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邢质斌 一个时代的面孔与声音
· 央视变脸 迫切而谨慎的手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7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央视变脸 迫切而谨慎的手术
展江:《新闻联播》还处在摸着石头改版阶段
  对《新闻联播》改版的话题,新闻学者展江持谨慎态度。他认为,该栏目在内容方面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央视其他栏目做“手术”的可能是存在的。

  邢质斌退休被过度解读

  星期柒新闻周刊:邢质斌退休后,央视《新闻联播》行将改版的呼声再起,你怎么看?

  展江:我不认为央视《新闻联播》改版会有大的动作。这两者之间只是存在着某种巧合而已,《新闻联播》的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化。现在学术界有一种争论,那就是媒体究竟是做宣传,还是做新闻。对于《新闻联播》来说,它是最具有宣传特点的,所以内容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但央视其他栏目大规模改版肯定是存在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能否对“做宣传还是做新闻”这一争论给予解释?

  展江: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第二,宣传要反复,新闻重新意。第三,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第四,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第五,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其实,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市场化进程,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者看到,以宣传为主的媒介和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媒介处于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中。有人用白话描述这种状况:宣传要花钱,新闻能挣钱。

  星期柒新闻周刊:《新闻联播》能否既兼顾宣传性又做出新闻性呢?

  展江:基本上不能。这是唯一最靠近官方的节目,它被赋予的任务就是做宣传。

  星期柒新闻周刊: 就像有人希望邢质斌播音到80岁,有人对邢质斌审美疲劳,是否管理者也存在保持风格和打破风格的犹豫?

  展江:我认为这次对邢质斌退休,媒体过度解读了,其实邢质斌退休与否与央视改版没什么关系。邢质斌也有年轻的时候啊。回到三十年前,她也就是三十来岁,出镜时不是也很年轻吗?新女主播也就是这个年纪,和邢质斌当年没有分别。

  《新闻联播》不必承载过多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对《新闻联播》改版持谨慎态度?

  展江:我当然希望这个栏目有所改变,但它的特性实在太特殊了。当然,换句话说,央视有上百个栏目,每个栏目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新闻联播》只是需要满足其宣传功能,那么也就有不作改变的理由。你不能给《新闻联播》安装很多种功能,那也显得这个栏目太过庞杂了。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的意思是否指,《新闻联播》在实现自身宣传功能这一方面做得已经不错了,不需要大的改动?

  展江:他们就是做宣传的人,就得干这个活儿,性质决定的,想做大的改动不现实。

  星期柒新闻周刊:那么民间对《新闻联播》改版倾注如此巨大的关注力是否不太正常?

  展江:可以理解。因为民众对《新闻联播》的特性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倾注如此大的关注度也表明了对该栏目现状并不十分满意。当然,高层对栏目也有一些意见,希望改革,这也对改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星期柒新闻周刊:有人认为《新闻联播》主持人只是念稿子的,改版核心应该还是内容。

  展江:是这么一个情况。我刚才说了,宣传特性迫使其内容不会有太大改变。央视一名工作人员前几天跟我说,《新闻联播》改版只是在酝酿中。也就是说,管理层意识到了,互动也有了,存在改版意愿,但仍在酝酿摸索中。

  改版就按新闻规律办事

  星期柒新闻周刊: 央视哪些栏目可以加强新闻功能?

  展江: 《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都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它们失去了往日的锋芒。

  星期柒新闻周刊: 你说过《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只要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就可以了。

  展江: 2005年,高层领导要求,《焦点访谈》舆论监督比重可以达到50%。现在从节目来看,20%都难以达到。

  星期柒新闻周刊:央视有哪些栏目你会选择收看?

  展江: 我经常看《今日说法》,这个节目的宣传功能少一点,传递法制精神,为发展工业社会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模板。这是该节目和《法制在线》的区别所在。

  星期柒新闻周刊:《国际先驱导报》认为,整个中国媒体都在挤压下谋求突围,你觉得央视也是这种情况吗?

  展江:他们没有改革的动力,只有改革的压力。压力来自高层的不满,网民的痛骂,这使得他们必须作出改变。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觉得央视如果改版需从哪方面发力?

  展江:按新闻规律办事。

  快报记者 郑晓蔚

  □韩浩月(北京)

  新《新闻联播》

  值得期待

  邢质斌告别《新闻联播》的消息,在媒体和观众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新闻联播》无小事,《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有点风吹草动,也都是大新闻,赵忠祥退休时如此,罗京去世时如此,包括郭志坚念白字、张宏民打嗝,都能成为全国人的谈资。

  每月每天每时都有人退休,如果不是因为所在的平台,邢质斌也会和其他退休的人一样,默默退场,空出来位置让给年轻人。

  作为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新闻联播》几十年来对于中国人而言,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会对这个节目的传音人,也有着独特的情感。人们要试着接受老一代播音员告别节目的事实,同时,也要为央视的全面改版做好心理准备。

  作为国内最为庞大的一个媒体,央视的全面改版无异于巨人转身,它转身的幅度与动作的大小,都会对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产生等级不同的影响。央视改版越是低调,越是能够引起人们对它的猜测,也正是在这种找不到落脚点的猜测中,才会有很多人将邢质斌的退休与央视改版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为央视标志性节目《新闻联播》的变化,更让人心生期待。

  据报道,央视将会对已经在其他栏目实施的特约评论员机制进行完善,将特约评论员邀请到节目中来,同时减少会议新闻播出比例,增加舆论监督和批评内容等。按照世界主流媒体的新闻体制来看,这样做显然是符合当下的新闻潮流的,白岩松在《新闻1+1》中对于时事犀利的点评,或许可以给未来的《新闻联播》做一点参考。如果《新闻联播》真的能够让主持人和评论员坐到一起,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等领域的新闻进行播报和点评,那将是何等豪气的场景呵!

