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以来影响南京乃至江苏的第一个台风。昨天,江苏省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警报,并将南京的台风消息升级为台风警报,随着台风莫拉克越来越近,其外围势力将在江苏淮河以南地区,掀起一场持续时间长的降水,局部地区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天气。南京从今天夜里到10日,将有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天气。江苏省气象局已经连续第三天发布重要天气报告,专家称要密切关注和防御“三碰头”(即台风、天文大潮、长江洪峰通过江苏同时出现)造成的灾害。
台风、天文大潮、长江洪峰“三碰头”
两个台风都很诡异
中央气象台昨天继续发布台风红色警报和暴雨橙色警报,受到“莫拉克”和“天鹅”的影响,台湾、浙江、福建以及海南等地将有暴雨或大暴雨。
“莫拉克”距离江苏最近,外围势力会直接影响到江苏淮河以南地区。专家告诉记者,到了昨天14点,“莫拉克”中心位置在福建省福州市偏东方向大约410公里的洋面上,目前正以每小时10—15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预报显示,有可能于8日夜里到9日白天在福建北部到浙江中南部一带登陆。
“天鹅”虽然距离我们较远,但是却更为诡异,本来“天鹅”已减弱成热带低压,但昨天下午在进入北部湾后,又再次加强为热带风暴。专家告诉记者,两股台风同时出现,有可能引起“双台风效应”,互相牵制影响,“莫拉克”的路径也许还要变化。
江苏严防“三碰头”灾害
根据预测,台风“莫拉克”将携风带雨严重影响江苏。8月6日,江苏省防指召开防御台风“莫拉克”视频会,对防台防汛工作进行部署。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于波介绍说,“莫拉克”影响期间,正值天文大潮,且长江洪峰有可能在此期间到达江苏,要密切关注和防御“三碰头”造成的灾害。
江苏副省长黄莉新在会上说,一要认真落实责任制。苏南和沿江沿海等地要密切关注台风动向。二要加强水利工程调度和防守。加强对太湖大堤、长江江堤、海堤等堤防的巡查防守,落实应急抢险预案,确保堤防安全。三要确保水库安全。四要认真做好城市防台风的相关工作。五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城乡危房及简易房屋检查,落实安全撤离措施和人员撤退方案。
南京升级为台风警报
昨天,省气象台对全省淮河以南地区发布了台风警报。受“莫拉克”影响,7日夜里~9日,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将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偏东大风,风力陆上7~9级,江河湖面8~10级,海上9~11级;10日~11日,江苏大部分地区将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陆上6~8级,沿海8~10级大风。
为此,省气象局建议:近海海域作业的船舶回港避风;加固有关港口的设施;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加固危房、工棚、围板、广告牌等;提前做好城市内涝、农田积涝和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特别注意强降水对太湖流域造成的影响。
昨天,南京地区将台风消息升级为台风警报,南京风力逐渐增强,大部分地区将有偏东大风,7~10日陆地6-9级,8日夜里~10日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快报记者 刘峻
南京三日天气
今天
明天
后天
阴有阵雨,雨量可达暴雨,23~27℃
阴有阵雨,夜里中到大雨,偏东风4-5级阵风6级,并逐渐增强到5-6级阵风7级,24~28℃
阴有阵雨,雨量可达暴雨,22~26℃
昨天,南京止马营社区居民举行了“啃秋”比赛 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台风立秋碰面,引发三大悬疑
晚立秋,热死牛?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昨天立秋时间为17时01分,应该属于晚立秋,是不是就意味着今年“秋老虎”会咬人呢?江苏生态学会的专家告诉记者,确实有这样的可能,农谚说夏天不热,秋天不凉,就说明如果夏天不热的话,秋天可能也不会凉爽,大气候都比较异常,今年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凉爽天气,让人有理由相信8月恐怕不会一凉到底。
不过,从中期预报来看,受台风影响,近一周,南京暂时都不会有“秋老虎”。受台风影响,南京未来一周不会有高温天气,后期天气稍转好,气温升到30℃。
这个不算“秋台风”?
尽管8月7日就立秋了,这个台风算不算以往破坏力极强的“秋台风”呢?专家告诉记者,眼下的台风还不算秋台风,因为气候上的秋天还没有到来。一般到9月下旬,“秋分”节气过后,气温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南方各地的炎热也渐渐画上一个句号,这个时候“秋台风”才可能频频出现,而且来势汹汹。与盛夏时期的台风相比,秋台风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往往出其不意破坏力强。
今天,“莫拉克”加速而来?
所谓“双台风”效应,是指两个台风靠近时,它们将绕着相连的轴线形成环状,且互相做反时针方向旋转。要产生“双台风”效应,两个台风距离必须要在1500公里以内。目前,“天鹅”和“莫拉克”两个台风相距2000公里,暂时没有出现“双台风”效应。但“天鹅”移动缓慢,万一不进内陆,而是急转弯回海上,一旦“莫拉克”追到东海来,那么出现“双台风”效应的可能性就大了。
专家说,目前来看,“莫拉克”和“天鹅”距离较远,7日以前两者之间无相互影响,7日以后随着两者距离的接近,它们的相互作用会明显起来,从而可能产生“莫拉克”移速加快、“天鹅”移速减慢等“双台风”效应。
快报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