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老城南再聚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城南“旧”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城南原住民们的
城南“旧”事
  上周日快报聚焦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题《老城南 向左走 向右走》见报后,老城南改造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网上发帖跟帖,网下街谈巷议,老城南的命运再度牵动南京人的心。除了关心那些在此轮改造中的老街巷、老民居之外,人们也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到居住在那些老房子里的“老南京”身上。面临拆迁,那些原住民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举手赞成,还是踌躇犹豫?为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近日,快报记者走进他们中间,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老城南改造,让她看到了希望

  上世纪80年代初,竹竿里拆迁后,住在这里的撒世宁,告别几代人同挤一间平房的日子,随父母搬进了一处三室一厅的套房,这里有厕所、有厨房,她以为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想不到的是,没多久她又回到了“老地方”。她是嫁到走马巷16号来的,“我嫁过来的时候,就说这边要拆迁,竹竿里是一期,走马巷是二期。”但是,她搬过来后,“二期”就变成了遥遥无期。

  走马巷16号,一共住了三户人家。撒世宁祖孙三代,一家四口,包括丈夫、老婆婆,以及女儿,挤在一间28平方米的平房里。因为人多房子小,他们家搭了一个小阁楼,阁楼女儿住,撒世宁夫妇和她患有脑溢血的婆婆住在“楼下”。“搭了阁楼后,本来就不亮堂的屋子更暗了,我们也没敢在屋顶开老虎窗。”

  和大多数老城南一样,他们家原来也是没有厕所的,小便用痰盂,大便就跑到公共厕所。撒世宁介绍说,后来老婆婆得了脑溢血,不能动弹,他们就偷偷建了个抽水马桶。“没得办法哎,总不能老是背着老婆婆到公共厕所。”撒世宁说,这都是逼出来的。

  这次老城南改造,让撒世宁看到了希望,“虽然迟了20多年,但总算能搬迁了。”撒世宁说他们家正在和拆迁部门商谈,争取有个好去处。

  下雨了,在单位担心房子塌了

  像撒世宁一样,因为住房条件恶劣盼望搬迁的还有许多老南京。刘作人和王开智是一对邻居,他们和其余15户人家都住在教敷巷10号。今年63岁的刘作人,退休前在新百工作,“上班的时候,一遇到大雨天,我就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房子被大雨弄塌了。”刘作人介绍说,他们家房子太老了,一下雨墙体就会进水,很容易倒掉。

  刘作人的房子连公用的堂屋一共19个平方,实际居住只有15个平方。他和老伴,连同去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就挤在这间小平房里。刘作人对下雨感触最深,因为房子太老,屋顶的瓦已经不规整,一下雨就漏。“不下雨,家里全是灰;一下雨,家里全是水。”刘作人介绍说,屋子里非常潮湿,他买的海尔冰箱,用了不到一年就生锈了。

  王开智住的房子面积更小,只有11.8个平方。“我这间屋子,四面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门,夏天的时候,热得没有办法,开了电风扇也没用,热风还是在屋子里转。”没办法,王开智一连开了两个老虎窗透气。窗子开了,问题

  也来了,和刘作人家一样,一到下雨天,雨水就顺着窗子和瓦片的缝隙滴落下来。“每次,我都要用四五个脸盆接水。”王开智说,住在10号的人家面积都很小,没办法建盥洗室,“要洗澡了,男同志就在门口的露天用水冲冲,女同志在家里将就洗洗,在家里洗,肯定水溅得到处都是。”

  王开智家比较特殊,有两个户口本,他和老伴一个,他儿子一家三口一个。儿子结婚后家里实在住不下,只好住到丈母娘家去了。

  说到拆迁,刘作人和王开智都很赞成,认为这是改善自己居住条件的好机会。目前,他们两人都和搬迁部门签了搬迁协议。

  早就想搬了,希望能安排合适的房子

  “讲句真话,我希望早拆早走。”见到记者,孙成国很干脆,说只要拆迁部门的安排合理,他立马走人。家住大板巷21号的孙成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些,很难想象他有一个22岁的女儿。孙成国无业,下岗前顶父亲的职在南京锅炉厂工作,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就下来了一个月拿380元的工资。他妻子没固定工作,目前在某单位食堂打工。他女儿在移动做业务员。

