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如今“离婚”这个词越来越不新鲜了,庞大的“离婚症候群”,连80后都时不时上演闪婚闪离。也许正因为此,才催生了“南京离婚俱乐部”在网络上的一炮而红,离异人士扎堆。
点击进版,“离婚了,咱就是二手机了!”有人不禁感慨;“苦闷、不适应、迷茫……”有人借此疗伤;“征婚:本人有一孩子。”有人寻找未来;自然也有人高呼:“我又获得了第二春。”
提及此版,不得不提的是斑竹欧阳玉,此版的创始人。
午后茶社里见到她,款款走来,面露微笑,典型的幸福小女人。“如果当初只是晒晒情伤,而如今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欧阳玉说两年多里此版已经成就了几十位新人的幸福,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如今改名“再携手”是不是更贴切些呢?”
离婚了,她去网上晒情伤
2006年,对于欧阳玉来说很难熬。那年她阔别了四年的婚姻,走出“围城”。寂寞、失落、不适应……一股脑都朝她袭来时,她有点招架不住。“尽管那时社会对于离婚已经很宽容,可是压力总是有的。想找闺中密友聊聊,别人都结婚生子了,没有工夫听我唠叨,何况谁又能理解我呢?”既然现实中找不到倾诉地,就去网上“宣泄一通”,毕竟那是个虚拟的地方,谁也不认识谁。
于是2006年11月2日,欧阳玉在西祠胡同上发了一篇题为《离异之伤》的帖子,讲述自己离婚前后的心路历程,很快引起关注。
没想到跟帖的人还真不少,都是“同病相怜”之人。有网友称:“几个月前我也离婚了,这段时间十分苦闷……”也有网友说:“离婚的感觉,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有切肤之痛!”欧阳玉发现原来“离婚症候群”队伍很庞大,大家在网络上互相鼓励,互相劝慰,心情舒畅多了,阴霾渐渐散去。
很快,她决定在西祠胡同上专门为离异人群开一个论坛,2006年11月11日“光棍节”,欧阳玉在西祠胡同免费注册的“南京离婚俱乐部”开版了,点击率飙升。
搞版聚,从网络走进现实
开设论坛,欧阳玉的最初目的,只是想给相同经历的离异朋友提供一个心情交流平台,没想到论坛越发热闹以后,越来越多的网友想“更上一层楼”,搞一些聚会,组织些活动,从网络走进现实,这样“离婚俱乐部”就不仅仅只是抒发郁闷心情的地方,更可以成为大家结交朋友、充实业余生活的地方,更何况,还有可能撞见志同道合的人,收获爱情呢!
“网络是虚拟的,可走进现实会怎样?”对于组织版聚,欧阳玉起初有很多的顾虑和担心。可是在网友们一致的呼声中,她决定尝试一次。
2007年的一月,第一次版聚在一家茶社举行,因是首次,来者只有10多人。大家起初有些尴尬,有些拘谨,欧阳玉赶紧提议大伙K歌,还想了不少小游戏,消除大家的陌生感。
没想到临结束时,大伙已是谈笑自如,还相约下次再聚。“也许是有着共同的经历吧,我们这十来人很快成了朋友,时常组织旅游、唱歌、打牌,大家互相疗伤。”
后来想来参加活动的网友越来越多,第二次聚会就达到了几十人。欧阳玉干脆
开了一个QQ群,取了个颇有深意的名字——转角遇到爱。版里的活动、版里的动向都在群内公布,每个季度都有大小活动举行,春游、K歌,费用则是AA制。“其实离婚人士生活圈子都很窄,想找另一半并不容易,这里无意中成了离婚人群交友的平台,是不是有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
版里出了第一对新人
还真有不少网友找到了意中人,分版主“自动化”跟网友“木棉树”就是俱乐部的第一对再婚者,这一功劳似乎还得归功于欧阳玉。
欧阳玉最先认识“自动化”。“他是个不错的男人,有责任感。”而另一位活动积极分子“木棉树”的聪明、贤惠和善解人意更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就觉得这两人挺合适。”当然如何让二人对上眼,还得有技巧,欧阳玉在家中摆了桌宴席,邀请了七八个网友来参加,“自动化”和“木棉树”也在邀请之列,一来二去接触,他们自然就熟络了,当然时常吹吹耳边风是很有必要的。“多好的人啊,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你是男人要主动出击。”
最终“自动化”和“木棉树”真的走到了一起,2007年5月的婚礼上,欧阳玉担当了主持人,婚礼上二人激动地说起相识过程,特意感谢了她。“她是我们的穿针引线之人,没有她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还连敬了红娘欧阳玉好几杯酒呢。
在版里欧阳玉和其他斑竹撮合成功的网友还有不少,她笑称只要是发现合适的,总想方设法把他们往一块凑。“做红娘很有趣,鞋都收了一大堆了。”
网里还有自由恋爱的,有一对网友的结合让欧阳玉印象很深,女方形象普通,之前寻觅过几位男士,可一听说她拖个四五岁的孩子都拒绝了。后来在一次聚会中她与另一位网友相识了,男方很优秀,也许光从外表来看大家不会把他们往一块想,可是两人不约而同都参加了好几场版聚,两人都爱打球,爱打80分。“有一天有网友发现他们私下约会了,在网上报了料。”欧阳玉说大伙狠狠敲了他们一顿,“去年他们也结婚了,如今孩子都有了。”
为此版里特设了“喜报帖”,成功配对的网友都会在版里发帖通报一声,晒晒自己的经历。“有的再婚网友都晒出了其大胖儿子的照片了。”此时欧阳玉最幸福了,“能成就别人就是自己的幸福。”
也有人进入“怪圈”无法自拔
有人在版里找到了幸福,也有人陷入怪圈,无法从原有婚姻里逃脱出来。欧阳玉说最怕的是离婚后的心态调整不过来,很多人带着与前夫或者前妻赌气的心态在寻找另一半。
她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版友,女孩长得漂亮,原先有个美满的家庭。前夫是研究生、长得一表人才,收入颇丰,唯一的缺点就是花心,最终这个家庭就是因前夫出轨而分道扬镳,女方拖着孩子独自生活。“她不是不想找,可她永远也无法找到。”每认识一名版友,女方就会把对方与其前夫做比较。“哼,我一定要找到比他好的。”拿别人的短处比前夫的长处,每见一个她都失望一次,几年过去了,她仍旧是单身。每每问起她的想法,她依旧负气地说:“我就是想找个比他强的,让他瞧瞧。”
