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保密风暴”严堵网络泄密
· 高中生聚众斗殴失去高考机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保密风暴”严堵网络泄密

  在北京某胡同绿柳深处,隐匿着一座灰色大院,门口没有挂牌,但站岗武警警觉的眼神告诉人们,这里非同一般。

  国家保密局的办公地点就在此处。“114”查不到电话号码、谷歌地图搜不到位置,这个被外界视为“最低调的国家机关”,主要负责制定全国保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协调党、政、军、人民团体各方面的保密工作。近来,由于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它逐步走入公众的视野。

  今年4月份,国家保密系统举行了一次20年来罕见的席卷全国的保密大检查。6月下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草案)》,当中出现的许多新规定引人注目。而正是此时,极具轰动效应的力拓间谍窃密案发生了。

  网络泄密防不胜防

  尽管只是巧合,但在国家保密局门户网站上,有关力拓间谍案的新闻报道还是被放在了显要位置。这显示出以力拓间谍窃密案为典型的商业泄密与国家保密工作之间的某种联系。南京大学国家保密学院副院长沈固朝教授告诉记者,以往的保密工作更侧重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在目前的新形势下,保密工作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经济安全。

  这是国家保密工作做出的调整,而新形势却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国家保密局局长夏勇6月22日对新形势做了解释,他说:“国家秘密载体由纸介质为主发展到声、光、电、磁等多种形式,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存储、处理和传输国家秘密的制度亟待补充完善。”

  此话剑锋所向之一就是防范网络泄密现象。作为中国情报界专家,沈固朝教授对当前的网络泄密亦深表担忧。“当前网络间谍在我国进行的窃密活动日益猖獗。”据透露,为粉碎形形色色的网络间谍采取高科技手段窃取我国家秘密的图谋,防止网上泄密事件继续发生,根据中央保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在各级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开展了对计算机及其存储载体的保密大检查活动。

  沈固朝教授所说的网络间谍并非耸人听闻。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处于泄密高发期,其中计算机网络泄密发案数已占泄密案发总数的70%以上,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江苏省国家保密局副局长罗江淮更是举例说,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把电脑及其移动介质接上互联网,想要什么信息就能够浏览到什么信息,想下载什么信息就能够下载什么信息,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电脑或移动介质一旦接了互联网,里面处理或者存储过的所有信息,都有可能被别人在网上窥视和窃取,而且是“随便拿走没商量”。

  其实,现代窃密技术已经高度发达。据报道,西方情报机构能在数百米的距离外用一种特殊机器测量窗户玻璃的轻微震动,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获取房间内的谈话内容。西方情报机构还开发了通讯截留系统,系统内记录了大量目标人士的声音特征,或者他们的姓名,只要通讯中一出现目标声音或姓名关键词,系统就会自动追踪并截获。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防不胜防的窃密技术手段,保密工作的形势才显得尤为严峻。

  “潜规则”下的保密尴尬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颇有些尴尬。当他公布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时,一位路透社的记者站出来质疑说,已有媒体早先公布了这些经济数字,这是否违反了中国的相关保密法规?

  李晓超当时的答复是表示要追查,但至今并未见下文。事实上,近年来每当政府机构公布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前,总有一些境外媒体或境外研究机构能准确“预测”出来,有的数据甚至能精确到小数点后的几位。

  这一现象颇让人感到惊诧,因为经济数据提前透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数据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宏观走向,而且足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波动,比如人民币汇率变动、大型企业上市融资计划等等,若被外界提前掌握,很可能导致一些投资机构从中投机套利。

  对此现象,中央党校一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视之为难以避免的“行业潜规则”。这位学者说,各家银行和研究机构跟国家相关部门、研究所相当熟悉,都是一个圈子内的人,又经常在一起讨论经济问题,后者有意无意透露了一些经济数据,这不属于什么新鲜事了。

