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柒探索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风水宝地为何竟成“吃人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风水宝地为何竟成“吃人湖”
  本月初藏在东郊山林里的紫霞湖,再次吞没一个年轻的鲜活生命。

  下午四点多,7名男生打完篮球后,相约前往紫霞湖游泳纳凉,半小时后上岸清点人数,却突然发现只有6个人在岸上。另一名大二男生下水之后便不见踪影。打捞一夜也没找到,直至第二天清晨,才在湖南侧的浅水处发现尸体。1985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在反复上演着类似的悲剧,多的一年好几起。因此,紫霞湖这个美丽的“林海明珠”也被蒙上“吃人湖”的恐怖名声。

  据说,在这里神秘溺亡的,都是会游泳的人。这更是令紫霞湖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也生出了种种传闻。暗流?漩涡?还是湖底有什么神秘力量?日前,记者采访了湖泊专家及中山陵的离休老工作人员,他们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亲眼见过这个“吃人湖”的湖底长得啥模样。

  为蒋介石墓地的风水挖出紫霞湖?

  关于紫霞湖的传说很多。

  记者在网上随便搜搜,就看到了好几个版本。说法一:这个锅底湖下葬了一个古代员外的女儿,据说死的时候很年轻,所以每年死的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男人。这个很“传统”很“中国”的说法,当然没什么人信,紫霞湖是上世纪30年代才开始建的水库,和古代小姐有什么关系?更何况,溺亡的人有老有少。说法二:日本人侵占南京之后,利用这个未完成的水库加以改造,凿了很多条水道暗洞,用以藏匿大量黄金军火,这些东西至今还静静地蛰伏在某个深洞。说法三:湖底是蒋介石建立起来的特务机关秘密所在地。

  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紫霞湖的由来,与蒋介石有关。话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自己在中山陵选定墓址,建起“正气亭”。这里四周紫气颇重,山势也壮,唯独离水远了一点,风水风水,二者浑然一体,缺一不可。消息传出,当时著名的大商人胡文虎为奉上好,捐资在“正气亭”前,开掘修整了一个规模与形状都很好的湖,就是如今的紫霞湖。

  “这怎么可能。时间上就不对!”著名文保专家刘维才老人,以前就在中山陵园工作,对紫霞湖非常了解。他告诉记者,紫霞湖确实是虎牌万金油的创始人、新加坡华侨胡文虎捐款建的,可那是1935年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山陵陵区里用水困难的问题;后来上世纪四十年代,蒋介石也确实看中了这块有山有水的宝地,不过,显然是先有“风水”,才有蒋介石选墓址。

  开工建设了一年多,爆发了抗日战争。水库工程被迫暂停,直到战争结束后,又重新开始。也许正因为如此,有了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不过,刘维才老人对这两种说法也全都予以否定,因为他亲眼见过紫霞湖的湖底,压根就不可能有什么藏宝洞或是秘道。

  湖里有片神秘的“死亡区域”

  昨天清晨,记者来到紫霞湖。一大早,已经有人在湖里游泳,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映出点点金光,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快乐安详的景象,完全无法与“吃人湖”“夺命湖”这些词联系起来。

  “这也算是南京城消暑最好的地方了,水质好,风景好,不要说早上,就是半夜,也有很多人来游泳。”一名就住在附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乎每年都有人淹死,可还是阻挡不了更多的人来这里游泳,“胆子怎么这么大呢,旁边竖了牌子也没用,有时候这边还在寻找尸体,那边还有人敢往下跳。”他告诉记者,特别是湖的西南区域最危险,很多溺死的人都是在那片地方出的事。“怪得很,也不知道为什么。”

  经常来紫霞湖游泳的几位老泳客告诉记者,凭他们的经验,紫霞湖基本上是个四周高中间低的“锅底湖”,但又不完全是,因为湖底地形非常复杂,高高低低,据说还有众多的泉眼。“泉水很凉,有时候游着游着,就觉得脚底一股凉气冒上来,就是碰到泉水了。”而西南区域之所以老出事,好像那里特别复杂,有很深的垄沟,底下又有暗流漩涡。

