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这只螃蟹吃得好!
· 周市长还有多少“隐私”要被逼出来
· 官员要习惯舆论的“刻薄”追问
· “反贪局长贪污”凸现监督困境
· 我真的会很生气!
· 权力要经得起阳光的穿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权力要经得起阳光的穿透
  ■新华时评

  29岁的周森锋全票当选宜城市市长,遭遇舆论重重质疑。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或许不会很快有明确答案,但以网络为主体的舆论关注现象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公权已经处于公众监督的阳光之下,不管掌权的人愿意不愿意。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舆论对公权的监督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周老虎”“躲猫猫”、周久耕等诸多事件被揭穿,一方面证明群众通过媒体对公权进行监督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监督公权的行列。

  舆论近年来对一系列热点事件的关注,不仅表明群众对腐败的高度警惕,更重要的是表明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意识在增强,这是我们党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任何掌握公权的人都只能要求自己适应这样的时代潮流,而不能期望潮流适应自己。适应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权力运行经得起公众的检验。

  从以往经验看,网络舆论监督带有不确定性,有的批评、质疑甚至缺乏事实依据。但是,公权的公共性质,使得任何受到舆论监督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要想澄清舆论质疑,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充分地回应舆论关切,老老实实说出事实真相。29岁市长受到众多质疑现象至少说明,当地政府在及时、充分披露有关信息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

  “真金不怕火炼”。任何组织和个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不会害怕群众监督的,不管群众的监督来自哪个渠道、表现为哪种形式。群众监督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可能有些不准确、不属实,这也不要紧,只要受到监督的部门或个人拿出充分有力的证据,群众舆论最终必然会还以清白。

  适应舆论监督的新形势,需要各级政府及其干部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各项决策、行为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新华社记者 黄冠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