  展江

  1957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法学博士。曾在海军部队服役9年,从事记者工作8年,1996年7月起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新闻媒介运作机制和战时新闻传播事业。

  □快报记者 郑晓蔚

  邢质斌退休,“央视变脸”呼声高涨。在互联网发达,社会凸显多棱的今天,《新闻联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特性,已偏离了多元社会下的大众口味。观众期待《新闻联播》作出改变。

  但改变并不容易。

  这是一项浩繁庞大的综合性工程,牵扯到旧格局的打破、新格局的切分。而资源大重组、利益再分配、甚至国人情感也纠结其间。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实早在2006年,《新闻联播》改版就已酝酿启动。由该节目改版构思长达三年、其间屡有反复的情状,可以想见央视管理者举棋不定的为难姿态。但业内人士告诫,这支箭不得不发。央视以前采用的多是争夺政策资源、覆盖率资源,这次改版则是为了争夺和整合内容资源,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一步“战略棋”。这也是身处中国电视业激烈竞争中,央视的必由之路。

  因此央视改版,迫切而谨慎,彷徨却坚持。

  晚退两年扶持新人

  要求《新闻联播》“变脸”的“最强音”发端于2006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递交了一份《让<新闻联播>换换人》的提案。提案提出,《新闻联播》应派上“新款”主持人,以打破老派播音员陈旧、沉闷的播报风格。这份提案,可以视为一份敦促《新闻联播》启动整形手术的医嘱单。

  2006年年底,邢质斌在天津领取“金话筒”奖时说了一句“善始善终”,暗示即将告老还乡。那时邢质斌59岁,已经做好了退休的打算(按央视规定,专家型主持人应在60岁退休)。不过,当时正值《新闻联播》主播人员青黄不接,出于节目需要,邢质斌又坚持干了两年。她的坚持,实则是在为新人接班争取时间。

  邢质斌此次离开,不仅使《新闻联播》失去了一根顶梁柱,也使得新主播失去了一道“防护栏”。随着罗京去世、邢质斌退休,《新闻联播》的主持人队伍目前暂时固定为李瑞英、李修平、张宏民、王宁、李梓萌、康辉、海霞、郭志坚八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好局不复存在。据《新闻晚报》的消息称,欢送宴上,李瑞英、胥午梅等播音组同事仍希望邢质斌能够继续留下来工作,指导年轻人如何播音。

  邢质斌的退休,促使《新闻联播》必须改变,哪怕仅仅是改变面孔。

  央视必须伸出一只脚

  此次央视酝酿中的改版计划,需要做整形手术的,并不单单是《新闻联播》一家。从6月开始,央视改版风声便走漏出来。先是爆出《共同关注》《每周质量报告》将从荧屏上抹去,而后又传出名主持阿丘成为“待业青年”,一时间网络惊诧。但此后,央视改版的话题就此搁浅。而央视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梁建增甩出一句“从上到下,只做不说”的封口令,更令这次改版被捂严实。

  据《国际先驱导报》认为,互联网的来势汹汹,成为此次央视变革的动力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指出:“当手机、互联网等私媒体迅速侵袭生活的角落,传统媒体存在的需要势必趋弱。”也有专家认为,央视此次改革与凤凰卫视落户内地带来的冲击脱不了干系。但学者展江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央视改版是由上层与草根“合骂”推动的结果,栏目自身并无改革的“主观动力”,只有“被动压力”。但不管怎么说,央视准备伸出一只脚来。

  手起刀不落的困境

  尽管从内部到外部,央视改版都凸显迫切,但这并不能令管理层痛下决心手起刀落。毕竟作为国家级媒体,任何细微改动都必须是审慎的。

  对于有人提出的“中国媒体应向国际发声”的呼声,新闻学者展江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媒体现在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

  “现在连国内市场都没有做好谈何走向国际化?中国的传媒,如果还想扮演一定的国际角色,它首先必须是中国国内的。如果传媒不是国内的,连国内受众都很少,那它就很难在市场上支撑下去,更不要说在国际上发声了。”展江说。

  由此可见,央视改版受到多种因素左右,是一步必须长考的棋。

  白岩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也恳请观众给央视改版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时间:“我不认为这次改版重点在《新闻联播》,甚至大改的可能性根本不大,但整体的变革却应当期待,包括人们一时间看不到的理念变化。”他说:“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中央电视台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大台。”

  当然,种种改变都需要由时间去完成,也需要由时间去检验。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