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群众不明真相 官员该担何责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官腔与傲慢
· 山西GDP负增长不代表政绩负增长
· 小监考官的镜鉴价值大于推广价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小监考官的镜鉴价值大于推广价值
  ↓小监考官的“耳光”价值大于推广价值 燕赵都市报 7月31日 作者:周东飞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公检法系统竞职笔试中,18名小学生被聘请担当“监考官”。在考试过程中,小“监考官”们认真负责,共发现了25名作弊者。凉州区委有关负责人说,将取消作弊者的考试资格,成绩按零分处理。(7月30日《兰州晨报》)

  【燕赵都市报一评】

  小“监考官”们能够抓出25名作弊者,当然不能说明他们比大“监考官”们看得更清楚,他们不过是没有沾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恶习而已。大人们都知道皇帝光着屁股,但是谁也不敢明说,只有那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勇于说出真相。

  有人总是善于从各种各样的事件中发现正面价值,比方说“此举必将在凉州区的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产生积极的效应”。如此积极效应不知道是否意味着,下一次事关公检法等强势部门的考试中,又要请敢于秉公执法的小“监考官”们再度出山。孩子们的童心未泯能够发挥作用,前提在于出其不意,正如他们自己所言,“只想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如果有下一次,即便他们自己还秉持着理想,他们的老师、家长也未必不受到种种暗示或影响。

  指望靠孩子们的天真去拯救成人世界的腐化堕落,这本身就是一种过于天真的思维模式。如果说凉州小“监考官”事件确有价值的话,其“耳光”价值远远大于推广价值。面对这样的实验成果,职能部门应当反躬自问,在一次考试中,被赋予监督职责的人为何就陷入了敷衍塞责的泥沼之中?推及社会现实生活,太多的利益纠葛之中又有多少人在习惯性尸位素餐、装聋作哑。如果说他们丧失了孩子一般的童心,解决之道不是要简单恢复幼稚化思维,而是要从机制上确保每一个人敢于说真话、办实事。回到监考本身,让考试不受“熟人社会”的掣肘,其公正性远远胜于小“监考官”们的严格执法。

  对于小“监考官”们的过度拔高,其实隐含着一种替灰色现实正名的心态。上过讲台的人都知道,台下任何人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关键是台上的监管者出手还是不出手。这很像一个现实的暗喻,大多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并不是作恶者掩藏的手段有多么高明,关键是手握职权的人有没有作为的动力。如果不作为也可以,他自然愿意通过“放水”来为自己捞取人情和利益。面对外界的质疑,甚至还不妨大喝一声“我一概不知”,或者反问一声“你想替谁说话”。有权并有责,失职必被究,这才是对付监管者失职的撒手锏,而不是用一群天真的孩子来掩盖问题的实质。

  一个值得重视的背景是,这次考试的主角是公检法人员。或许他们的身份注定了监考的艰难,所以主管部门才想到用小学生来监考的绝招。果然如此的话,更加无法说明小“监考官”的推广价值,反倒只能看出权力的无羁和失范。

  【现代快报再评】

  这篇评论说理很透彻,就是用词激烈了一点,也许说“小监考官的镜鉴价值大于推广价值”更中听一点。小学生的秉公执法,照见的是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和权力社会的不公正已司空见惯、积重难返。

  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倡“童心说”,没能拯救世道人心,反而被系诏狱,断送了自己性命。今天我们“指望靠孩子们的天真去拯救成人世界的腐化堕落,这本身就是一种过于天真的思维模式”。如何从机制上确保每一个人敢于说真话、办实事,如何把强势的权力装进笼子,那是比找小学生监考更难的事。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