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心里,父母是什么模样?8岁男孩孙成画出了他心中父亲的形象:左手持枪,右手拿烟,身形歪斜,脸被涂黑……孙成是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常客。这里每天都有人去,有人来。这些儿童为什么会流浪在外?他们身后都隐藏着怎样令人心酸的故事?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班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心理专家的带领下,走近这些儿童。
父亲逼他上街乞讨
“第一次到救助站,是因为家里的钱被坏人骗走了,爸爸逼我在街上要饭。”安徽合肥人孙成,看起来乖巧听话。和大学生们玩耍时,孙成非常活泼开朗,但一谈到家,脸上的笑容突然就消失了。
这一回来救助站,是因为母亲带着弟弟离开了家,而他经常被父亲喝令在家干家务,他饿得实在受不了,才跑了出来。“本想去奶奶家,但我走丢了,来南京了。”这一次,他在南京救助站一呆就是一年。救助站督导冯元说,他们想尽了办法,可至今仍没有联系到孩子的家长。“孩子天天想着回家,但我们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孩子走丢一年多,为什么不见他父母来寻找?”南师大07(1)心理班同学用“绘图投射测验”的办法,让孙成画出父母的模样,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父亲是个十足的酒鬼,手上还拿着一把枪和一包烟,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把父亲的脸涂得黑乎乎的,而母亲的形象是手中拿包烟和打火机。原来,在孙成的心中,他有一个嗜酒如命并且粗暴的父亲,还有一个爱抽烟对儿子不管不问的母亲。
更令人诧异的是,当孙成看到一女生手上的银手镯时,他的第一反应竟是,“这是警察捉小偷时用的手铐吧?”
16岁男孩打工已数年
在四川成都当过电焊工,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头,在河北铺过高速公路的路面,在南京一家牛肉面馆做过厨师帮手……和同龄人相比,16岁的冯刚的经历要复杂得多。
冯刚是四川绵阳三台人,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父亲在山西煤窑当矿工。冯刚幼年时,母亲改嫁了,这事对他伤害很大,“我恨妈妈,她不要我了,不管我和奶奶,她和别的人跑了。我爸爸去山西煤窑打工,几年都不回来,过年也不回来,前几年回来了,带了新妈妈还有妹妹。”
因为家里人不重视他的学业,冯刚12岁小学毕业就辍学了。过完年,他自己从家乡出来谋生。考虑生计、忍受委屈、讨好老板等大人的生存必修课,这个小小的孩子都过早地学习了。在四川当电焊工时,老板诬陷冯刚偷电线,强迫他交出5000元,扬言不交就打死他。“被老板痛打二十多下屁股,扫地出门,从此开始流浪。”
常年的流浪生活,使冯刚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半夜时常突然惊醒。他说:“我怕别人打我,虽然我知道别人不会,这里的老师不会,但是还是怕别人打我。”冯刚唯一惦记的,是家中的奶奶。他说:“我想早点回家,帮奶奶盖房子,然后稳定下来再出来打工……”
他们其实很想家
救助中心的儿童每天都有新的人进来,平均每天有12人左右。大多数是被民警和市民送来的。他们的年龄从11岁到20岁不等。救助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这些儿童大都因为家庭贫困或者缺乏家人的关爱,如父母离异,或寄养在亲戚家、父母经常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等。孩子长期得不到关爱,流浪成了他们幼小心灵中的唯一出路。
据了解,这些孩子打牌懂得赌钱,有的会跟伙伴打架,易与人争执,说话非常霸道。“流浪生活没有安全感,于是形成了一种过度自我保护的倾向。” 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穿石教授说。
同学们用绘画投射测验研究了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刘穿石分析说,很多孩子画关起来的小鸟,表示自己和小鸟一样失去自由,可以看出他们想离开救助站去寻找自己的家。更多的孩子不管是画人还是动物,总是会少画一部分,比如少一只眼睛、没有嘴,或者少一条腿等等,他们在用身体的残缺表现他们心灵的受伤甚至破碎。
据调查,所有孩子都表现出对家人的情感上的依恋。但是,清楚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同时对家人怀着愤怒,其中,对改嫁母亲的愤怒最为显著。“这些孩子普遍缺少家庭成员的关爱,但内心极度渴望关爱,现实与愿望的矛盾使他们内心对家人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们对家人是又爱又恨。”刘穿石分析说。
(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快报记者 常毅 马晶晶
实习生 季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