  两次勘测发现湖底没有垄沟漩涡

  神秘的紫霞湖也引起湖泊专家的兴趣。

  现任南京中科集团总裁的王连安,曾经对紫霞湖做过两次勘测。第一次早在1987年,当时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的他,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的工程师,闲暇之余常常和同事去紫霞湖游泳。那一次勘测在王连安看来,更像一次团组织活动,7月14日他召集湖泊所8位青年专家对紫霞湖进行了一番考察,为期一天,收集了不少材料,虽然未曾公开发表,但这份珍贵资料他一直保存至今。

  “当时我们借的橡皮船,使用的仪器是超声波测深仪和二维测流仪。”王连安回忆说当天他们一行人在紫霞湖进行了拉网式的勘测,亲手绘制了紫霞湖水深图。在原始的勘测记录中记者看到,紫霞湖长230米,宽190米,由于受磷元素的限制,水中藻类不太丰富,水质清新宜于旅游观光。在一天的勘测中,王连安一行肯定了一点:“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暗流。”

  直到2004年的夏天,又有游泳者神秘溺亡,并且闹得沸沸扬扬,这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王连安又一次牵头组织专家对紫霞湖进行新一轮的勘测。“毕竟第一次的条件太简陋了,而且我们担心紫霞湖也在发生变化。”王连安说,2004年勘测中,他们专门邀请了著名的湖泊水文研究专家黄群副研究员、李白华副研究员以及冯鹏博士等人,并经过种种努力,从目前全国湖泊研究设备最为先进的中科院太湖监测站借调来三维流速仪等设备,加上卫星定位(GPS)、透明仪、水温仪、超声波测深仪等大批先进湖泊水文检测仪器,在当时的国际上都是最先进的。

  整个湖面设置了600多个勘测点,因为考虑到不少游泳者都称湖底存在很深的“垄沟”,多数溺水事件就是发生在“垄沟”内,专家还专门在可疑“水道”上测试了10多个来回,但仍未发现什么异样。“实际上2004年除了湖水总磷含量、总氮含量翻了一番,说明水质较1987年有一定污染外,至于暗流、垄沟的说法依然没有证实。”

  入湖泉水流经之处暗合死亡地带

  虽然没有发现垄沟,湖泊专家的勘测也显示,经常出事的死亡地带有些不同寻常的情况:湖西南角水塔与湖心亭之间,水位较深,最大水深8.6米,湖底地形陡峻,南岸和西岸尤其显著。

  见过紫霞湖湖底真面目的,除了湖泊专家,还有号称中山陵“活地图”的文保专家刘维才老人。他虽然没有精密仪器,却有亲眼目睹的经历。

  1979年,下放到苏北的刘维才回到中山陵工作。当时,紫霞湖的堤坝严重损坏。因此回来后,他接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修好堤坝。“修之前先要清理湖底,得把水全部放干。”刘维才说,这是紫霞湖唯一一次露出湖底的全貌,他清楚记得,湖底压根没有发现泉眼,也没有深沟,但是底部高低起伏,还有一些巨大的石头,十几个人也抬不动。“游泳的人脚踩到石头,以为到底了,其实再往旁边一探,起码还有一两米的落差。脚一滑心一慌,可能就出事了。”

  至于暗流,刘老认为是存在的。“有一条,非常非常细小。”他介绍,在湖的西侧有个紫霞洞,“紫霞湖得名就是因为它,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刘老说,紫霞洞原名朱湖洞,道书中的“三十六洞天”,它就是“第三十一洞天”。以前洞前还有个“木鱼撞钟”的奇观,即山上的瀑布飞流直下,刚好落在洞前一条木头雕刻的鱼尾上,冲击力使得木鱼往前一动,就撞响了钟。可惜木鱼早就在战火中被毁,瀑布也消失了,不过紫霞洞里有一眼泉水却从来没有枯竭,细细的水流直通紫霞湖。“这股水特别凉,比湖水温度低很多。”刘老推测,可能因为泉水成分不同,进入湖底之后,泉水并没有立即与湖水融合,继续往低处流,形成一条窄窄浅浅的沟,从紫霞洞一直到湖西南的水塔,大约一两百米长。而泉水暗流所经之处,刚好与“死亡区域”暗合。

