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心理学副教授论文引争议
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近日,中山大学心理学系32岁副教授周欣悦作为第一作者即将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上的论文《The symbolic power of money: Reminders of money alter social distress and physical pain》(《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引起了学术界之外的热情关注和争议。
在周欣悦的论文中,作者通过6个实验证明了金钱对于生理性疼痛与社会性疼痛(即社会排斥)的抵御作用。据悉,实验分为启动活动和正式测试两部分,启动活动有不同的形式,周欣悦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两种:“数钱法”和“造句法”。
“数钱法”是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进行一项手指灵活度的测试。经随机分组后,一组数80张百元人民币,另一组则数80张纸。在数钱(纸)结束之后,紧接着进行正式的测试。
“造句法”是在测试前假意告诉被测试者,接下来要考察语言能力,请测试者将打乱顺序的句子进行重新排序。其中一组被测者的句子中包含了“金钱”类词语,另外一组的句子中则无。在排序完成之后,接下来进行正式的测试。
正式测试过程中,生理痛感的测试可以通过把手伸到温水和热水中(水温保证不会烫伤被测试者)的方式,结果显示,数过钱的一组被测试者的忍受力更强。
社会排斥试验可以通过玩一种电脑游戏来进行:被测试者和电脑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进行三“人”间的抛接球游戏,持球的“人”可以传给另外的任意一方。经过程序设定,被测试者在把球抛给虚拟角色之后,球开始在两个虚拟角色之间传递,再也不会抛给被测者,被测者需要汇报他们的感受。结果显示,数钱的一组,或者是造句中带“钱”字的一组,相对于另一组有较强的抵御被排斥的能力。
“实验证明,数钱或用‘金钱’一词造句后人们更耐‘痛’,包括社会痛苦(社会排斥)和生理性疼痛(高温痛感)。”周欣悦说。
一些媒体将周欣悦等人的研究结论归纳为“金钱可以镇痛”,针对“这项研究是否鼓励人们拜金”的质疑,周欣悦表示,相比作用力短暂的金钱,社会关爱才是“痛苦的首要缓冲器”。而此前她和同事的一项研究正好证明了金钱缓解痛苦的作用是不持久的。“我们认为减缓痛苦一来可靠金钱,二来可靠社会支持,”她说,“但更关键的是社会支持。我们希望,社会上片面逐利的人更少一些,相互关爱的人更多一些。”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