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五月以来短短两个月内,北京、重庆、杭州、广州等重点城市相继刷新历史纪录的单价和总价“地王”已达到13块。国字号房企“一掷千金”,所涉土地款合计已超过265亿元。在央企不惜重金拿地的背后,有雄厚的资金在“撑腰”。这部分资金除了企业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家底,更多的则是当前流动性充裕、信贷规模扩张的产物。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7.37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额约为31771亿元。据估算,上半年我国用于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将分别达3360亿元和2370亿元。而制造业信贷资金也可能流入地产市场。
而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为5381亿元,同比增长32.6%;个人按揭贷款2829亿元,增长63.1%。由此,上半年进入房地产的信贷资金超过8000亿元。
银行业人士透露,上述数字还不包括票据融资。而央企通过票据融资的成本大大低于其他民营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这或许成为央企投资地产“出手阔绰”的主要原因。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表示,票据融资属于信用型金融工具,而央企通常规模大信用度高,因此很容易获得票据融资。一季度票据融资平均利率在1.8%左右,远低于同期贷款利率,可以节省最多三分之二的融资成本。中国农业银行信贷员告诉记者,除了票据融资外,央企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中期票据也可以轻松融得十几甚至几十亿资金。
具有信贷优势的国企纷纷涉足房地产,折射出我国整体产能过剩的困境。而众多企业扎堆房地产业,无疑将吹起泡沫。
知情人士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期,房地产是高利润产业,因此许多央企大量投资房地产行业以谋求高额回报。而到了2008年地产行业整体低迷时,各大央企纷纷选择剥离房地产辅业。
不过,当地产业迅速反转并成为国民经济复苏主力时,信贷支持下的国企再次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房地产业。尤其在制造业等行业产能过剩、走势不明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抵御通胀、锁定利润的“避风港”。
资本的逐利本性正促使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业,郭田勇认为,除了维护金融环境的公平性之外,国企资产安全本身也十分重要。前几年大国企在投资金融衍生品上出现巨额亏损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一旦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可能成为其“第二个滑铁卢”。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