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中国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底是谁写的
· 广东省福彩中心:是延时直播
· 雷人作业题让小学生要“杀死”老人
· 河南:化工厂爆炸5人死亡
· 津晋高速:匝道桥坍塌6人丧生
· 杭州“5·7”交通肇事案开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吃水不忘挖井人》到底是谁写的
江西瑞金教师寻找“中国最经典的课文”作者
  杨丽老师带着学生在“红井”旁上课

  新中国成立以来,《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现在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然而,由于这篇课文没有署名,老师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难题:这篇课文是谁写的?

  面对学生的多次发问,课文取材地——“共和国摇篮”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的一名小学教师致信媒体并开设个人博客,倡议全社会帮助寻找作者。15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学生提问难倒老师

  为何会想到去寻找这篇课文的作者呢?瑞金市八一希望小学教师杨丽告诉记者,缘于学生们的提问。

  “老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呀?”今年5月份,杨丽带领学生来到“红井”旁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堂课时,孩子们稚嫩的童声打断了她的讲解。杨丽心中一紧,张了张嘴,回答不出来。看到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她心里非常难受,决心要找到那位作者。

  上完课后,杨丽向同事请教,但同事们都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杨丽又查找了大量资料,并找同学、亲友及当地村民了解,同样没有答案。

  7月暑假,趁着这段相对清闲的日子,杨丽决心向媒体和网络求助。于是,她迅速写好一封信寄向《瑞金报》,同时在新浪网开设了一个名为“家住红井旁”的博客,恳请报社和网民帮助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作者,希望能找到作者,并邀请作者回红井看看沙洲坝的变化。

  一篇课文感动亿万人

  记者了解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现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二册第22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和全省进行过至少6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

  “课文虽短,但结构严谨,字字珠玑,少一个字或多一个字都有损文章的整体性。”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瑞金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员肖瑞红介绍说,这篇课文语言平实,语句简洁,除标点符号外刚好100字,极其洗炼地叙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疾苦的感人故事。课文由3段6句话构成,第一段两句话31个字,交待了地点和人物;第二段三句话34个字,交待了挖井的背景和经过;第三段一句话35个字,写乡亲们立碑感恩之举。没有一句赞誉之词,却从质朴浅白的话中跃然纸上。立意、思想、谋篇、遣词、语言均堪称典范,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经典的小学课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人们数以亿计,亿万人被这个动人而真实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成了饮水思源的生动诠释,更是妇孺皆知、广为传颂。

  百字经典作者是谁?

  是谁?写下了这篇百字经典短文,让一代又一代人读之而感动!

  杨丽从小就生活在红井边,喝着红井水、听着红井的故事成长。她的学校就在红井附近。《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她的爷爷读过,父亲读过,杨丽读过;现在,她的学生仍在读……多年来,她向老教师或有关部门探询过,却一直未能知道答案。

  记者在杨丽开设的博客上看到,大多网民表达了“太想知道答案”的意愿!

  瑞金市纪念馆讲解员梁莉说,在给游客讲解时,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自己也多方面打听过,一直想找到这位作者。

  瑞金市党史办主任、党史专家陈上海说,找到这篇课文的作者,对于了解苏区那段如火如荼的历史有很大帮助,对于展现新中国60年来的深刻变化也有很大的意义。

  15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课文的确没有署名,他们将会对记者反映的情况去查询。

  采访中,瑞金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红都瑞金期待着掀起这篇经典课文作者的“红盖头”,期待着作者重访红井……

  ■背景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红井的故事。瑞金是共和国摇篮,1933年4月,毛泽东住在瑞金沙洲坝。当时,沙洲坝是个异常干旱缺水的地方,村民吃水、用水都靠门前又脏又臭的池塘水。毛泽东了解到村民很早就想挖井取水,但一是因为穷,没人带头,二是听风水先生说,沙洲坝的龙脉是条旱龙,不能打井,因此,挖井的想法始终未实现。

  1933年9月,毛泽东亲自勘探地形,带领战士挖井。看到主席动手挖井,村民们再没顾虑,一起加入了挖井的行列。不到几天,一口直径0.85米,深五六米的井挖成了,泉水喷涌而出,沙洲坝的村民从此喝上了甘甜的井水。

  1950年,瑞金人民为迎接中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维修了这口井,取名“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表达沙洲坝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后来,又将木牌改为石碑。据《信息日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