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都农民朱文玉,绰号石头,人称“朱石头”,男,1893年生于江都真武镇谈套村,1954年因患肝腹水不幸病逝。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江都里下河水乡的普通农民,上个世纪30年代曾经收养过刘少奇的儿子刘允若(小名毛毛,朱文玉一度给其起名朱鸿兴)。
8月4日,记者采访中共江都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并与当年采访过朱文玉女儿朱鸿楼、女婿陈保定的同志取得联系,了解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上海探亲
带回一个小男孩
事情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32年,朱文玉到上海探望继母姚庆玲,继母把一个名叫毛毛的小男孩给他,要他好好抚养。朱文玉当时喜出望外,因为他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小孩,只是在前几年收养了一个小女孩。于是,朱文玉高兴地把毛毛带回老家江都杨庄镇,并给孩子取名朱鸿兴。
小毛毛当时两岁左右,因遭受磨难,瘦得只剩皮包骨头,害了一身的疮,还不爱讲话,朱文玉四处奔走,为他请医抓药。一年后,毛毛终于恢复了健康,也学会了说话。
当时,朱文玉除了租种地主家三亩田外,还常常打短工,其妻则替人家绩麻、结网,苦苦维持这个四口之家。尽管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们十分疼爱孩子,常把磨下来的白面给孩子吃,自己吃黄面和黑面。家里的母鸡下蛋也舍不得卖,为的是给孩子增加营养。
等孩子稍大一些,朱文玉望子成龙心切,便省吃俭用,将13岁的女儿鸿楼和9岁的儿子鸿兴送到当地师塾读书。姐弟俩十分友爱,鸿兴背不上书时,姐姐就耐心地教他,家务劳动也拣重的做。鸿兴也爱劳动,放学之后就背一个粪筐到处拾粪。鸿楼18岁那年,嫁到离家八九里地的陈家甸(现在江都双沟境内)。因为姐姐家人手少,鸿兴还经常到姐姐家帮忙做农活。
身份揭晓
毛毛是刘少奇之子
1946年的一天,乡干部带了几个陌生人上门,找到了朱文玉,向他介绍了10多年前他从上海带回来抚养的男孩的身世。这时,朱文玉才知道,这个当时叫毛毛的男孩竟然是刘少奇之子。
原来,1932年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刘少奇同志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艰苦的对敌斗争。刘少奇的夫人何宝珍不幸牺牲,两男一女中,大儿子和女儿流落民间,剩下幼儿毛毛暂留在父亲身边。
当时,刘少奇同志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哪有时间照顾小孩。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党委托地下工作者、朱文玉的继母姚庆玲物色一个可靠的人来抚养毛毛。这时,正好朱文玉从江都到上海探亲,于是,姚庆玲便把毛毛托给他抚养。
为子成材
朱文玉毅然割舍亲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党中央十分关心少奇之子的下落,周恩来曾亲自过问。党组织从姚庆玲那里得知了毛毛的下落。于是,专门派人赴华中二地委寻找朱文玉。从二地委到江都县委以及真武、杨庄、丁伙等地的干部,也都在积极地分头查找。
1946年的江都斗争形势较为复杂,乔墅北为解放区,乔墅南面为国民党统治区,毛毛常住在姐姐家,加上朱文玉家也经常迁移,派来寻找毛毛的干部在里下河水乡足足找了三四个月,找到了好几个朱文玉,但都不是“石头”。最后,在当地人民政府有关同志的配合下,终于在杨庄镇谈套村找到了朱文玉。
当朱文玉得知收养的孩子竟然是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儿子时,十分吃惊。眼看着十多年来朝夕相处的孩子就要分离,他说什么也舍不得。当时鸿兴已被送到上海学做皮鞋,在当地领导干部的劝导下,朱文玉毅然割舍了这段亲情。夫妇俩来到上海,中共代表团一位同志亲自接见了他。这位同志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磨练、学习,才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现在孩子回到他亲生父亲身边,能更好地培养他成材。”这位同志还安慰朱文玉,“三年内要让孩子安心学习,三年后,你们父子照样见面,照样通信。”
当天,朱文玉夫妇到上海找到鸿兴,孩子看到父母突然从乡下来到上海,后面还跟着一个陌生人,感到十分惊奇。当朱文玉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讲了一遍后,鸿兴这才明白自己的身世。在养父家生活了十多年,就要分手了,又不能与相依为命的姐姐当面告别,鸿兴觉得十分遗憾。临别前,朱文玉夫妇与鸿兴走进上海提篮桥万象照相馆拍照留念。望着火车带着儿子渐行渐远,朱文玉夫妇忍不住泪如雨下。
不忘养父母
毛毛曾写信感恩
回到少奇同志身边后,朱鸿兴改名为刘允若,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抚育他成长的养父母和情同手足的姐姐。1948年,杨庄解放后,允若给朱文玉写来了一封信:“在战争年代里,我的亲姐、亲兄失散外地,寄养在人家,现在都找到了,全家团聚,望父亲大人放心。”
1950年,少奇同志又亲自给朱文玉写信。据朱文玉的女婿陈保定回忆,信的开头这样说:“文玉兄,吾子承蒙抚养,感恩之至。”
1953年春,朱文玉妻子去世,刘允若得知后寄来了人民币旧币60万元(折合成现在的60元左右),并附信致哀。信上说:“父亲大人,国家正在建设,亲父拿的薪水制,与父商量拿出六十万元作为母亲的丧葬费。”
刘允若还与姐姐朱鸿楼联系过。姐姐嫁给陈保定生了小孩后,刘允若从北京寄来了信和照片,以孩子舅舅的身份,问他们全家好。
1954年3月,朱文玉患肝腹水病逝。临终前,他盼望着毛毛能赶回来见上最后一面,不巧的是,这时的刘允若正远赴苏联学习,没有能够赶回来。
文革中
朱家因信受到冲击
记者于4日下午电话采访了当年曾经上门了解情况的朱家宽老师。朱家宽是原江都中学的教师,退休后在江都政协文史组从事文史资料编辑整理工作。
据他回忆,朱文玉的女儿朱鸿楼,丈夫为陈保定,解放后曾经做过当地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而朱鸿楼本人则一直在家务农,是个老实本分的农民。
据介绍,当年收到刘少奇、刘允若从北京寄来的信与照片后,朱文玉一家人激动不已,将那封信好好地收藏了起来。在他们家中,至今还收藏着刘允若青年时代的照片以及朱文玉与刘允若当年在上海的合影。当时,有关部门出于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尊重,陈保定出行都免收其车费。谁知到了文革中,刘少奇同志一家受到错误批斗后,这封信也让朱文玉一家受到冲击。
当时有人曾经气势汹汹地追查刘少奇那封信的下落,并且问他与刘少奇到底是什么关系。但夫妻俩立场坚定,任凭怎么斗,决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可惜的是,几番波折后,那封信下落不明了。
识大体顾大局
朱家后人依然平淡生活
1978年,刘少奇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朱家曾经收养刘少奇之子的故事被乡亲们重新传颂。1977年,当刘允若因病在北京逝世的噩耗传到姐姐耳朵里时,她抱着弟弟的照片大哭不止。连称弟弟小时候体质就差,如果早知道是这样,当年就肯定不让他走了。
如今,姐姐朱鸿楼也已去世,朱鸿楼的后人识大体顾大局,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依然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据《扬州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