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快报调查:谁破坏了“君子协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快报调查:谁破坏了“君子协定”
都江堰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余秋雨捐赠前就透露自己的善举确实有些不妥
  去年余秋雨说捐了20万元给灾区;今年,被众人揪住“尾巴”后,余秋雨在博客上改口,称捐的不是钱,而是为灾区捐建三座学校图书馆。近日,都江堰市教育局出面为余秋雨解围,结果好心反帮了倒忙,一方面称都江堰教育局和余秋雨就余捐助灾区有口头的君子协定,另一方面又透露,余秋雨捐建的还不是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书。此言一出,引来网络上一片质疑声:既然捐的钱都变成了书,谁能保证“君子协定”就是真的。

  6 月24日,记者奔赴都江堰进行实地调查,该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王培军肯定地表示:我们是极重灾区,因为感恩,都江堰不会对任何捐助过或者正在实施捐助的人说不,哪怕只是捐赠一分钱也是人家的心意,因此也就不会签订什么协议来约束别人,与余秋雨的君子协定是真的。不过,王培军也坦言,余秋雨在未实现自己捐款诺言前就提前透露自己的善举确实有些不妥。其间,更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指点”:主要因为余老师和领导关系好。

  没收到余秋雨一分钱捐款

  1998年,记者曾经到过都江堰,那时山清水秀,可是现在,不时就有一个打着大大“×”字的危楼跳出,横在眼前。残破的墙体,仿佛在诉说曾经经历的伤痛。

  都江堰市教育局并不好找,记者打了辆车,司机一脸的茫然,摸着脑袋,一个劲地嘀咕:“市教育局,市教育局,不晓得搬到哪里了撒?”历经电台呼叫、电话询问,出租车七拐八绕终于把记者送到了市教育局门口。

  “澄清”“诈捐门”事件的肖融副局长不在,记者找到了该局办公室。对方表示要经过他们市委宣传部的同意才能接受采访,他们的材料都交给市宣办公室了,采访他们更好。无奈,记者辗转来到了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宣传部新闻科里一个叫夏春光的工作人员得知记者来意后,称并不知道此事,“我看看,什么事?”他打开网页,搜索了一些最近关于余秋雨捐款事件的报道,若有所思地站了起来,走出房间开始拨打电话。足足等了20分钟后,他进来告诉记者,“我不清楚这个事,你现在可以到市教育局了,去找一个叫王主任的,我跟他说过了。”

  于是,记者二探教育局,该局办公室主任王培军给记者递过一份《都江堰快报》记者李崎采写的调查材料,“里面写得很清楚了,我们肖局长审过的,可以直接引用,但是你们报道不能超过其范围。”记者看到,材料里面清楚地陈述了当初“君子协定”的由来: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向公众表示,希望在都江堰市援建一所希望小学。灾后不到一个月,他来到都江堰市,找到当地有关负责人再次表达了这一愿望。都江堰市对余秋雨援建灾区学校十分重视,但根据灾后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必须达到抗震8度以上要求,新建一所小学,20万元远远不够。都江堰市教育局负责人考虑到余秋雨是写书人,所以就建议他改而捐建三所学校图书馆,余秋雨欣然同意。然后双方又经多次洽谈,最终达成一个“君子协定”:三所学校由都江堰市教育局负责提供,每所学校一万册图书由秋雨先生负责落实资金,并亲自确定数目,九久公司负责采购、配书、送书、接洽。目前受赠图书馆的学校已选好,分别是蒲阳小学、李冰中学和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

  “首先要搞清概念,余秋雨捐的是图书,不是钱也不是项目。”王主任强调,“学校没建好怎么捐呢?”无意中,他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至目前为止,余秋雨提出的20万元捐款确实还只停留在口头上。

  “余老师和领导关系好”?

  读着李崎这份调查材料——《余秋雨捐赠灾区三学校图书馆始末真相调查》,洋洋洒洒四五千字,记者确实“解惑”不少。目前,这个“真相调查”已经在网上流传甚广,之前,国内多家媒体曾收到与此调查内容一致的,被称为“都江堰通稿”的文稿。但奇怪的是,这篇到处宣扬要登报的稿子并没有刊登在《都江堰快报》上。

  据介绍,《都江堰快报》是当地的内部刊物。按照我国新闻出版规定,内部刊物的工作人员,不能领取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颁发的记者证。因此,内部刊物的工作人员,没有采访权限并对外发布新闻。按照宣传惯例,类似这样代表有关部门对外口径的“新闻通稿”,一般是由“有关部门”撰文,由当地宣传部门作为“出口”,再由相关媒体报道。于是,这份看似透明的调查居然有了一点怪怪的感觉。

  “为什么教育局在质疑发生半个月后才回应此事?”王培军倒是很快说出了一个理由:我们现在都一门心思扑在“决战九一”上,9月1日,全市学生要告别板房,“任务艰巨,时间紧,你看我们很多领导都去学校了,下‘战壕’了,哪有时间上网?要是没有你们媒体的采访,我们一点都不知道这个事。”他告诉记者,都江堰市真的不是为余秋雨“遮丑”,“因为感恩,都江堰不会对任何捐助过或者正在实施捐助的人说不。哪怕捐赠只是一分钱……”但是在教育局门口,却也有“知情人”对记者说:“余老师和领导关系好嘛!”“就这点事,政府出面就小题大做了,都江堰市教育局出面,给余秋雨找台阶下比较妥当。因为,余秋雨毕竟是都江堰的朋友……”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作为一个文化名人,余秋雨一直对都江堰情有独钟,早在几年前,他就把自己对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的研究成果集中表述。他曾在多种场合宣称:“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后来,余秋雨的两句“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成为都江堰市一张面向海内外宣传、推介旅游文化的名片。肖融副局长介绍,除了去年余秋雨到过都江堰外,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期间,余秋雨再次来到都江堰,为灾区教育事业、文化发展做了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比如给都江堰2000多名基层干部、教师、医生、学生等做了一场精彩的公益演讲;比如带着上海九久图书人公司捐赠给蒲阳中学、奎光小学2500册图书等。

