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阅读周刊·讲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电影《五朵金花》的诞生过程
· 李安 用他的世界眼看巴别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李安 用他的世界眼看巴别塔
资料图片

  李安在华人导演的殿堂中也算是稳坐前三把交椅的人物。他自始至终低调为人,却无声无息地拿下许多个第一: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华人导演,第一个在柏林、威尼斯获得两次大奖的华人导演。这次带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参加戛纳电影节,虽然没有最终捧杯,但用李安的话说,他现在拍片已不在乎任何奖项了。他用自己的世界眼看巴别塔,必定比别人不一样。

  “变质”的李安?

  欧洲三大电影节一向是华语导演扬名立万的地方。今年的四位华人导演李安、蔡明亮、杜琪峰与娄烨入围竞赛片。之前他们都曾有作品入围戛纳,而华语电影更占据竞赛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谓不大,颇有些“聚而歼之”的意思。

  而这枚金棕榈对李安来说,只是唯一没有摘得的奖项。迄今为止,李安已经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两次获得奥斯卡奖、 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只差一枚金棕榈,李安就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但是现在的李安,已不是再为奖项劳神的导演,他也不会把砝码压在“伍德斯托克”上。

  业内基本认为,2004年美国导演Michael Moore执导的《华氏911》在戛纳获奖标志着戛纳影展转向政治题材影片。去年戛纳还请来热衷于政治的Sean Penn担任评审团主席。近年来,戛纳对“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渐生嫌隙,戛纳主席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Terry Linfair甚至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

  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纳

  诚然,1969年在纽约举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伟大的。3天内吸引了约45万人观看,The Grateful Dead(感恩之死)、Janis Joplin、Jimi Hendrix等著名摇滚乐队到场,乐队和观众通过音乐呼吁反战与和平,其间大雨倾盆,交通堵塞长达20英里,污秽遍地,人们在泥地中打滚、做爱、享受大麻,但没有任何暴力事件发生。为期三天的音乐节不但成为嬉皮运动的最高峰,更是彻底改变了美国文化,定义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时至今日,西方人一听到“伍德斯托克”这几个字依然会激动得全身发抖。

  这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前有Pedro Almodovar、Lars Von Trier围追,后有Alain Resnais等大师阻截。还有人指出李安没有经历过那个伍德斯托克狂飙年代,只能隔岸观花;更有批评家认为李安根本不懂摇滚音乐。《制造伍德斯托克》在这样的重重迷雾中成功突围提名成为今年戛纳最大的惊喜。

  抛开电影节,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电影无不翘首以待。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希望看到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在戛纳电影节开张前,《制造伍德斯托克》终于曝光预告片,李安也顺势站出来为自己的新作说上两句。

  然而,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李安这样解说他的新作:“电影将更多地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作为1969年仍然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寻找到了自我。” 这一次,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才是李安在电影中关注的焦点。

  李安一贯是这样,说他想说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说什么。“我是看字幕片长大的,那太不公平。现在该轮到美国人读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单向的。如果这部电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众,我将非常满足。”这是当年李安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而不是最佳外语片的解释。

  “如果说我关怀人文其实就是关心我自己,而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要说的表达出来而已,不需要宣传到一个道德的高度,非要戴一个光环其实会显得很做作。我也从来不会去想什么风格,因为风格是没有风格的人才会操心的事情。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由此说来,观众应该早已经习惯李安导演。他彬彬有礼的性格、谦谦君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掷地有声的心。

  内心的中国情结

  2008年8月18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时是个黄道吉日,在纽约城外约3小时车程的宁静居住小区里,李安领着他的御用编剧James Schamus,以及男女主角Demetri Martin、Mamie Gummer(Meryl Streep之女)等一群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按照中国传统祭拜天地,仪式之后,在响锣声中,《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1天。即便是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李安也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了他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李安第三次拍摄关于男男恋的电影。拍摄《断臂山》之后李安号称精神即将崩溃,甚至不想再当电影导演,计划干脆回台南老家教书。拍摄《色戒》的时候,李安也承受了巨大压力,在影片完成后的一年才慢慢走出心灵阴影。不过这一次李安不再苦大仇深。没有心理阴影也没有精神崩溃。正如李安所说“拍这部片子是我拍得最愉快的一次,我拍片从来没有这样过,大家都很高兴,嘻嘻哈哈地就过了,什么事情也不计较,也没怎么生气,我也会听听大家的意见。不像拍《色戒》时,整天苦着一张脸,心情好沉重。”伍德斯托克是一个魔咒,是与快乐和觉醒有关的。对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是这样,对如今的李安也是这样。

  “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人性特别近这是别国文化里很难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在贩卖国粹。”在中国导演还在集体贩卖“中国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经深刻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伦理与思想。在李安看来,这种中华文明是非常先进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在电影表达里是比武打还重要的中华瑰宝。出生、生长在台湾的李安没有经历过剧烈的文化断层,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加上后来在西方求学生活。李安的思想融汇中西文化,贯通在电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东西方故事:不偏颇、不固执。充满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别划分的普世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高级的沟通,超越种族、国界、宗教。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别塔。

  所以,李安不论用哪种语言拍哪国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乐道。巴别塔上的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来源 风尚志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