  孙成国从小在大板巷长大,但是他对这个“家”并不很留恋。大板巷21号是个二层楼,孙成国家住在面积20平方米的楼下。“没厕所,没独立的厨房,太不方便了。”孙成国也搭了个阁楼给女儿住,“我这个人实在,不讲虚的,只要政府安排给我合适的房子,我就搬,不给政府添麻烦。”

  按孙成国的居住面积,他的拆迁补偿款刚刚超过了15万,而15万是条界限,按照政策,补偿款不足15万,并且符合其他条件,拆迁部门可以为住户提供40平方米左右的经济适用房,超过了就只能享受中低价商品房。“一处70平方的房子,至少要30万,我肯定拿不出来。”孙成国表示,中低价商品房都太远,女儿在龙江上班,即便真的买得起,按现在的房源,他也不可能搬过去。

  “我希望他们能给我找一处不太远的二手房,小一点没关系,只要够住就行。”

  49岁的孙成国对记者说,他在这已经住了快50年了,他不怕再等上几个月。

  为了保护蒋百万故居也得搬

  81岁的钟山老人,原先就住在大名鼎鼎的蒋百万故居。

  这座晚清著名富商蒋寿山的宅子,不起眼的侧门挂着双塘园25号的门牌。古色古香的偌大宅院被一圈风火墙围住,墙基多为青石垒砌,高大气派。走进去,一片荒芜的空地还有古戏台留下的半圆形台基,这里原先是蒋家的花园。穿过空地走进内院,主体部分的七进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好,门楣、屋檐、窗棂……精美细致的镂花浮雕随处可见。

  这座老宅子,令钟山迷恋不已。作为民革南京市委会文史资料委员、南京市文物局的业余文保员,他悉心整理挖掘蒋百万故居的历史,并四处奔走呼吁保护。但留恋古建筑的美丽,并不代表他可以忍受这里糟糕的居住条件。

  “以前旁边还有六进,一共十三进。”钟老的父亲是蒋家的家庭教师,和蒋百万的儿子还是拜把子的兄弟,蒋家对他很尊敬,就把现在保留下来这七进中的一进,送给他作住所。“有100多平方米大,很宽敞。”从出生一直到1956年离开家去新疆,钟山一直住在这里。

  那时候,其他房间也被蒋家出租给了别人。不过,整个院子只住了六户人家。然而,上世纪80年代,钟山回到南京老家一看,已经完全变了样。蒋百万故居里竟然住了近两百户人家,高大开阔的厅堂、精致的内室全被隔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自己家住的那一进,也没能幸免,只剩下18个平方米的空间。其他都成了别人家。花园也没了,搭着乱七八糟的水泥房,住了六七十户。

  “住了这么多人,对宅子破坏太严重了。”钟山说,住在里面的大多数人不会有文物保护意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原来房子外面有层门板,全部被扒掉了;横七竖八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就连钟山老人自己,也在18个平方米的空间里,又搭出个10平方米的阁楼,“不然没办法住啊。那时候还带着我的老母亲,几口人挤在里面怎么住?”