  神秘主凶,是变幻莫测的水温

  “其实,水温就是紫霞湖经常出事的神秘主凶。”王连安说,在两次的勘测中,他们都发现了这么一点,紫霞湖最复杂的是水温,存在着一个温度突然下降的“温跃层”。从1987年记录的全湖温度变化上来看,2米以下,温度就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温跃层”在2.5米至3.5米间,温差达1.8摄氏度以上,湖面和湖底的最大温差竟然多达15摄氏度!

  “紫霞湖四面环山,除了冷冽的泉水,其它水源也是来自山上的雨水,也比较凉。”他介绍,虽然夏天骄阳似火,湖面晒得很暖和,其实下面的温度还是很低,上下水层温差大。湖的东北和西北角有两条山涧入湖,水流温度均低于湖水5至8摄氏度,这些水流进入湖的底层,加剧了垂直温差。阳光越猛烈,辐射强度越大,日照时间越长,上下水层温差越大。

  据了解,游泳者一般在0至2米间游泳,温度变化不太,比较容易适应水温,一旦到2米以下,由于温跃层,水温突降,身体一时适应不了,就会引起慌张,甚至是腿脚抽筋,王连安说水性稍差的泳客很可能手足无措,“温跃层”的现象也许能解释很多人在此溺水而亡的原因。而且湖里的水温变幻莫测,深水区固然下层水凉,可有时候其他人刚游过去,搅动之后,一股凉水翻上来,较浅的区域也会遇上危险;又或者刚好遇到湖底那股最凉的泉水。

  “其实,吃人湖的恶名不应该由紫霞湖来背。”一名在紫霞湖游了十几年南京市冬泳协会的会员认为。“哪个湖没有淹死过人?溺死的人大多数都是青少年,他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自以为游技好,贪图水凉舒服,往往连热身运动都不做,就跳下来,当然容易出事。”

  花神湖:东西两侧落差大

  “东有紫霞湖,南有花神湖。”位于城南的花神湖与紫霞湖齐名,不仅因为同样有着城中难得一见的清澈水质、秀美风景,还因为它们同样在平静的湖面下暗藏危险,都是“吃人湖”。

  很多人以为花神湖和紫霞湖一样,是个锅底湖。其实不然。“锅底湖是四周浅,中间深,越走越深。花神湖更复杂,有的地方离岸很近,就已经相当深了,而且是突然一下子就变深了。”上世纪90年代就成为花神湖游泳“常客”的马六一告诉记者,以前的花神湖只是个水塘,塘面很浅,类似锅底形状。1953年左右政府部门为了给雨花台区的市民提供用水,在原来水塘基础上挖了丁墙水库,也就是现在的花神湖。后来水库废弃了,就成了大家夏天消暑乘凉游泳的胜地。

  即使对于从小就生活在水边的马六一而言,也不敢小看花神湖的水情,“别看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水文复杂,湖下高低不平。”东西两侧落差特别大,离岸不到1米的水域就可能达到数米甚至10米以上,所以刚下水时,可能水刚至腰,再往前迈一小步,可能就会掉进深水区,不少溺水者就是认为自己离岸不远,不会有危险,从这两侧下水,可是瞬间的落差让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就沉下去了。所以老到的泳客一般选择南岸下水,而且多数只在一条常游的泳道上往返,不敢随便游到其它区域。很多人不了解这些情况啊。

  此外,游泳者们还在花神湖底发现不少水草,坚韧而长的水草也容易牵绊住泳客的脚,造成溺水者失控而亡。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