  显然,相对于技术泄密,这种人为的“潜规则”则更难规避。有人把它归咎于保密意识淡薄,但更多的声音认为,这是中国保密制度不合理的缘故。据介绍,美国每年产生的秘密文件约10万件,而我国则多达数百万件。相关人士认为,中国的国家秘密涵盖的范围显然过于宽泛。有政府部门官员曾抱怨说,秘密文件过于泛滥,不该保密的文件被定了密,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保密成本。沈固朝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保密法》已经到了非修改不可的地步了。”

  其实,早在数年前,国家的保密思维就开始迈出了调整的步伐。2004年,中国外交部举行了“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揭牌仪式,向国内外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部分外交档案,此举被视为国务院下属部委政务解密的试点。一年后,民政部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不再作为国家秘密,这是国家保密局首次以新闻发布者的角色走入公众视线。

  但相对而言,保密思维的上述调整,还是跟不上“新情况、新问题”的变化与发展。

  保密新规严防泄密漏洞

  显然,目前正在审议阶段的《保密法》修订案,就是一个谋求保密思维更大转变的重要举措。

  罗江淮副局长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在现行《保密法》立法成果的基础上,《保密法》修订案在很多地方作了补充和完善。他尤其强调了修订案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罚,以往只处理有泄密后果的行为,不制裁有严重违规的现象,修订案中则强调制裁违规行为与制裁泄密行为并举,对尚未造成泄密事件的严重违规行为也必须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如果保密新规得以执行,那它会不会成为一道人人头上的“紧箍咒”?

  记者日前携带手机进入某部委办公楼时,马上有人善意提醒:“按照规定,你的手机是不能带入办公区域的。”据介绍,在一些党政机关要害部门,手机需放入相应地点,不能带入办公室、会议室,在召开重要会议时,处于关机状态的手机甚至需要卸下电池。

  在当前保密大检查的背景下,这样的保密意识正在不断强化。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新的约束,违规者则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但是在罗江淮看来,新规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行为上的约束,最关键的还在于强调人们需要提高保密意识。

  这自然是一道“紧箍咒”,为加强效果,保密部门经常会组织业务骨干和专家到相关单位部门作保密培训,既讲述一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也讲述很多不经意间的“暗流汹涌”,以提高涉密人员的警惕性。

  一位国防领域的科技人员介绍说,他曾收到过不明人士发来的信件,信中在对自己表达仰慕的同时,索要本部门的内部刊物。后经调查,来信人士所提供的工作单位、邮件地址均为虚假信息。这位科技人员因此总结说,境外机构对我国的国防科研单位的关注与渗透是一贯的,也是隐秘的。

  发达国家经验值得借鉴

  一些境外机构不仅是窃取他国机密的“行家里手”,而且在自我保密方面也是老练独到。事实上,我国现在所遇到的泄密问题还仅仅是个开始,而这些情况发达国家早在10年前就遇到了。一位保密系统内部人士说:“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在政府的各个部门组织类似的保密检查和网络安全演习,有的规模之大、要求之严,甚至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据介绍,许多发达国家的保密制度都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必须签订保密承诺书。比如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对因工作需要且经过审查允许接触国家秘密的人员,都要求其签订保密承诺书,并且要求涉密人做出具有社会诚信价值和法律责任效力的明确表态和郑重声明。二是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所知悉的国家秘密。以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为例,允许合法知悉历届美国总统私人档案的,只能是负责管理这些档案的几名管理员,而其部门领导、档案馆馆长等与负责管理总统档案无关的人员,未经特殊授权都不允许知悉总统档案。

  “此次《保密法》修订案也吸收了发达国家的这些通行做法。”罗江淮副局长告诉记者,不仅规定涉密人员应当签订保密承诺书,还规定了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

  目前,处于审议过程中的修订案,正面向社会广泛征求修订意见。新法最终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是否会成为防范类似力拓窃密案的一道“防火墙”?能否有效遏制日益猖獗的网络泄密事件?外界都将拭目以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