  “听说要保护这个老宅子,大部分居民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搬了出来。”去年年底起,蒋百万故居里的住户陆续搬迁。钟山老人也搬到了武定新村。让他最开心的是,终于有了独立的卫生间,上厕所不用跑到外面,“以前在家里用痰盂,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钟老说,他完全赞成政府把这个故居修理保护好,而他这样对老宅子有感情的人,想的时候回去看看就行。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秦淮区此次开展的老城南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工作,对历史风貌街区实施的不是拆迁而是搬迁。该区在实施项目的全过程中,通过专家座谈会、论证会及上门征求原住民意见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结合秦淮区老城南的实际,研究出了通过“传统城市肌理再造”,完全保留现有传统街巷肌理、完整再现老城南整个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改造思路。这一思路得到了南京知名专家的认可。

  “搬家那天,我会先把老伴接到新居”

  老城南改造南捕厅地块,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所有的老民居一拆了之。除了甘熙故居外,还有24座建筑将得以保存,泰仓巷26号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座建于清末的老宅子,被称为吴公馆。整个老宅有四进,保存下来的有两进。邵炎椿和劭延锦兄弟两家目前住在第三进。

  说起邵家和这座房子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打进南京后,邵家在泰仓巷的房子被日本人烧了,就到吴公馆避难暂住,也帮着吴家看房子。抗战胜利后,最后一个吴家人去东北某大学做教授,临走前,他把老宅子的三进典给了邵家。

  “拆迁前,二进和三进一共住了12户人家。”在二进和三进之间的天井里,邵家兄弟向记者介绍了老宅子的前世今生。“虽然这地方比不上高楼大厦,但是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我在这里已经住惯了。”邵炎椿热心地为记者介绍老宅子的特点,它的式样,它的材料。

  虽然老宅子不拆,但是居住在这里面的居民属于动迁对象。记者问,如果老宅子修缮后,还请他们回来住,他们是否愿意。劭延锦笑笑表示不信,邵炎椿说,那当然好,可是可能吗?

  邵炎椿20岁的时候,去新疆支边,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回来,“我回南京可以说是叶落归根,我已经一把年纪了,不想再挪地方了。”

  家住评事街13号—1的钟北斗,对老宅子也有感情,但是他看得比较开,表示愿意配合政府做好拆迁工作。“我已经和拆迁部门谈得差不多了,他们根据政策对我们能照顾就照顾。”钟北斗今年66岁,他4岁的时候自千章巷搬来这里,可以说一天都没离开过。

  “我倒是没什么,住新房子总是好事,但是我老伴恋旧,一想起要走,就抹眼泪。”钟北斗说,到了搬家那天,他会先把老伴接到新居,“如果在搬家现场,她会受不了的。”

  老房子虽然破,但这是自己的根

  65岁的杨国盛住在千章巷29号。这是一座门朝北、使用面积18.9平方米的平房。和妻子离婚前,他们夫妻俩带着两个女儿,一家四口住在这里。离婚后,因为不方便,妻子带了一个女儿出去住,杨国盛和小女儿留了下来。

  和大多数老城南一样,杨国盛的老房子面积狭小,没有厕所,也没有单独的厨房,生活不太方便。但是杨国盛一句“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就把自己安慰好了。

  按拆迁政策,像杨国盛这样,拆迁补贴款不足15万的,可以拿到经济适用房,但是他表示自己不愿意去。“经济适用房据说都在很远的地方,南湾营、西善桥、尧化门,离这边太远了,我不想离家太远。”在杨国盛看来,这座他生活了65年的老房子是他的家,如果有一天他真搬家了,新地方不过是他住的地方。

  “我在这里住惯了,条件是差点,但是我喜欢这里的一块砖一片瓦,喜欢和老街坊喝茶、聊天。”记者走进杨国盛家没几分钟,就有好几个老街坊跟着走进来,一边听记者和老杨聊天,偶尔插上几句话。

  杨国盛说他确实喜欢这个地方,喜欢老南京的味道。他说,如果改造后,这里还能保持原来的街巷格局,他一定常回来看看,从大的来说,这里是南京的根,从小的来说,这里也是他的根。

  调查中,对老城南留恋的人不少,而像杨国盛这样对老城南怀着一种“固执”的情感的人不多。但是他们都热爱老城南,他们希望老城南改造后也能把南京的根留住。

  □快报记者 倪宁宁 孙兰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