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江苏采访发现,这个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开放大省,一季度GDP逆势增长10.2%,领先全国4.1个百分点,四五月份经济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多年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从而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释放出梯度增长潜力和发展后劲。
苏中苏北:“洼地”变“高地”
曾经是江苏发展“洼地”的苏中、苏北地区,去年以来,经济增速显著超过苏南地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高地”。
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苏中、苏北GDP增长13.1%、12.8%,增速分别比苏南高3.3和3个百分点。1-5月,苏中、苏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16%,增速分别比苏南高7个、7.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8%、21.1%,增速分别比苏南高5.7个、15个百分点。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朱晓明说,苏南、苏中、苏北是江苏梯度差异明显的三个经济区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外向度较高的苏南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增幅趋缓;但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小的苏中、苏北近年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凸显,增势迅猛,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记者了解,“十五”初期,苏南人均GDP在全省处于高位,但苏中人均GDP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人均GDP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世界低收入人口水平。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江苏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等多项举措,逐步形成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共同发展新格局。
“最近去苏北的泗阳、沭阳和灌云县调研,深感建立南北协调互动机制对全省的‘危中寻机’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江苏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毅彪介绍说,近一年来,苏北加快了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的速度,这既为苏南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也促进苏北提高工业化水平。从实地看,一些在苏北落地的子公司比在苏南的母公司开发水平还要高,表明这次转移是一个产业提升的过程。
他表示,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强劲增长的撬动,以及苏南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增加了江苏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体“抗震性”,保证了全省来之不易的两位数增长。
江苏南北联动,“洼地”变“高地”的经济变局,正是全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生动缩影。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GDP增速为6.1%。其中,GDP基数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增速放缓,部分省份跌幅较大;而GDP基数相对低的中西部地区则增速较快,绝大多数省区市增速超过东部沿海地区。在GDP名列全国前5位的省份中,有4个来自中西部地区,这是以往不多见的现象。
苏南:转型稳住了“龙头”
苏南经济总量超过全省60%,因外经贸下跌增速趋缓,但没有全面下滑。以倒逼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促使苏南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态势。
今年一季度,进出口额占全省80%以上的南京、苏州、无锡三市,GDP增速均超过9%,常州、镇江GDP增速分别达到10%、12.6%。四五月份苏南五市经济均有所回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一季度,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稳定苏南这个经济‘龙头’,对支撑全省保增长至关重要。”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说,苏南是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苏北、苏中接受辐射和拉动的重要源头。得益于江苏推动经济转型早、产业升级快的先发优势,全省在应对危机中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引领经济企稳回升。
据统计,江苏服务业今年一季度增加值增速高于GDP 1.4个百分点。1-4月,全省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39.2%,离岸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增长181.2%,研发、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总收入增长63.8%。全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的南京市,一季度服务业增速达15.5%,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55.1%,居全省之首。
新兴产业脱颖而出、快速发展,成为江苏经济应对危机的突出亮点。今年前5个月,全省光伏太阳能、风电设备产值均增长30%以上。集聚高端产业和精英人才的无锡40多个科技生态园区,每平方米的土地产出效益是工业用地的10倍以上,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产值将超过4750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年以来,以重化工为主导的江苏工业经济,出现了重工业、轻工业同步增长的新变化。1-5月,全省重工业增速为11.8%,轻工业增速为11.5%,改变了以往工业增速“重高轻低”的发展态势。同时,服务经济、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园区经济、流量经济、总部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竞相发展,成长为各地新兴支柱产业。
稳住苏南,为苏中、苏北承接先进技术、产业辐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了优良条件,振兴了全省经济一盘棋。此举对稳定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有关人士分析,东部沿海地区是持续拉动中西部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这个地区能否顶住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中西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