跳高,撑竿跳高,跳远,铅球、链球等十二个单项。铅球、链球的重量当时以磅来计算,差不多重11斤。

  竞赛“俱按外国运动场规则”,有许多项目现代已不多见。据说,二百二十码竞走比赛在两位运动员之间进行,双方各持一根细木棍,边跑边用木棍击打对方,阻止对方前进,互相击打,谁第一个冲过终点即为胜利。

  所有比赛成绩的录取以前三名为限,团体则按5、3、1计算,冠军计5分,依次类推。前三名的个人和现在一样奖金、银、铜牌。从成绩来看,100码相当于91米,冠军的成绩是10秒8,而现在百米的世界纪录是9秒69,当时跳高冠军的成绩大概是1米62。

  最后,上海区获高等组田径、网球两项冠军,总分第一;华北区获中等组总分第一;上海圣约翰书院获学校组比赛总分第一。由于篮球运动在全国并不普及,因此只是表演项目。华北、上海和吴宁3个队参加。华北与上海队的决赛则转到上海青年会的篮球房进行,结果华北队获得了冠军。

  据记载,当时的运动会,每日参观者达到4万多人,“济济跄跄,颇为盛极一时”就是形容当时情况的。

  除了总裁判长,其他裁判都是外国人

  这次运动会从筹备组织到制定规则、裁判、工作人员几乎全是外籍教士包办的,连运动会中的文告也是用英文宣布的,径赛距离用的是码制,田赛大量用英尺制。比赛所有的裁判都是外籍人士,以美国人居多。但,裁判长却是大名鼎鼎的时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董事的张伯苓。本次全运会,就是他与北京青年会总干事格林、上海青年会体育干事爱克斯纳等人共同组织的。他被称为“南开之父”,也有人称他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伯苓原来是北洋水师的,后来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在张伯苓的学校,每个学生必须坚持运动,而且制定了运动成绩的标准,学生达到达标成绩才能合格。在张伯苓的影响下,南开中学的运动成绩非常突出,还出现了闻名中国乃至亚洲的篮球队“南开五虎”,他们曾经战胜过当时不可一世的菲律宾队。

  1908年他从第4届伦敦奥运会上带回来的一系列幻灯图片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国人,他率先提出中国人要去参加奥运会,于是根据张伯苓的提议,时人便产生了三个想法,“何时去参加奥运、何时能胜利、何时能举办奥运”。如今,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也算了却了张伯苓百年前的心愿。

  上海《时报》驻扎南京,全程跟踪报道

  这次全运会,媒体高度关注,竞争激烈。比如上海的《时报》对于此次“全运会”的报道长达一个星期之久,并且多次运用了大字符,大篇幅。

  在1910年10月18日“全运会”举办的第一天,《时报》的第四版面“本埠新闻纪事”中,做了题为“中国全国运动会”的报道:中国第一次全国联合大运动会定期九月十六(编者注:指农历)九时起至二十午刻止,于约翰大学邮传部等高等实业学校东吴大学堂青年会附属中学均停课一星期以便与赛及观赛者赴此盛举,特定有专车数辆准于星期一即十五日早晨九时齐集动身,有与往观者可速至本埠四川路中国青年会事务所内报名……兹再将秩序探列如左(星期二)五部大运动会,(星期三)网球会,(星期四)联合学校大运动会,(星期五、六)足球与篮球会。

  接下来的每一天,《时报》都有特派记者驻守南京,对本次全运会做全方位报道,包括比赛详细成绩、获奖名单、观众反应,等等,多以专题报道形式出现,内容通过电报在第一时间发送本部,报纸报道的内容不同于其他报刊。同时,版面较多,规划整齐,一目了然。

  而《申报》也在全运会当天,以《各界之观会热》为题,详细报道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一些学校组织前往观赛的情况,其中包括一些女子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其盛况之空前,前所未有。遗憾的是,由于技术限制,除了文字,这届运动会没能留下任何图片资料。

  事实上,尽管有人去看,但当时体育并不被重视,观赛也是因为参加劝业会,顺道看看比赛。对于从西方传来的诸如网球、篮球等运动,很显然,除了凑热闹,他们并不感兴趣。

  那么,当时中国人平时都玩什么运动呢?很显然是武术、滑冰,武术已经不用多说,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人去了,颗粒无收,最后走的时候玩了把武术,轰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西方人也惊呆了,原来中国有这么厉害的运动。

  滑冰中国也有传统,康熙时代,大冬天的,曾有士兵溜冰打过仗,八旗子弟早就会玩花样滑冰了,经常表演给皇帝看,什么童子拜观音,速度滑冰,他们都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