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柒纪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记者编辑体验“士兵突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8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八一前夕的军营大现场
记者编辑体验“士兵突击”
2009.08.02 星期日

24

  无论

  是抗洪前线,还是地震灾区,抑或是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两种人的身影一定最活跃:军人和记者。在这些重大现场前,军人和记者各施其职,或以天然的使命抢危救难,或以不懈的努力传播信息。但共同的一点是,军人和记者都在最危险的环境里从事着同样危险的工作。

  在这个八一建军节到来前夕,现代快报十名编辑记者组成了一支小分队,来到了南京军区某部,体验了一天的军营生活。虽然时间短暂,却在烈日和风雨中与我们可爱的子弟兵们一起,感悟着一个真理:任何钢铁意志的形成,都需要身心的艰辛付出。

  烈日

  早晨8点,烈日当头。

  部队的训练场上空空荡荡,营区整齐的行道树的叶子纹丝不动,只有早起的知了在毫不疲倦地鸣叫。看着战士抱来的一捆作训迷彩服,快报的编辑记者们此时兴奋不已,想象着自己作为一名战士的威武和荣耀。

  1991年福建的南京军区某部新兵营里,18岁的新战士唐劲松也有着同样的心情,看着穿在身上的冬季作训服,他心头无比激动。今年已是一名大队长的他,回想起自己的从军经历,感慨万千,“当年引领我从军的,是一部《凯旋在子夜》的电影。”

  给快报小分队训练队列的,是老班长徐昕,他是一名入伍12年的老兵。外表憨厚,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股英气。他把快报小分队从阴凉处直接拉到了训练场的正中央,无遮无挡。

  “抬头,挺胸,收腹,脚绷紧……”他只几个简单的要求,就让快报的编辑记者们觉得浑身不自在,仿佛长了这么大,这才是第一次学会站着。但短短一分钟不到,所有人就觉得身体僵直,肌肉过度紧绷,紧迫地需要放松。

  唐劲松入伍的第一课也是立正站军姿,一站就是45分钟!“到后来,我头晕眼花,腿肚子胀酸无比,感觉下一秒自己肯定就要倒了。”而身边战友也是一个个晃晃悠悠,唐劲松在时刻挑战着自己的极限,终于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报告”。

  “说!”班长话音没落,唐劲松顺势就倒在了地上,众人急忙上前将他扶到一边。

  快报小分队的站军姿训练进入第三分钟,汗水在空荡荡的军服下沿着身体滑下,小腿不由自主地发抖。班长徐昕看出了大家的窘迫,终于叫停,大家这才大松一口气。虽然徐昕嘴上夸说“第一次做成这样不错了”,但大家都知道他是碍于情面。

  队列训练,快报的编辑记者本以为会很轻松,每个人在高中和大学入学时都经历过军训,队列是主修课之一。但实际操练时发现自己错了,当初的刻骨铭心早已被遗忘,齐步和正步的每一个凝固的分解动作,现在的感觉和当初一样都是煎熬。

  和之前一样,“纵容”和偷懒时刻都在发生,每当挺不住时,徐昕都会善意地叫停,给大家喘口气。

  新兵唐劲松没有这么“幸运”:“练正步时一步一动,脚离地面要正好25厘米,为了达到标准,教官在两棵树之间拴了根绳,脚踢于绳上而不能靠绳,而身后也有一绳,后摆胳膊不能靠上,胸前还有一根,控制前臂举起的高度。三绳牵制全身,每一个动作都要定格15分钟,想晃不能晃,想动不敢动。”

  “蚯蚓是什么样子,你们的队走的就是什么样子,”快报小分队的队列训练有点太过于惨不忍睹,在一边督导的军官忍不住吼了出来。

  唐劲松入伍不久就遇到了残酷的5公里拉练,那是在他们已经队列训练了半天之后。作为城市兵,他遇到了人生最严峻的一次挑战,“三个班长开道,四个班长压阵,拉练的地点是一片山地,没跑出1500米,我只觉得呼吸困难,喘不上气来,一路落到了最后。”

  “那滋味就跟断了气一样,腿软得马上就能瘫倒在地,想偷懒但看着班长严肃的脸,心里就怕了,”唐劲松说,跑到终点时他已经差点虚脱,自己是怎么跑下来的已全然不知。

  “军姿、队列训练是所有战士都要必经的过程,很多人都称其为‘魔鬼训练’,”一名军官介绍,“训的不是别的,就是纪律性,对命令绝对服从的意识。”

  风雨

  中午过后,天气转阴,所有人都在心底暗喜。岂知,这是另一个新的折磨的开始。

  与上午相对剧烈的体力运动相比,下午训练的重头戏是与枪的“亲密接触”。和所有的新兵一样,快报小分队队员也先从静态瞄靶开始——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拿着没有子弹的步枪瞄着一百米开外的胸靶。

  兴奋在队员中弥漫,谁知却被教官当头泼冷水,“你们现在拿着枪爱不释手,到最后,你们肯定看见枪就烦。”