欧阳玉说离婚后这样心态的人大有人在。“或许前一场婚姻给他们的伤害太大了。”在“离婚俱乐部”的论坛里,也有着不少心理专家默默关注的眼神。在他们的帮助下,欧阳玉举办过一些心理交流沙龙,在轻松的游戏和交流中帮助版友疏导心理,调整心态。“有些人明白了要向前看,而有些人却永远不法自拔,他们离幸福也就越来越远了。”
对付“伪单身” 黑了他
随着俱乐部逐渐壮大,自然就有网友鱼目混珠。“毕竟网络太复杂了,我们没法去验证每个人,去约束每个人的行为。”有“伪单身”者打着恋爱旗号时常乘虚而入。
一次一位女网友就向欧阳玉哭诉,原来一次聚会中她认识一名男士,形象条件都很好,是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没有孩子,小有成就。很快男士展开了追求,面对条件如此优厚的男性,这名女网友怎能不动心?可是谈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事情原不仅如此,一次她接了这名男士一个电话,对方口口声声说是他的妻子,叫他回家。事情终于败露,男方才不得不承认他是来寻求刺激的。“他有家有孩子,根本没有离婚。”欧阳玉说这名女网友都带他回家见了父母,如今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原本受伤的心又被伤了一次。“她找来心理咨询师帮她疏导,才抚慰了对方的伤口。
当然吃亏的还不仅这一个例子。版里还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名男士来参加聚会,今天和这个谈谈,明天和那个谈谈,谈不了多久就以“性格不合”和女方说拜拜,最后一打听,他和很多女网友都谈过朋友。“这样的人离婚后,不打算再进围城,抱着玩的心态,怎会认真对待别人的感情?”
面对这些动机不纯的“闯入者”,欧阳玉说他们只好写帖子置顶,赶紧提醒大家,交友时要仔细辨别,要慎重。当然一旦遇到此类网友绝不手软,“对付这些人,只有封杀他的ID,黑了他。”可惜有时也是防不胜防。
“红娘”的收获
“总是成就别人的爱情,那自己的爱情呢?”记者忍不住发问,欧阳玉笑了,答案不言而喻。同大部分网友一样,欧阳玉也在俱乐部中寻找到了喜欢的人。提到自己再度牵手的感受,欧阳玉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同样是送给所有婚姻受挫的朋友的箴言:“恋爱不难相处难,婚姻失败过的人对待再一次的情感会很慎重,小心翼翼,因为害怕再受到伤害。然而,既然牵手就不能随意放手。”
“爱情是一回事,婚姻是要经营的。”而实际上,她也是这样做的,结婚半年多了,她和爱人小心呵护着他们的婚姻。“毕竟都是过来人,更懂得包容和珍惜。”
从“离婚俱乐部”到“再携手”
经常出没西祠的人不难发现,当初的“南京离婚俱乐部”更名了,变成了“再携手”,原来出没俱乐部的版友纷纷搬了家。“原来的名字不好吗?”“这倒不是。”欧阳玉说,但是这个名字常常让一些人产生错觉,曾经就有网友问她,离婚俱乐部,离婚人一块乐的地方吗?难不成大家都高呼“离婚万岁”。“谁也不想离婚,谁不想要天长地久的婚姻,走到这步的人有很多的无奈和辛酸。”欧阳玉说据她这几年的了解,目前离婚人群越来越庞大,“我们群里近来出现的好多离婚人士,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都是独生子女,经济生活相对独立。”
“如果说离婚是前世,那么再携手就是今生吧。”现在欧阳玉更想做的是实名制的实体离婚者俱乐部,这样一方面每一位会员都可以通过身份验证,交友更安全;二来,也能够通过更为专业和高效的俱乐部活动方式,让更多的层次对等,有共同语言的朋友相遇,最终收获自己相伴一生的人。
□快报记者 赵丹丹/文
快报记者 施向辉/摄
DATA
数字
离婚对数猛增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间净下降约350万人。而伴随初婚人数的减少,中国的“离婚对数”却在迅速增加,1985年的“离婚对数”只有45.8万对,到1990年增加到了80万对,1995年超过了百万对,2005年则达到了178.5万对。 2008年,全国共有226.9万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比上年增加17.1万对。
离婚率上升快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79年离婚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离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北京2003年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已经超过40%。2008年离婚率比上年增长8.1%。
初婚年龄推迟
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全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 恐婚族
在2008年社科院的那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同时,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族”是正常现象,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占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