  不过,记者在临走时却意外发现该局领导公开信息栏中有一个局长三个副局长,里面居然没有肖融的名字,肖融究竟是谁?“政务信息栏是很早以前弄的。肖局上任才一个多月,上任前是柳街镇小学校长。”相关工作人员的解释打消了记者的疑虑。至于为什么棘手的余秋雨事件,由一个刚刚上任并不熟悉情况的肖副局长来出面,对方表示,这并不奇怪,今年5·12周年祭,余秋雨来都江堰演讲及参加其它一些活动,都是由肖局负责接待的。

  三所学校确已敲定“秋雨图书馆”

  蒲阳小学、李冰中学和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分别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所学校目前正在建设中。

  蒲阳小学离都江堰市区较远,在蒲阳镇上。在建设现场,记者看到一幢幢整齐的校舍已经拔地而起,红色的瓦顶,白色的墙。“图书馆在哪?”记者向一名施工人员询问,“奇怪了,你们怎么都问图书馆啊?”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刚走了一拨,两个人,拿着相机,“不是一起的吗?”记者笑着点点头,热情的他就带着记者往里走,最终停在了一幢未竣工的两层建筑前,“这就是图书馆了。”记者看到,该楼紧贴着教学楼,面积并不大,有外接楼梯。“现在还在收尾阶段,要求7月25日前全部完工。”李冰中学、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也一样,也只能看个雏形,有的甚至只能在图纸上找到图书馆的大致位置,“你看,应该在这个角,可能是的。”李冰中学建设项目部的支部书记周秦指着一张平面图模糊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学校都是按抗8度地震9级设防来建设的,成本相当高,三所学校就差不多要耗资2个亿,其中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就投资了1.18亿元。据介绍,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是该市最牛的学校。都江堰每年文理科状元,都出自这里。走进这三所学校的板房学校,没想到他们早就放假了,蒲阳小学、李冰中学大门挂上了锁,而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却敞开式地留下了学生高考冲刺前后的“痕迹”,板墙上到处留着学子们的“心语——一张张小小的纸,一句句坦诚的话。两只微笑的“小蜜蜂”下,李幸同学写下了“坚持,明年不留遗憾,梦想实现中……”“失败的笨蛋,才想放弃,记得约定,于夏至”,署名张小水……类似鼓励的感言“溢”满了墙板。

  徘徊在蒲阳小学门口,记者摇晃着锁住的铁门,此举终于惊动了一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早放假了,6月八九号就放了。”自称姓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是板房,夏天太热,容易中暑,所以平时他们每周都是上6天课,把课提前上完提前放假。

  记者很想找几名学生询问一下他们知不知道余秋雨这位“大人物”。放假上哪儿找?记者来到了蒲阳镇,挨个问店铺,附近有没有蒲阳小学的学生。没想到,真撞上了。王晓说她今年10岁,是蒲阳小学的三年级学生,“知道余秋雨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女孩不好意思了,害羞地摇摇头,“阿姨,谁是余秋雨啊?”显然,学生们并不知道余秋雨的事。

  那么“传说”中的三座“秋雨图书馆”是否属实呢?随后记者辗转联系上蒲阳小学校长王芳,她表示他们学校的确要设立一个“秋雨图书馆”,去年她就知道了,目前学校永久校舍正在修建,待校舍建好后这个图书馆也将很快建好。而李冰中学、都江堰市外国语实验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也证实“秋雨图书馆”会于秋季开学后在他们学校启用。

  王培军告诉记者,9月1日,板房学校将彻底消失,所有学生将搬进新的教学大楼。

  不管多少钱,3万册书

  9月1日临近,余秋雨承诺的书是否会如期兑现,捐的都是些什么书?什么时候能到?这3万册书是按码洋价核算,还是按折后价?王培军表示他并不清楚,不过,他分析,一本书一般有两种价,一种是低的批发价,一种是零售价,“一般来说,都是以书的标价来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只能证明余秋雨老师不够实在。”据了解,一般书的成本约在售价的三分之一左右,假如余秋雨如此“精算”的话,那么他可能又将陷入被讨伐的“口水”中。

  记者致电余秋雨的助理(秘书)金克林,闻听此事,金克林立马恳求“不要炒作,不要炒作,炒作不好玩”。最后,他提醒记者,这事都是由九久公司来负责的,要问他们,他真的不知道要捐什么书,什么时候运出。

  昨天,上海九久公司董事长黄育海回应记者说,差不多应该在7月底送出,“书都是余秋雨老师挑的,我们就送一下。”黄育海称,捐赠还包括图书馆的一些必要设施,“比如电脑、书柜等。”记者问图书是按什么折扣、什么时候送过去?电话那头的黄育海笑了,“不知道啊,原来不是说7月30日吗?”黄育海告诉记者,余秋雨目前正在收集图书,应该是小学、初中、高中分开挑选的,“书我们可以帮他们配,但绝对不会由我们公司埋单,费用肯定是他(余秋雨)自己掏。”

  □快报记者 毛丽萍 文/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