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生活苏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太仓探秘“皇帝粮仓”
· 天气晴好闷热 饮食注意清淡
· 本地蔬菜上市量略减
· 高温天,药品防暑有讲究
· 景区周围五公里禁烧秸秆
· 马瑶瑶重现经典“杜丽娘”
· 张家港为89万市民买保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600多年前,“海运仓”是啥模样?
太仓探秘“皇帝粮仓”
  太仓“海运仓”遗址将揭开神秘面纱。昨天,笔者从太仓市政府获悉,该市文物管理部门将联合苏州考古研究所对这一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和现场发掘,以进一步确认600多年前的“皇帝粮仓”的规模。同时,也为该遗址9月份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早作准备。

  古代皇帝曾在太仓建粮仓

  据明代《太仓州志》记载:“太仓,在城南娄江北岸,亦名海运仓。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元旧创,廒九十一,为间九百一十九,贮浙江南直隶各处粮食数百万石,俗呼百万仓。永乐十二年会通河成,罢海运,仓废。弘治十年仓基改校场。”

  太仓市文物管理部门有关人士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太仓博物馆曾对“海运仓”遗址进行过实地查勘,初步认定遗址就在太仓城厢镇南郊,盐铁塘东场中路两侧。整个遗址为台形,高出周围地面0.5至1.5米。遗址由两个长方形土台组成,面积约11万平方米。西北角、东南角均清楚地保留着直角形状,西南角现为圆弧状,为旧河道;而东北角则被桔园小区建设所占,但基本形状还在。土台东部、南部多被现代建筑或工厂所占压;遗址西部被新建经一路破坏,但基本形状保持较好。

  去年,苏州博物馆与太仓文物部门再次联手,对太仓“海运仓”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调查采集到的元明龙泉窑瓷碗底、青瓷片等证明,历史记载的“海运仓”确实存在。于是,专家认为,太仓海运仓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海运仓的发展得益于元代南粮北运的海运开创,当时的太仓已是水深口阔的天然良港,成为海运漕粮的重要基地。元代延祐年间在太仓城郊设置了海运仓,规模很大。明初海运“因元旧制”,太仓海运仓主要贮存从江南各地征集的粮食,再运至京都、辽东以备军需。

  此外,有专家还认为,太仓的海运仓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张掖古甘州明代粮仓属同一时期的建筑。 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出了全国147项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太仓“海运仓”遗址,作为古遗址类重要新发现,名列其中。

  据太仓文物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说,今年9月,这一元代全国最大的“海运仓”遗址,将会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太仓决定再次组织文物考古专家,对“海运仓”遗址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考古钻探,现场发掘。具体实施方案是,在北部土台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东南土台南北宽100米、东西长140米的范围内,选取多个钻探调查点,在摸清仓房四址、粮库大小、仓容多少等基本数据后,再选择重要节点,进行小范围的现场发掘,争取掌握更多的资料和实物,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为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更多实证。

  太仓是谁的皇家粮仓存争议

  太仓有“皇帝粮仓”的美誉。对于太仓地名的来历,太仓文物管理部门有关人员说,古代皇帝的儿子是太子,“那么,顾名思义皇帝的粮仓也可叫太仓。”

  笔者了解到,对于太仓地名由来的认定,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考究说,“太仓”两字,赫然彰显于邑人面前,是在宋代郏亶《吴门水利书》:“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此外,古今通例,地名之取以水名(浦、港)、桥名、庙名(寺、院)、人名、名迹而来。太仓亦必地遂仓名而来。“太仓”,顾名思义是皇家所置之大粮仓。

  不过,太仓的皇家粮仓究竟是谁置的仓呢?有人认为,春秋吴王阖闾(公元前?~前496年)于太仓地置仓。但此说也遭到不少质疑,其中,清王昶主纂的《太仓直隶州志》指出:“在古夷(唯)亭以东,皆为斥堠之地,却去国都太远,此说不足据。”清《一统志》云:“谓春秋吴王所置(仓),实属臆说。”此外,还有多种说法是汉吴王刘濞(公元前215~前154年)于此置仓、三国吴孙权(公元182~252年)于此置仓、五代吴越王钱鏐(公元852~932年)置仓等。

  对此,有学者认为,太仓前身为东仓。东仓,为战国年代楚吴地郡王春申君黄歇于公元前248~前238年所置。“据史载:秦、三国、唐都有海运记录,故必于此重建、扩建粮仓。因历代帝王置仓于此,遂于宋时将东仓改称太仓。也就是说,太仓地名之由来,距今有2200余年历史。”

  陈泓江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