  “和你们一样,我知道即将要摸枪时是一阵兴奋,”唐劲松回忆,一摸到枪才明白并不是那么回事,卧式射击一趴就是两小时,动弹不得,三点一线,眼睛瞄准前方。

  我们的训练先从握枪开始,按照规范,握枪并不是握住枪重心,而是要握住枪管后、全枪长度前四分之三处。这意味着,单手握枪就得用手腕将枪头略向前倾,时间一长,虎口发红,手腕僵硬。

  “趴在那儿瞄靶,不出一小时,胸部和肚子就压得难受,真想站起来走一走。”唐劲松说,当然还有眼睛也受不了,长时间一睁一闭,睁开眼睛时,只感觉左眼还是闭着的。

  天下起了小雨,训练草场上湿漉漉一片,军服慢慢被浸湿,趴在地上的队员们没得到命令,任由雨水和着汗水沿着钢盔往下淌着。

  唐劲松的新兵记忆还有一件事与水有关:宿舍门前的一条满是脏水的水沟。所有的新兵被安排在那儿仰卧起坐,“头枕在水沟里,脚垫在水沟边的台阶上,下肢是空的使不上劲,只能靠腹部肌肉,你只有用劲,否则头就仰进了水沟的脏水里。”

  在极度的疲劳中,快报小分队体验军营的活动在傍晚时分结束。浮光掠影的一天体验,军事技能基本上没有学到,但所有队员却都觉得收获颇丰:坚持不懈的努力,打磨的将是钢铁般的意志。

  唐劲松是受益者,新兵阶段的磨练,使他后来受益无穷。他的工作是测绘,需要长期在野外作业,而且所到之处多人迹罕至,新兵时打下的身体基础和坚韧的意志,帮助他一次次顺利完成任务。

  一次,他去福建一个海岛做测绘,岛上的孤山最高点是他们的目标。此山已封了20多年。他带着两名测绘队员一大早上山,没有路,他们就靠手、砍刀硬是闯出了一条路来,爬到下午4点半也没有登顶,身上的水都喝光了,无奈下他们只好返回。唐劲松不想放弃,第二天他又去爬山,一直到晚上12点也没有成功,回驻地时已近两点。如此反复四天,他们才最终登顶孤山。

  “不抛弃,不放弃,”《士兵突击》里的台词,已经是很多人的座右铭。部队是个熔炉,锻炼出的,是钢铁一样的品质。

  快报记者 赵丹丹 言科

  摄影 辛一

  体验地点

  古都金陵,驻扎着一支战场奇兵——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信息化战场,瞬息万变,部队的快速反应需要快捷、准确、高效的信息保障,而随着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平台的广泛运用,测绘兵手中的笔、刻刀等传统工具也被电脑、网络代替,完成了传统手工作业到数字化作业的历史性转变。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已能够被新一代测绘兵综合运用。

  测量战场坐标,描绘人生经纬,该大队已成为我军测绘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柒快评

  大现场中的

  记者与战士

  “我在现场”差不多是记者最理想的职业状态。现场给记者本能的敏感,几秒钟内必须做出判断,然后是敏捷的身手,英雄附身一般的机智和勇气。

  “恐怖分子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恐怖分子冲过来了!向我们开枪……”这是凤凰卫视驻俄罗斯首席记者卢宇光成名之音,声源发端于2004年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人质解救现场。这个时候,现场变成了战场,只身面对恐怖分子的记者变成了战士,虽然他的手里没有枪,他不可能直接撂倒罪犯,解救人质,但是通过他的麦克风,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到了全世界……

  而军人的现场自然是战场,他们最理想最渴望的现场是前线。和记者一样,战士在他的现场需要具备超人的敏感和判断能力,这其中包括对作战位置选择、对战斗进程的预判;而战士机智和勇气的含金量要远超记者,因为,战斗一打响,生命随时戛然中止。

  和平年代,战事了了,但是战士的心始终离他们的现场最近,枪始终放在他们够得着的地方。

  这就是八一前夕快报记者走进军营的初衷。记者穿上军装,武装体验“士兵突击”:列队、正步走、格斗、打靶……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在操场、在食堂、在寝室,在战士们刚毅的脸庞和刚劲有力的“军事动作”上,记者们很自然地把残留在脑海里的那些软弱无力的形容词、副词剔除掉,在战士们短促有力的口令声中,记者感受到了名词和动词朴素的力量。每一个战士都有一双警惕的眼睛。走出军营,每一位记者的眼睛里,都多了一份捕捉新闻的敏锐和坚决。

  其实,当记者和战士站在军营的同一片天空下,等待“班长”的口令时,我们拥有了一个互相交织的大现场。在这个现场中,10环和整齐的队列很重要,但是扣动扳机的瞬间战士脑子里凝聚的那股坚毅的精气神,更加让人钦佩和赞叹。

  军营一日,受益一生。这话最适合在告别军营时说出口。本报编辑部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